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天然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宜昌天然塔是一座清乾隆年間建的磚塔。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寶塔河街道濱江公園,毗鄰宜萬鐵路宜昌長江大橋。2019年10月,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然塔的來由
天然塔雖名「天然」,卻非天然而成,而是人工所建。據清同治三年(1864)《宜昌府志·藝文志》中的「重修天然塔記」(王春煦)一文載:「東湖為古彝陵州,西南濱江,江之南有葛道山,為客山,屹然高聳,城東主山卑弱,受其欺壓。且江水自西峽一束,經西城而東,直瀉荊門,非高標凌跨,無以束其勢。故城南青草鋪有塔,巋然聳峙江干。舊傳晉郭景純僑寓時所建,培地脈,壯文峰,制客山,鎮水口,咸於塔乎是賴。」文中的東湖是縣名,清時為府、縣治所,民國時為宜昌縣,宜昌解放時為宜昌地、市、縣治所在地,後因興建葛洲壩工程,宜昌縣城遷至小溪塔鎮,即今夷陵區。宜昌古名夷陵,由於滿清是外夷入主中原,時人忌諱「夷」,故書為「彝陵」。
王春煦是江蘇婁縣人,由進士入仕,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秋遷任宜昌知府,在上任的第二年就揮毫潑墨寫下《重修天然塔記》。他在記中開宗明義道:「華言塔,梵言宰堵波,本西方之教,世輒謂可以控形勝,助起人文,雖屬附會之詞,而頗有其驗,尚義之士,每不憚營建,以廣福田焉。」其大意是說,我們華人所說的塔,佛教稱宰堵波,傳說可以控制山川形勝,有助當地文人的興盛,這雖是牽強附會的話,但也很靈驗,所以崇尚(迷信)的人士往往不怕辛苦而建築。宜昌(東湖)的天然塔就是例證。究其原由,是因為城西南濱江,江的南岸有座葛道山(今磨基山),相傳東晉有名的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葛洪曾隱居在這裡,所以俗視為「客山」,屹然高聳。相形之下,宜昌古城背依的東山,俗謂「主山」,山勢蜿蜒平矮,顯得卑弱了,風水家便認為受了「客山」的欺壓。再者,長江水從西陵峽奔流而出,「至此而夷」,折向繞西城朝東,直瀉荊門山(與虎牙山相對,古西塞),若非相當高的標誌凌駕與跨越,就不能制約這種態勢。為彌補山川形勢之不足,因此,在城南青草鋪(地名,相當於舊時的鄉,今伍家崗區寶塔河街道辦事處)建一座塔,巋然聳立在江北,與江南的葛道山對峙。傳說,這座塔是晉代郭景純僑寓夷陵時所建[1],其目的是「培地脈,壯文峰,制客山,鎮水口」,大凡這裡的風水和人文,都有賴於這座塔。
從知府王春煦的記中,我們可以窺之天然塔的創建人及其興建的初衷。在此前後的地方志書,大凡言及天然塔的,都無一例外地相傳是郭璞所建。如1999年版的《宜昌市志·文化·文物》載:「天然塔位於宜昌城東南長江北岸,相傳為晉代郭璞僑居夷陵時所建,明廢。」郭璞字景純,晉代河東聞喜(今山西)人,是著名的文學家、訓詁學家。正因是名人效應,所以天然塔也逐漸成為夷陵古城的城標。
結構
天然塔磚石疊砌,八棱七層,高約43.35米,層層出檐,其下皆有斗拱裝飾。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剛負塔,形象生動。底層塔門西向大江,石額刻「天然塔」三字,邊框飾二龍戲珠及雲紋圖案;門楹刻:「玉柱聳江干,巍鎮荊門十二;文峰凌漢表,雄當蜀道三千。」塔內有145級石梯盤旋至頂[2]。
保護
1962年9月16日,宜昌市人民委員會公布天然塔為第一批宜昌市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12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天然塔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國務院公布宜昌天然塔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宜昌天然塔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最後的古建築: 一座千年古城的歷史名片... ,搜狐,2017-06-23
- ↑ 天然塔——宜昌發展的見證 ,搜狐,201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