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宋徽宗趙佶撰。《宋史·徽宗本紀》稱:重和元年(1118)秋八月,"詔班御注《道德經》",注當撰成於此年。原本為二卷,《道藏》本作四卷,收於《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此書註解推祟老子之道,謂"仁義禮智,隨量而受,因時而施,是德而已。體道者異乎此"。又稱"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萬世而無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評此注"以由解道,以得解德,唯阿同聲,善惡一性,皆依古誼,不事附會"。《御解道德真經》與其太學生江〓所作《道德真經疏義》是為一體。與玄宗相比,玄宗重治國,徽宗重義理理論。柳存仁先生於《道藏本三聖注道德經之得失》一文中講到:「如純以理論言之,徽宗之見解,仍出唐玄、明祖二人之上,而能抉道家之竅。」①且在《道藏本三聖注道德經會箋》中他又評價道:「竊嘗以為諸注中宋徽宗與王元澤(霧)獨能知道家義,字裡行間,不無為之游揚之處。"@任繼愈先生亦在《道藏提要》中轉引《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的觀點評論道:「雖謂老子注書自名為經,未免拘於成見。而跪求食於母。亦沿明皇之誤,而以由解道,以得解德,唯阿同聲,善惡一性,皆依古宜,不是赴會。」⑨由此可見,現代學者多對《御解》予以較高的評價。

內容預覽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始曰道,〔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又曰道不當名,可道可名,如事物焉,如四時焉,當可而應,代廢代興,非真常也。常道常名,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常無名,天地亦待是而後生,《莊子》所謂生天生地是也。未有天地,孰得而名之?故無名為天地之始。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故有名為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莊子》曰:建之以常無有。不立一物,茲謂之常無。不廢一物,茲謂之常有。常無在理,其上不皦,天下之至精也,故觀其妙。常有在事,其下不昧,天下之至變也,故觀其徼。有無二境,徼妙寓焉。大智並觀,乃無不可。恍惚之中,有象與物。小智自私,蔽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