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寂靜有聲(郭喬)

寂靜有聲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寂靜有聲》中國當代作家喬桂堂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寂靜有聲

一 公路

公路伸向遠方。像一條寂寞的長河,一直通向遙遠的天際。駕車遠行,前方的視野中,永遠是黛青色的公路,筆直筆直,目光的終點也總是遙不可及的地平線。可你清楚,這筆直只是假象,從高空或地圖上看,公路真的像大河一樣迂迴曲折,盤盤彎彎。

公路本身沒有語言,車輛是它的詞語和符號。各種各樣的車輛穿梭於公路,給寂靜無聲的公路帶來了喧鬧。公路並不表現得熟稔,車輛也是,如此近距離接觸,卻相對無言,前者只是為了完成使命,後者亦來去匆匆,將莊嚴的情感深藏於底,從不外露。車輛與車輛之間也沒有交流,可當車行駛在任何一條路上,而非荒野沙漠;當另一輛「嗖」的一聲,從旁經過時,駕車人內心是穩定安詳的,並不真正孤獨寂寞。

一個人行駛在漫無邊際的公路上,耳邊是呼呼的風,周圍是蒼茫的景,內心的喧囂逐漸冷寂下來,人慢慢變得安靜,即使是再蕪雜的心緒,在漫漫的路途中,都會得到梳理。公路以無聲浸潤着每一個浮躁的靈魂。一段長路,就是一段修行。

光禿禿的公路上,沒有任何景致,它固執地堅守着厚重的底色,任軀幹旁繁盛的物種,將自己裝點。車輛風馳電掣,安閒的是坐車人的眼,目光所及,處處皆景。

兩旁的綠化帶四季蒼翠,斷無衰敗掉的可能。一條公路,總是要通向遠方,通向四季青青的地方。普通的叫不上名來的植被,見證着一條路的成長。綠化帶伴隨着公路蜿蜒流長,就像一條肋骨嵌進人的身體,相融相依,到遠方。

隔着車窗遙望,大片的山坡野地裸露在歲月的風塵中,櫛風沐雨,任時光流淌。孤獨的行者,微蹙眉宇,仿佛聽到了沉重的歷史迴響。遠處的山坡上,偶爾有一些白點,緩緩移動,與天上的白點(雲朵)交相輝映,那是一群羊兒在滿山坡吃草,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驟雨瓢潑而下,未幾,一道彩虹懸掛在湛藍的天空。

曠野無人,最多見的是風車。這些大型的三葉草,一架又一架,迎風站立在無邊的遼闊里。它們不是堂吉訶德筆下的風車,不具有浪漫的騎士精神;它們是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理智而冷酷,為避免節外生枝,只是毫無熱情地將借風產生的電能,一股股,送入千家萬戶。

隧道是高速公路上唯一的風景,趴伏在高速公路的懷裡,像個張着大嘴的巨嬰,十月懷胎,一朝誕下。公路穿山而過,印證着這對母子的血肉相連。車入洞中,好似進入一段悠長的時光隧道,過去現在未來恍然不可辨。借着蒼黃的壁燈的照耀,車輛木然穿行,前路混沌一片,不知幾世幾年。忽然,前方一片光明,才知已出洞。正所謂,洞中十日,世上百年。迷離的意識,被腳下的路再次拉回到現實的征途,迎着正午的紅日,繼續前進。

……

公路筆直,伸向遠方。

二 庭院

車蜿蜒爬行在山路上。半山腰,懸掛着一排排火柴盒似的房子,那是窯洞,是路遙筆下的雙水村,從山體上挖出的居住空間,冬暖夏涼,是陝北莊稼人最理想的居住環境。

傍晚時分,我們的車停在依山而建的一處院落里。門前,一條小溪淙淙流淌,暮色將溪水塗抹成橘紅色,一閃一閃,金波蕩漾。小院靜謐安詳。四間窯洞,向陽而生。外面的牆體用青磚砌就,廊檐雕刻着簡單的花紋鳥獸,新建的小院,空氣中還殘留着磚石泥瓦的芳香。這樣的院落,依山排開,幾十戶人家,日出而作,沐風而歌。

一棵沙棗樹,正是葳蕤時分,花香撲鼻,令人心醉。是啊!難道還有比沙棗花更好聞的花香嗎?樹下栓着的黑狗,睜開惺忪的睡眼,發覺異常,奓開皮毛,立刻警覺,狗的吠聲震動了院落,雞也跳下雞架,撲棱着翅膀,斜着身子狂跑;一時間,羊兒咩咩,牛兒哞哞,小院的岑寂,因為我們的闖入被打破。中間窯洞的門開了,躥出兩個小孩, 一個丫頭,一個小子,緊隨其後的是一個三十多歲的農婦,臉兒紅彤,樣貌普通。

安靜的小院,立刻變得熱鬧起來。主人歡迎我們,山里人的熱情顯得羞澀節制。這一家六口人,孩子們的爺爺奶奶已年過六旬,戶主常年在外,遠在幾千里之外打工,打工的錢全寄回,才建了這新村中的小院。

農婦手腳麻利,不一會兒,樹蔭下的榆木小桌上便擺滿了各種吃食,全是山裡的特產,山核桃、毛栗子、沙棗、各種水果,還有主人自己釀的米酒,一戶殷實的人家,充實美好的生活。未幾,主人和客人都愜意自然了,最初的矜持拘束被主人的幾聲「吃哈! 喝哈! 」融化了。主食也被端上來了,是農婦做得長面,澆上油潑辣子,別有一番滋味,邊吃邊聊,嘖嘖有聲。太陽又落下去幾分,最後的一抹餘暉塗在榆蔭下的一檐,農家的物事尚未完全結束,爺爺起身將牛牽進棚里拴好,餵料、填草、飲水,一氣呵成;奶奶幫爺爺抬桶擔水、給羊餵食;孩子們也不消停,轟雞入籠,來來回回,被大人使喚着,雖是小活計,也是馬不停蹄;最忙的還是女主人,簡直腳不沾地,鍋上的,院裡的,忙成一股旋風……

