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容齋隨筆·地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容齋隨筆·地險》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隨筆》卷一。

原文

古今言地險者,以謂函秦宅關、河之勝,齊負海、岱,趙、魏據大河,晉表里河山,蜀有劍門、瞿唐之阻,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吳長江萬里,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國。唯宋、衛之郊,四通五達,無一險可恃。然東漢之末,袁紹跨有青、冀、幽、並四州,韓遂、馬騰輩分據關中,劉璋擅蜀,劉表居荊州,呂布盜徐,袁術包南陽、壽春,孫策取江東,天下形勝盡矣。曹操晚得兗州。倔強其間,終之夷群雄,覆漢祚①。議者尚以為操挾聖上以自重,故能成功。

而唐僖、昭之時,方鎮擅地,王氏有趙百年,羅洪信在魏,劉仁恭在燕,李克用在河東,王重榮在蒲,朱宣、朱瑾在兗、鄆,時溥在徐,王敬武在淄、青,楊行密在淮南,王建在蜀,聖上都長安,鳳翔、閤、華三鎮鼎立為梗,李茂貞、韓建皆嘗劫遷乘輿。而朱溫區區以汴、宋、亳②、潁嶻然中居,及其得志,乃與操等。以在德不在險為言,則操、溫之德又可見矣。

注釋

①祚:皇位。

②亳:安徽亳州

譯文

從古至今,若論地勢的顯要,多數人都會這樣認為:關中(秦地)可以憑着函谷關的險要和黃河的有利地形高枕無憂,齊國可以以大海與泰山作屏障,趙國和魏國可以依靠黃河天險,而晉國則是外有大河,內有高山,西蜀呢?則依賴劍門關、瞿塘峽的阻礙,楚國雖然沒有天險可以憑藉,但是楚國築起了長城作為城牆,而且有漢水當做護城河,而南方的吳國則擁有滔滔長江天險和五湖作為根據地,人們多會認為在這些地方都能夠靠有利的地形建立自己的國家,只有宋國和衛國四通八達,沒有險要的天險可以用來防守。但是在東漢末年,群雄四起,袁紹占據了青、冀、幽、並四個州,韓遂和馬騰等人瓜分關中之地,接着劉璋紮營蜀地,劉表則奪取荊州,呂布統轄徐州,袁術擇取南陽和壽春,富裕的江東之地被孫策攻取,如此,中國之地凡是險要的地勢幾乎全都被瓜分殆盡,最後,曹操才擁有兗州。但是歷史的結果總是出人意料的,儘管上述群雄都盡力割據了自認為非常有利的地界,或是天塹,或是險地,但是曹操卻從無所依傍的兗州崛起,以這個根本無險可用的小地方為根據地,最後消滅群雄,顛覆了漢室。古今評論家紛紛對此有所評說,認為曹操取勝的原因在於他的智謀,也就是指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提高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優勢,取得了正統的地位,所以才會取得成功。

然而,唐僖宗和唐昭宗時期,藩鎮割據異常嚴重。其中王氏占據趙地足有近百餘年,羅洪信占據魏地,劉仁恭割據燕地,李克用在河東稱霸一方,王重榮則在蒲州稱雄,朱宣、朱瑾占據了兗州、鄆州,王時溥占據了徐州,淄州和青州為王敬武所占,楊行密割據淮南大部,王建分割了蜀地,而此時的皇帝則建都於長安,鳳翔、閤州、華州三足鼎立,各爭高下,不聽從中央的號令,李茂貞和韓建也都挾持過皇帝,只有朱溫憑藉着汴州、宋州、亳州、潁州幾個小地方,在危險中求得一席之地,然後慢慢地壯大,最後竟能取得曹操一樣的雄基偉業,統一了整個中原。所以從歷史的興衰看來,大多在於德行而不在於地理位置險要,從這個方面來看,曹操和朱溫的德行就可見一斑了。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1]、王應麟的《困學紀聞》[2],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3]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容齋隨筆》[4]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容齋隨筆·地險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