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22重型運輸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22重型運輸機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安-22運輸機

設計局: 前蘇聯安東諾夫

參與事件: 布拉格之春

研製時間: 1962年

用途: 遠程重型軍用運輸機

首飛時間: 1965年2月

安-22運輸機是前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遠程重型軍用運輸機,主要用於運載重型軍事裝備,是人類歷史上製造過的最大的渦槳飛機。於1962年開始研製,1965年2月首次試飛,1966年投入批生產,1967年開始交付使用,1974年停產。[1]

安-22是前蘇聯安東諾夫(Antonov)設計局(現烏克蘭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遠程重型軍用運輸機,運送部隊和大尺寸、大重量的軍事裝備。可在邊遠地區的簡易機場起落。曾參加過鎮壓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改革軍事行動(即"布拉格之春"政治事件),第三、四次中東戰爭中蘇聯支援阿拉伯國家的武器運輸任務,北約組織命名為"雄雞"(Cock)。

飛機歷史

1962年開始研製,1965年2月首次試飛,1966年投入批生產,1967年開始交付使用,1974年停產,共生產了85架,交付空軍50架,民航35架,該機創造了多個飛行世界紀錄。儘管在蘇聯解體多年以前,更為先進的伊爾-76已經開始進入蘇軍服役,但蘇軍的主力運輸機仍然是安-22。至1992年,仍有45架安-22在前蘇聯空軍和民航服役。

安-22貨艙容積640立方米,可運載地空導彈火箭發射車、導彈運輸車、坦克汽車等。駕駛艙內乘員5-6人,駕駛艙後面有一個與主貨艙隔開的可容納28~29名乘客的機艙。

安-22投入服役之初,是蘇聯唯一可運載T-62坦克的運輸機,可載重80噸飛行5000公里。貨艙容積639m³,除可運載T-62坦克外,還可運載"飛毛腿"導彈、火箭發射車、導彈運輸車、橋樑、汽車等重型軍事裝備。前蘇聯曾使用安-22執行戰略空運任務,飛往西半球、非洲和中東,在出兵前捷克斯洛伐克及阿富汗時所使用的主要運輸機是安-22。

安-22曾多次創造世界飛行紀錄。1967年10月26日,創造了14項有效載重-高度飛行紀錄。由於安-22的經濟性和安全性不好,訂貨不多,只生產85架就停產了。安東諾夫設計局60年代末普試圖將安-22機身加長,改型成雙層客艙的民用客機,載700名乘員,但由於技術難度大,又沒有適用的大功率發動機,所以這項計劃未能實現。安東諾夫設計局已研製出新型安-124重型運輸機來代替安-22。

動力裝置

四台庫茲涅佐夫(Kuznetsov)HK-12MA渦槳發動機,功率4×15,000軸馬力,每台發動機驅動一對直徑為6.4米的四葉同軸對轉螺旋槳,着陸時可反槳,縮短着陸距離。該機具備在野戰機場起降的能力。前起落架為雙輪,每個主起落架為三組共六輪,輪胎氣壓可在飛行或停放時進行調節,從而適應不同的跑道條件。

實戰應用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位於歐洲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杜布切克上台後,捷自由化的傾 向急劇發展,使整個東歐處於離心狀態。蘇聯為了維護其在東歐的統治地位,在施加政治、經濟壓力無效之後,於1968年8月20日實施了武裝入侵。從5月開始,蘇軍就進行了武裝入侵的準備。先後在其本土和捷、波、匈、德境內 舉行了13次以侵捷為背景的軍事演習,並藉此機會集結了20多萬軍隊,7、8月,蘇國防部長等分別與德、波、匈國防部長會晤,策劃侵捷事宜

