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宮古海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宮古海峽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宮古海峽

外文名稱: Miyako Strait

別名: 宮古水道、宮古-沖繩公海水道

戰略意義: 連接中國近海和西太平洋

地位: 第一島鏈地帶最寬的水道

宮古海峽(英語:Miyako Strait;日語:みやこ かいきょう):又稱宮古水道、宮古-沖繩水道、宮古-沖繩公海水道等,位於琉球群島宮古島與久米島-沖繩島(南部有那霸基地)之間,是所謂第一島鏈地帶最寬的海峽(是台灣海峽的2倍)。最狹處在宮古島與久米島之間,為113海里即209公里;最寬處在宮古島與沖繩島南端之間,為145海里(約260公里);平均寬度129海里(即239公里),中部平均105海里(195公里)之寬是國際航道(上下各12海里是琉球的領海,其它為專屬經濟區,並非領海,他國有自由航行權)。中國的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距離該海峽較遠。

它連接中國近海和西太平洋。中國船隻奔南太平洋到澳大利亞等國,或者橫穿太平洋到中美洲南美洲等地,穿行宮古水道都是經濟的(也使用吐噶喇海峽、巴士海峽等),也是中國海空軍穿越第一島鏈進入深海、及美軍進入中國近海的重要地帶。

2013年5月27日北海艦隊遠海訓練編隊穿過宮古海峽,從近海訓練走向西太平洋--遠海訓練,此後中國海空軍的訓練經常穿越該水道。

命名規則:琉球群島-日本列島上,兩個地點之間的水道,以南方的地點命名,大隅海峽、吐噶喇海峽、奄美海峽、宮古海峽、石垣水道(石垣海峽)、與那國海峽等都是如此。[1]

地理環境

宮古海峽(也稱宮古水道)是琉球群島(1953年美國交予日本託管而主權仍然在琉球)的宮古島與(久米島-)沖繩島(南部有那霸基地)之間的一條航道。宮古海峽又稱宮古-沖繩公海水道。最狹處在宮古島與久米島之間,為113海里即209公里;最寬處在宮古島與沖繩島南端之間,為145海里(約260公里,比較:從北京西站到石家莊站是282公里)。平均寬度129海里(即239公里),中部平均105海里(195公里)之寬是國際航道。海峽非常寬,是台灣海峽的2倍,比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距離還要寬。

在第一島鏈地帶,我國奔南太平洋到澳大利亞等國,或者橫穿太平洋到中美洲、南美洲等地,穿棕己跨犁行宮古海峽是經濟的。中國的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都在這條海峽的附近。宮古海峽很大範圍是國際公海水道,北方靠近沖繩島及那霸基地,是美國第七艦隊經常航行的海域。

宮古海峽又稱宮古水道,是是琉球群島中最寬的一條海峽,中國的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距離這個海峽比較遠(並非附近)。宮古海峽屬國際水道,艦艇、飛機擁有航行、飛越的自由。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宮古海峽是我們進出西太平洋訓練的一條理想的國際水道。

它比第一島鏈地帶的吐噶喇海峽、巴士海峽等寬多了。

命名規則:琉球群島-日本列島上,兩個地點之間的水道,以南方的地點命名,大隅海峽、吐噶喇海峽、奄美海峽、宮古海峽、石垣水道(石垣海峽)、與那國海峽等都是如此。

走向西太平洋

2013年5月27日北艦遠海訓練編隊穿過宮古海峽,此後中國海空軍的訓練經常穿越該水道,從近海訓練走向西太平洋--遠海訓練。

美國智庫詹姆斯頓基金會認為,中國具備了穿過由沖繩列島連接的"第一島鏈",向以關島為中心的"第二島鏈"投送兵力的能力。所謂"島鏈",它既有地理上的含義,又有政治軍事上的內容,其是五十年代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的島鏈戰略,用途是圍堵亞洲大陸,對亞洲大陸各國形成威懾之勢。

第一島鏈是指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台灣島,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

第二島鏈以關島為中心,由駐紮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基地群組成,它是一線亞太美軍和去舟端日韓等國的後方依託,又是美軍重要的前進基地;(另一種說法,第二島鏈,由日本的小笠原群島、硫黃列島和美國的馬利亞納群島等島嶼組成。)

國際航道

宮古海峽又稱宮古-沖繩公海水道。最狹處在宮古島與久米島之間,為113海里即209公里;最寬處在宮古島與沖繩島南端之間,為145海里(約260公里,比較:從北京西站到石家莊站是282公里)。平均寬度129海里(即239公里),中部平均105海里(195公里)之寬是國際航道(上下各12海里是琉球的海域,其它為專屬經濟區,並非公海,他國有自由航行權)。

所謂第一島鏈地帶,很多海峽:宗谷海峽津輕海峽朝鮮海峽實行自由航行制度的非領海海峽,大隅海峽也是如此。中國通往西太平洋的國際航道有大隅海峽、吐噶喇海峽、奄美海峽、宮古海峽(最寬)、石垣水道(石垣海峽)、與那國海峽等,及巴士海峽。

國際海峽主要是指連接公海或專屬經濟區一個部分和公海或專屬經濟區另一部分的適用過境通行制度的用於國際航行的領海海峽。1982年公約使用了"用於國際航行的海峽"這一稱謂,通常被簡稱為"國際海峽"。這裡用"主要是指"是因為,按着1982年公約第三部分的規定,除第37條規定的適用過境通行制度的用於國際航行的海峽外,還有一些海峽也可以被籠統地稱為國際海峽,比如海峽當中存在專屬經濟區或公海的非領海海峽-如台灣海峽、宮古海峽等,連接專屬經濟區或公海與領海的海峽,由條約專門規定的海峽等等,這些海峽根據不同情況適用自由航行、不受阻礙的無害通過以及條約專門規定等不同的通過制度。

按着日本領海法律制度的規定,日本實行12海里領海寬度,但在宗谷海峽、津輕海峽、大隅海峽以及對馬海峽東西水道共五處海域實行3海里領海寬度,從而在海峽中間留出了專屬經濟區通道,使這五處海峽水道成為實行自由航行制度的非領海海峽。另有一些海峽的寬度超過了24海里,比如宮古海峽(寬達145海里,是台灣海峽的2倍),也構成了非領海海峽。但是,除這些非領海海峽和日本一些內水航道外,包括吐噶喇海峽、2004年發生漢級核潛艇事件的石垣水道等在內的大部分琉球諸海峽水道都是適用過境通行制度的用於國際航行的海峽 。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