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家鄉的味道(張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家鄉的味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家鄉的味道》中國當代作家張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家鄉的味道

記得幾年前在鄭州坐出租車,司機小哥是個周口人。他一聽到我口音,脫口而出道,您是信陽人吧?

你怎麼知道我是信陽人?我很好奇能被他人很快識別出家鄉。

信陽人說話口音獨特,蠻得很,很容易分辨。他笑着說。你們那兒的人很能幹啊!你看,鄭州到處是信陽人開的菜館!他邊說邊看了看窗外一掠而過的飯店。

那你喜歡吃信陽菜嗎!

臘肉燜黃鱔,南灣魚......小哥連着說了幾個菜名。接着又說,信陽菜比較辛辣咸香,口味偏重,你們那還是河南唯一以米為主食的城市,河南的魚米之鄉嘛!小哥侃侃而談。

此刻我絲毫不懷疑他是為了延續話題活躍氣氛而對信陽作額外的讚美。

聽說你們那兒的春節很隆重啊?他又饒有興趣的問道。

這個倒不假,我們那兒的春節確實儀式感滿滿,餐桌上雞魚肉蛋俱全,年年有餘啊,煎炒烹炸、涼調果拼、老湯甜湯......酸甜苦辣中剔除苦,其他的都可以在年夜飯中體味。

我又向他推薦了潢川最具盛名的特色小吃胡辣湯熱乾麵,信陽毛尖和空心貢面!下車時,我們愉快的再見。小哥充滿嚮往的說,信陽是個好地方,有山水有美食,到時一定要去旅遊看看。

這一刻,有什麼能比的上在異地他鄉被別人誇讚自己的家鄉而更驕傲呢!

食物永遠無法脫離腳下的土地,那些風味氣息、過往的歲月與記憶、共同聚成一個名字,我們稱之為——味道!

人們往往喜歡把一年中所有的積攢都隆重體現在年夜飯上,似乎飯桌上越擁擠就越能展現富足預示來年美好。我家的年夜飯一直都很樸素,只能在量變上拼湊。在吃完飯後,我又跑去隔壁小爺家串門,正趕上他家剛開吃,飯桌上的主角是那盤裊繞着蒸汽的蒸板鴨。小爺熱情的邀請我上桌,又給我夾了塊鴨肉。那板鴨是隔壁板鴨廠製成的,無論是養殖還是工序都令人放心,所以,那香味兒絕對的讓人氣定神閒。

又有陸續吃過飯來串門的鄰居,大家就彼此的飯桌作自謙的比較,不一會兒,味道就成了年夜飯最熱烈最溫暖的互動話題。

屋外又是一番景象,林木掩映的房舍里漏泄着柔和朦朧的光亮,像一幅充滿煙火氣的動態圖,空氣里游弋着各種滷味兒、油味兒、炒菜的味兒、老湯的味兒。大人忙碌的身影、孩子的喧騰奔跑、歡快而斷續的狗吠,又形成另一種精神上的幸福大合唱......

多數記憶都是因為偶然才被激起。

一次在酒店吃飯,我專門點了一道信陽名菜——燜罐肉。燜罐肉的做法聽起來有點油膩,選優質五花肉,煸炒至油出,待肉質焦黃,連同煸炒出的豬油一起密封數日不腐,吃的時候取出和蘿蔔或千張烹製。五花肉因經過煸炒入味後鮮香味美,輔以青菜中和,真正做到了葷素搭配。

我腦海中的罐湯肉和燜罐肉只一字之差,做法也是大相徑庭,就因為都是土罐盛就,記憶瞬間鮮活!

母親因身體原因,對一切要求精細製作的炒菜都不精通,只會做簡單的燉肉。她把肉切成毫無規則的塊狀,扔進一個黑色雙耳瓦罐中,加水、蔥姜、蓋上蓋子,放進爐灶,然後不再管它,自己只管燒火做飯。

當肉的香味兒不受禁錮的四散飄散,上面的米飯也熟了。她用鏟子小心拖出瓦罐,揭開蓋子,上面還在滋滋的冒着泡兒,香味兒瞬間填滿整個廚房,母親再把鍋里黃噴噴的厚鍋巴鏟起來,鋪在碗底,最後澆上湯汁,然後只憐愛的看我吃......

母親用粗糙而原始的手法做出的瓦罐肉湯已成絕版,多年以後,隨着她的逝去,那種味道讓我再也無跡可尋!於是我從眼前這道罐燜肉尋找,尋找一種專屬的刻意拙樸現代工藝的陶罐和另一種由煙火浸潤的古老赭黑深口大肚土罐的相似之處。

循着這道記憶,竟然又想起另一道在如今頗受遊客青睞的農家菜——地鍋饃。用已逐漸被現代人摒棄的土灶台柴火炕蒸饃,酒糟發麵小火慢炕,直至底層有一層堅硬焦黃的硬殼。出鍋後的地鍋饃非常的暄軟香甜,配上湯汁,如此,一道普通的家常菜,輕鬆的就詮釋了那句「美食發展到一定階段亦會返璞歸真。」

再次啟動腳步,來到光山潑河鎮,尋找一家叫三大盆的農家飯店。

對於潑河我並不陌生。小時候姨媽就住在離潑河鎮十幾里的大山里,那時的路況和現在有天壤之別,如進城,要坐很久的小巴車,顛簸而漫長。勤勞而倔強的姨媽用那雙不辭辛勞的腳一步步丈量,用一包包特產來回往返疏通着兄弟姐妹之間的流暢聯動,因為有她,那因距離而受阻的親情再次緊密而結實。

姨媽有一座藏在深山裡的小茶園。有年穀雨,我因病沒上學,姨媽帶我去她家,這次她沒有步行。大山里沒有電燈,夜晚,就着煤油燈的光亮,姨媽把穀雨前採摘的茶葉嫩芽倒在簸箕里揉搓,再鋪散在另一個更大的簸箕上,放在灶台上暗火烘烤,還要不停的翻動,不一會兒,一股特有的茶葉清香在靜謐的夜裡緩緩流動!

一次,和一位外地朋友滔滔不絕地聊起了這些。朋友笑了:你不是在炫耀家鄉的美食嗎?

頓時豁然開朗:是啊,家鄉的美食,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它從鄉野中誕生,在家鄉人民平凡樸實的生活中升華,成為每個家鄉人魂牽夢繞的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是一種情懷;家鄉的味道,是一種民俗;家鄉的味道,是一種思念。

家鄉的味道,是值得一生細細品味的榮耀![1]

作者簡介

張柯,筆名七滴,曾用筆名月滿西樓,河南信陽人,有文字見《河南文學》《信陽周刊》等媒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