夜色漸濃,月亮慢慢升起來了,今晚的月亮與平時又有些不同,仿佛剛洗了一個冷水澡,明亮清透,月光灑在小院裡,小院也像新出浴一般,亮堂潔淨,靜謐溫馨。總算消停了下來,一天的生活即將結束。有鄰居來串門,多是婦女娃娃,青壯的男人鮮見,都出去打工了,各地的鄉村都一樣。女人端上來一盤切好的西瓜,圍着這月下的小桌,大人吃着聊着,娃娃喊着鬧着,我們說這一路的見聞,她們說村子周圍各種舊聞新聞。一會兒沸反盈天,一會兒似乎又鴉雀無聲,以為已經斷了,無話可談了,突然又有一人開了一個頭,繼續下去。夜濃了,露生起了,那白胖的嬰兒吮咂着乳頭,睡得很香,新婦半露出來的乳房瑩潤豐滿,像天上的半輪月亮。終於,有人說了一聲,散吧!各回各的家。

次日清晨,酣眠中的我們,被窗外鳥雀清脆悅耳的啁啾喚醒,院子裡腳步雜沓,呼牛喚羊,新的一天開始了。短暫的相處後,我們就要離開,踏上新的旅途。這鄉村的小院,又會恢復之前的寧靜,各自的生活,也會是原來的樣子。

三 古鎮

三月,我打馬過江南,與你邂逅十里春風。不是鄭愁予的《錯誤》,你的一叢芳草,便足讓我迷戀一生。

想到古鎮,便是一個如詩如畫的江南。梅子黃時的季節,撐一把油紙傘,漫步於悠長寂寥的雨巷,想象自己就是那丁香一樣的姑娘。細雨迷濛,粉牆朱瓦,青石細徑,流水人家。腳步放慢,裊裊婷婷,將自己融化到這煙雨古鎮的每一處景致中。手,觸到苔痕鋪滿的牆壁,是一種滑膩到心底的透涼。朱漆斑駁的木門,銅製的環形把手,每一扇後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一家家,一戶戶,千家萬戶緊密相連,悠悠千年,從歷史的深處走來,構成了古鎮格局的經緯。夜晚,欸乃聲聲,烏篷船停泊在岸邊。

這是腦海中的古鎮,宋詞般精緻婉約,多少次在夢中飄搖浮現。然而,現實的圖景卻迥然有異。

四月,清明假期,我們一家和好友一家出發了。一路驅車,穿越六百多公里的高速線,在好友的老叔家裡寓居一夜,第二天清晨繼續趕路,中午十分,終於到達了這座著名的古鎮。

北方的城市,即使到了仲春,也不會有滿眼的蒼翠,綠意只是點綴在土黃之間,好在清明時節不缺雨水,連着幾場不大不小的春雨,將這座千年古鎮洗滌一新。

車水馬龍,熙熙攘攘,遊人摩肩接踵,繁華熱鬧是古鎮外圍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站在正午耀眼的日頭下,面對着高大的門樓,漆成黑色的巨製木門,連綿幾公里的護城牆,頓生一種時空交錯的恍惚感。巍巍景觀,氣象萬千,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庶黎百姓,都有賴這樣的城池生,有賴這樣的城池死。

城中有城。舊的建築物穿越千年的歷史塵埃,風吹雨打,已經殘破不堪,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厚實持重,全身的每個地方都寫滿故事。新的建築物是仿古設計的,較之前者,不知要高大華美多少倍,然而外表的光鮮並不能代表一座建築物的生命力,站在這樣的建築前,你感受不到它有多少氣質,或許,它還需要沉澱,需要時光的淘漉來積蓄內在的生命力量。新舊交融,古鎮兼容並蓄,以縱跨古今的胸懷展示着它獨有的魅力。

縣衙至今仍在,幾條通衢大道在這裡終結,拿起鳴冤的木槌在衙前「咚咚咚」一番,想象着古人訴訟案獄的種種情狀。 城內鏢局、票號隨處可見,可以看出這座城往昔的繁華。

到處都是人擠人,除了遊人,還有本地的居民,一群住在古鎮的現代人,古鎮既是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自家的房舍可以開一所小旅館,進一些手工藝品可以賣給一年四季不斷的遊客,熙來攘往,熱鬧非凡。所以,你會暗自生疑,除了建築的風格不同,其實哪裡的人文景觀都一樣。游賞一日,匆匆而過,從白天到夜晚,浪濤一樣的喧譁充斥耳畔,久久不絕。即使斂聲屏氣,用心聆聽,也感受不到古鎮內在的聲音。古鎮的清麗脫俗被濃重的煙火氣所籠罩,過度的商業化,不但不能使古鎮葆有活力,而且是對其人文內涵的一種消損。

……

入夜,人潮逐漸退去,最後一家商號也已閉門打烊。披上罩衫,重新出門,跟着月光下自己的影子,一條街一條街走過,和我一起漫步的還有那些古代的居民,他們寬衣大袖、長袍束髮,紛紛登場 ,向我講述庭院深處的故事,講述古鎮的歷史變遷、聚散離合……

天地寂寂,用心聆聽周圍每一絲聲音,唯有城牆根兒下的夜蟲不時發出幾聲衰微的殘鳴。 [1]

作者簡介

郭喬,本名王秀琴,回族,寧夏吳忠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