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家鄉畫像(翁衡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家鄉畫像》中國當代作家翁衡臨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家鄉畫像

家鄉表面看有些普通,似乎沒有太明顯的特徵,既不是森林裡的山莊,也不是海河邊的水鄉,只是有着溪水水庫和高地山坡的江南古村。可正是因為它有水,雖不是大江大河;也正是因為它有山,雖只是二三十米高的小山;才讓我的家鄉既有水鄉的特色,又有山村的特點。用句通俗的話說,小時候我們便有許多「遊山玩水」的好去處。

先說山,因為村莊有近千年的歷史,是方圓幾十里最大的自然村,人口過千,屬於丘陵地帶,所以大小山坡比較多,例如梔子山、南蛇山、芭茅山等。梔子山為我們一隊所有,三面環水,如同一口大鍋倒扣在二郎水庫邊。為了公平起見,山周圍的耕地,被分成從上而下的長方形,這樣每家分的地都有臨水的部分。對於農作物來說,固然離不開水,但一旦水庫的水位太高,就會淹沒近水的農作物。夏天的農作物主要是花生,由於夏天是雷雨多發季節,所以常有花生被淹的情況。如果淹沒時間短還好,時間一長花生就會被淹死。不僅如此,因為我們常在山裡放牛,從水庫邊走過的時候,臨水的花生常會被牛偷吃,所以臨水的土地並不好。

說到放牛,在山裡放牛有着無窮的樂趣。如果山地的農作物已經收穫,可以將牛繩纏在牛脖子上,讓牛不受羈絆地自由吃草。牛自由了,放牛 娃也就跟着自由了。我們在山地上自由地玩耍,捉螞蚱、捉蝴蝶、捉蜻蜓昆蟲以及其它小動物玩;或者在樹林裡玩捉迷藏、老鷹捉小雞、丟手絹等遊戲。山裡有一處深達十米左右的沙坑,幾乎寸草不生,我們常當作滑滑梯來玩。我們折來幾根松樹之類的樹枝,放在屁股底下,坐在沙丘的最高處,然後把腳用力一蹬,人便會因為慣性和地球引力滑到沙坑底部。然後再爬到最高處,再滑下去,周而復始,玩得不亦樂乎。有時候不小心會把褲子磨破,可儘管回家會遭到父母的責罵,下次卻依然照玩不誤,因為沙坑總能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歡笑聲。

山,對於全村來說,除了可以收穫農作物,可以供孩童玩耍外,還與每家每戶生火煮飯密切相關。水稻的秸稈多用於冬天餵牛,很少有多餘的 用來生火,因此生火使用的柴草,都是村民忙裡偷閒從山林里鈎耙來的枝葉。有一種用青竹製作的竹耙專門用來耙柴,無論是松樹葉還是山茶 樹葉,都便於耙回家當作很好的柴草。當然,松樹葉更好燒些,不僅容易燃燒,還不容易從灶膛上往下漏。可正是因為好燒,也就不像山茶樹 葉那樣經燒。不過最經燒的是樹幹和樹根,它們被劈成一塊塊,我們稱之為「硬柴」。正是因為硬柴密度大,堅硬,所以才那麼耐燒。

而前面所說的山茶樹,是那種結的果子可以榨油的茶樹,並不是炒茶葉的茶樹。山茶樹比較好侍弄,只要及時把根部的草鋤掉即可(有草也關係不大),它就會每年按照季節開花結果,金秋十月直接摘果子即可。山茶樹的果子我們叫它「茶籽」,用它榨的油是農村品質最高的油,如今也被城裡人追捧。因為山茶油天然無污染、健康,據說還有防癌抗癌的作用,現在市場價已經高達每市斤兩百元以上。即便是在農村,也從前幾年的每斤四五十元,漲到了每斤七八十元。可見大家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

家鄉位於江南,作為江南水鄉,山還不是家鄉的主要特色,水才是家鄉的靈魂。祖先從元代遷居至此,已經將近千年,正是因為風調雨順的緣故,至今依然繁衍生息、昌盛不絕,才成為周邊最大的自然村。而且農作物非常豐富,還有小麥蕎麥棉花地瓜黃豆綠豆油菜芝麻等等。這一切都離不開水,也離不開前文所說的二郎水庫,以及村莊周圍的溪流、池塘、古井等。

家鄉的水稻不像黃淮以北地區,每年要收割兩季。因為雨水充沛的原因,栽插早稻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從水庫里放水,天然的雨水已經足夠。 每當春天來臨,春雷陣陣,春雨淅淅,稻田裡的水很快就落滿了。你不需要做別的,只要把每塊田的缺口用泥巴堵住即可。雨過天晴,當你來 到田野的時候,你會發現一面面鏡子鋪展在你的眼前。如果雨停的時間足夠長,澄清的水面可以照出自己的體貌,成了真真切切的鏡子。

我們喜歡春天的田野,水汪汪的田野成了我們嬉戲的好地方,像我們在山坡上玩耍一樣。儘管有春寒,儘管春水依然有些涼,可我們喜歡赤着 腳在田野里捉小魚、撈蝌蚪。再說,玩一會兒後,身上很快就會熱起來,尤其是當小腳踩進深泥里時,有一種暖暖的感覺。我們將撈起的蝌蚪 餵給雞鴨吃,看它們吃得很香,我們也就很高興,因為飽食過後,它們可以下更多的蛋。