8月20日,趁捷中央召開會議之際,蘇發動了入侵行動,以一舉將捷要員一網打盡。

入侵蘇軍共23個師25萬餘人,編成3個集團軍,從3個方向實施突擊。"A"集團軍5 個師,從東德的普勞恩向布傑約維推進,封鎖捷德和捷奧邊境,同時以部分兵力配合 "B"集團軍進占布拉格;"B"集團軍7個師,從馬克思城和德累斯頓出發,與從波蘭 利格尼察出發的蘇軍1個迫克師對布拉格實施向心突擊;"C"集團軍9個師,在捷北、 東、南邊境寬大正面實施輔助突擊,同時以部分兵力配合"A"集團軍封鎖捷奧邊境。 另以2個空降師在布拉格等戰略要點空降,以迅速控制捷首腦機關及要害部位8月20日23時,蘇1架安-12型運輸機在布拉格上空偽稱發動機故障,要求緊急降落。 機場按國際慣例允許其迫降後,機上的70多名傘兵迅速占領了機場各要害部位,並威逼 工作人員照常工作,保障其後續機群着陸。接着,蘇第105空降師乘30架安-12型運輸 機,從駐地白俄羅斯的維傑布斯科起飛,在戰鬥機和轟炸機掩護下,以每分鐘1架的間 隔空運到布拉格。空降兵着陸後搭乘空運來的坦克和其它戰鬥車輛向布拉格市區突進, 6小時內即控制了該市所有交通要道,包圍了中央委員會大廈、國防部、外交部,占領了郵電局、廣播電台等部門,並以"工農革命政府"的名義拘捕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黨政 軍要人。與此同時,蘇空降師一部在捷南部的布傑約維策、布拉迪斯拉發、布爾諾等地 機降,波空降第6師一部在捷北部赫拉得茨克拉諾維機降,控制機場,作為空運軍隊和 補給物資的前進基地。另以直升機部隊占領捷東部的交通要點科希策。

實施空降時,蘇對聯邦德國、奧地利方向實施了大規模強烈的電子干擾,使用大量金屬反射體,使西方監視布拉格上空的雷達熒光屏上出現一片白霧,有效地掩護了空降行動。地面部隊在空降兵的配合下,從三個方向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向捷縱深突進,捷軍防不猝防,僅6小時蘇軍即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整個局勢,完成了軍事入侵任務。

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是中東通往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的陸上交通要衝,是蘇聯推行"南下戰略"的 跳板。蘇從50年代中期起,就在阿富汗建立親蘇政權。1979年9月阿明上台,阿富汗出現對蘇的離心傾向,蘇為了保住這塊地盤,策劃了武裝入侵。1979年11月至12月初,蘇以阿政府請求肅清阿境內反動武裝為藉口,向喀布爾前後 空運了1個空降團,連同以前空運的1個摩步營,將近2000人。這些部隊控制了喀布爾、巴格蘭姆、賈拉拉巴德等地機場和喀布爾北的薩蘭山口。12月20日23日,蘇運輸機平均 每天出動50架次,向阿運送武器彈藥。從12月24日起,進一步加快了空運速度,至27日 的3天時間內,出動安-12、安-22型運輸機350餘架次,向喀布爾、巴格蘭姆機場運送了空降兵第105師和第103、104師的各一部,共5000餘人,裝甲車300多輛,以及數十輛 坦克。空降兵部隊從莫斯科機場起飛,空降距離3500公里。此時,蘇在阿兵力已達1萬 餘人,為軍事占領喀布爾作好了準備。12月27日19時30分,蘇開始行動。集結在喀布爾郊外的蘇第105空降師戰鬥車部隊開進市內,包圍了總統府,占領了廣播電台、政府大廈、外交部、國防部、參謀部,切斷了市區通往機場的道路。阿富汗部隊在蘇軍顧問的安排下早被調出喀布爾或被解除武裝,失去了戰鬥力。蘇軍只遇到輕微抵抗,3個半小 時內控制了喀布爾,阿明及其家屬被擊斃,政府部長大部被捕,次日凌晨宣布成立以卡爾邁勒為首的阿富汗新政府。與此同時,巴格蘭姆機場上的空降兵迅速控制了該基地和薩蘭隧道。

從28日晨開始,集結在蘇阿邊境的6個摩步師,組成東西兩個突擊群,在航空兵掩 護下沿東西兩條戰略公路越過邊境,向阿縱深高速開進。東突擊群3個師從捷爾梅茲出 發,先頭1個師於30日與喀布爾的空降師會合,然後向坎大哈推進;後續綈隊2個師在喀 布爾以北和以東地區控制戰略公路及開伯爾等山口。西突擊群3個師從庫什卡出發,先 頭1個摩步師占領赫拉特、法臘後,繼續向南發展,在空降兵配合下,於1980年1月2日 占領了坎大哈;後續梯隊2個師進駐赫拉特、興丹一線,並以一部兵力封鎖阿伊邊境。 在地面部隊推進過程中,部分空降部隊由喀布爾、巴格蘭姆機場起飛,先後在赫拉特、 興丹、坎大哈、馬查里沙里夫、法扎巴德、賈拉拉巴德等地機降,在伊什卡會姆、阿薩 德巴德等邊境要點傘降。由於阿政府缺乏有組織的抵抗,蘇軍7天推進700~900公里, 控制了阿全國主要城鎮和交通要道,以及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朗邊境通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