田野里富餘的水,要麼直接流到池塘,要麼通過長長的溝渠流到池塘,於是到處聽到「嘩嘩」的水流聲,讓春天變得熱鬧起來。春江水暖鴨先 知,池塘里游來游去的鴨鵝,池岸邊春風吹拂的垂柳,柳樹上歡唱的鳥鳴,讓春天變得更加熱鬧起來。仲春以後,地上的蛙鳴和天上布穀鳥的 叫聲,讓春天更加充滿生機,也讓春天變得更加忙碌起來。大人們在水田裡插秧,孩子們則負責在秧田裡拔秧苗。耕牛在一聲聲吆喝聲中犁 田,一塊塊荒蕪幾個月的稻田被重新翻耕,然後栽下一株株希望,等待夏秋季節新谷滿倉。

可在收割早稻之前,光靠天水還不能保證豐收,此時常需要依賴水庫。畢竟收割早稻是一年裡最熱的七月,水分蒸發得非常快,而且收割完早 稻緊接着就要栽插晚稻,短時間之內根本不可能等來天水,此時水庫就要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條條溝渠將水庫里的水歡快地引到每塊良 田,從高到低,由近及遠。正應了那句話:水是生命的源泉,此時對於村民來說,水就是生命。沒有水,意味着無法栽插晚稻,意味着糧食不 夠吃,也就意味着餓肚子。水可不就是生命嗎?

遇到乾旱季節,有時水庫里的水也不夠用,此時便要用到村南的兩條溪流。先是用厚重的木板把溪水裡預選設置的閘門關起來,讓上游的水位 變高,然後將上游的水引流到溝渠,再流到田裡。如果水位依然不夠高,根本流不進溝渠,則需要用抽水機將水直接抽到溝渠里。可見,除了 水庫,兩條溪流在灌溉良田方面也發揮着重要作用。不僅如此,散落在田野里大大小小的池塘也有一定的供水作用。而村西南那口老古井,源 源不斷流出的山泉水,至少也可以灌溉附近幾十畝良田。可見水不僅是家鄉的特色,而且來源各不相同。如果不是有那麼多供水來源,家鄉也 就難成魚米之鄉,古村也不會經過千年的繁衍依然如此興盛不衰。

再者,雖然古村的地域範圍沒有大江大河,可三公里之外的集鎮便有一條袁河,且二十公里之外的縣城還有一條贛江;所以,如果把範圍放 大,能說我的家鄉沒有大江大河嗎?家鄉所在的縣城,不僅有海拔高達1169米的玉華山,更有著名的道教發源地之一的閣皂山,能說我的家鄉 沒有大山名山嗎?閣皂山雖然海拔沒有玉華山高,但最高峰也高達802米,而且因為它的存在,讓家鄉成為著名的藥都,盛產豐富的名貴中草 藥。而且,以整個縣城作為家鄉的範圍,家鄉還盛產美酒和礦鹽,是名副其實的「藥都酒鄉鹽化城」。

如果天氣晴朗視野好,站在村莊的高處,可以模糊地看到高高的山峰聳立在雲層,聳立在遠方。小時候交通不便,生活貧困,初中畢業前從沒 有去過縣城,更不可能去登幾十公里遠的高山,所以只能對着那青黛的山嵐充滿無限的嚮往和想象。想象那山林里有什麼,也有與梔子山相同 的松樹、杉樹、山茶樹,也有野兔野雞甚至更多的野生動植物嗎?有一次,村里跑來一頭野豬,有人說可能是從遠處的山裡跑出來的,讓我更 加堅信,那山里肯定還有不少體型大的動物,比如虎豹豺狼等。總想着什麼時候可以去看看。可我知道,要想走出去看那廣闊的世界,必須好 好讀書,於是那讓我仰望的高山,便成了激勵我讀書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我既不是智者,也不是仁者,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鄉村孩童,可我既樂山又樂水。我愛家鄉的一切,何況是家鄉充滿靈氣 的山水呢?算不上真正的山村,也算不上真正的水村,但我的家鄉兼具了兩者的特色。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即便我的 家鄉沒有仙也沒有龍,但家鄉的山水不僅給了我美麗的風景,給了我嬉鬧的場所,更讓我從小衣食無憂。也讓家鄉的父老鄉親既靠山吃山,又 靠水吃水,也讓祖祖輩輩得以永遠地棲息在這塊風水寶地。

這就是我的家鄉,這就是家鄉的畫像。不過除了山水和田野里的農作物,還有村莊裡每天圍繞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早上被雞鳴叫起,傍晚被 家狗歡叫着迎回家,豬圈裡養着土豬,牛欄里關着耕牛……所有這一切才組成一幅完整的家鄉畫像。只是說畫像也許不夠準確,因為畫像是靜 止的,缺了聲響和動感,更缺了情調和氣息,說生活電影更好。家鄉的一年四季就是一幀幀不同的風景片和生活片,有山有水,有水田有旱 地,有五顏六色的菜園,有蜿蜒的小路,也有寬敞的公路,有房屋村樹,有家禽家畜,有花鳥蟲魚,多麼美麗富饒又豐富多彩的村莊啊![1]

作者簡介

翁衡臨,筆名臨江仙翁,祖籍江西,現居江蘇揚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