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慶武鬥,廬山文靜(徐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慶武鬥,廬山文靜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安慶武鬥,廬山文靜》中國當代作家徐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安慶武鬥,廬山文靜

徐光學,一個十七八的孩子,着一身紅衛兵服裝,獨自一人踏着尚未消融的積雪,在淒涼的晨風中從魯谼的魏家畈出發。他懷裡揣着十幾元錢,肩上背着一包衣服,手裡提着一罐炒米。他的第一站是呂亭,這是無疑的,可是第二站是哪裡,徐光學不知道。到了呂亭汽車站,他不知道是該北上合肥呢還是南下安慶呢。他不能向父親徵詢,因為頭一天晚上父親已經同他說過,去哪裡由他自己決定,千萬不能把行蹤告訴家裡人。經過簡單地思索後,徐光學毅然決然地登上南下安慶的汽車。汽車到桐城時,天色大亮,桐城縣已十分熱鬧,街上之人皆行色匆匆,有許多帶袖章的紅衛兵在街上集會,徐光學看了看他們,想了想自己,又不禁為家中的老父擔憂起來。可是他必須遵照父親的指示,儘快地離開家,離開桐城,儘管徐光學很不情願離開桐城,但他又不得不離開。

徐光學到達安慶時,發現安慶也很亂。安慶城內到處是行色匆匆的紅衛兵,到處貼的都是大字報。一輛輛載着紅衛兵的卡車開過來又開過去,有的車上的紅衛兵高喊着口號,有的車上的紅衛兵高唱「革命」歌曲,還有的卡車上紅衛兵押着「犯人」在遊行,那些「犯人」頭上都被戴着高高的紙筒帽子,帽子上寫着「牛鬼蛇神」「叛徒」「特務」「走資派」等字樣,其脖子還掛着白色牌子,那牌子寫上「犯人××,叛徒、特務、內奸、走資派」等。徐光學年內也參加過一次大串聯,但是把「犯人」押上街頭遊行示眾他還是第一次看見。

徐光學畢竟只是一個初中生,對「文化大革命」的真正內涵並不了解,本以為「文化大革命」挺好玩的,可是當他的父親陷入這場運動的「旋窩」後,他才真正意識到,這場運動不是兒戲。但是他對文化感興趣,至於「文化大革命」為什麼要大「革」文化的命,他還是搞不明白。他在安慶的一家小旅館裡住了兩天,本想到安慶的風景名勝地轉一轉,看一看,因為安慶有名聞天下的迎江寺和寺中的振風塔,還有風景很不錯的菱湖與蓮湖,可是,安慶的形勢太亂,文攻武鬥愈演愈烈,派系衝突不斷發生,不斷升級。有的紅衛兵竟然佩帶槍支,真槍實彈,形勢異常緊張。徐光學覺得安慶不是久留之地。可是,下一步該往哪裡去。他到紅衛兵接待站去看看,,在那兒,他發現有許多紅衛兵正準備外出搞串聯。有的「紅衛兵造反團」要北上合肥,因為那是省會;有的要西去廬山,因為毛主席在那裡召開過著名的「廬山會議」;還有的要順江東下,往南京、上海,因為上海的「文化大革命」運動搞得最有特色,在全國也影響最大。合肥與上海徐光學年內都去過了,於是他選擇了廬山作為下一個目的地。

於是,徐光學購買了船票,同一批紅衛兵上了船,駛向九江。徐光學與其他紅衛兵一道在九江下船。下船後,徐光學發現九江的情形不比安慶好,碼頭上有紅衛兵在巡邏,好幾處都豎着旗子,旗子上寫着「××紅衛兵接待站」。徐光學到一個叫「匡廬山紅衛兵軍人接待站」的紅旗下報到。在接待站里,徐光學有吃有喝也有住。從船上走出來後,徐光學要好好地休息一晚,第二天準備到九江各處看看。休息前,徐光學拿出筆記本把到過的地方像記流水賬一樣把自己沿途的見聞一條一條地記下。第二天,徐光學弄到一張九江地圖,看看上面的旅遊嚮導,發現有甘棠湖、能仁寺、鎖江樓寶塔等。徐光學便決定先到能仁寺去走一遭。

能仁寺原名叫承天院,是九江城內最大有古建築群。它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年間(502-547),後毀於兵燹。在唐代大曆年間,白雲端禪師重建承天院,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再次增建,弘治二年(1489)更名為能仁寺,以後又多次擴建。古代最後一次大規模重建是在清同治九年(1870),現在保存的大部分建築為清代樣式。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徐光學來到能仁寺,發現能仁寺的大門無精打采地開着,寺內也沒有什麼遊客,顯得冷冷清清。但徐光學還是認真地觀察了全寺的各處,看了看氣勢雄偉的大雄寶殿,可是寶殿裡的雕像有的被弄毀,地上散落着部分殘片,楹聯被一些「革命」標語覆蓋着,彩色掛幅大多被扯去,大殿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佛前的香爐里不再有裊裊的香火,更沒有虔誠的香客敢來上香祈禱。徐光學看過大雄寶殿後又看了看金剛殿、鐵佛殿、禪房和藏經樓以及雙陽橋、雨穿石、雪洞等。給徐光學留下記憶最深的是大勝塔,該塔為磚石結構,整個塔呈六角錐狀,高有七層,高高地聳立在能仁寺中。左側底層有一塊石碑,碑上記有《重修大勝寶塔碑記》。徐光學登上大勝塔,俯瞰能仁寺,俯瞰九江城,俯瞰千里長江。在徐光學的眼裡,能仁寺顯得淒清嚴肅,九江城顯得浮躁不安,長江水顯得幽秘深沉。

從能仁寺回到「廬山紅衛兵軍人接待站」後,徐光學便不想再玩九江市了。他覺得九江市的政治氛圍讓人感到太壓抑,並且城市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徐光學不太關心九江的文攻武鬥,於是決定上廬山玩玩。

廬山是一個很美麗的地方,在九江之南,是馳名中外的遊覽避暑勝地,也是徐光學早已嚮往的地方,他在小學語文課本上就學過一首由李白寫的關於廬山的詩《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廬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徐光學還在中學課本上讀過宋代文壇巨匠蘇軾寫的哲里詩《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更由於1958年的「廬山會議」而在當代中國人的心中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在1969年7月1日,即「廬山會議」的前一天,以一個詩人的視野和領袖的懷襟,同時融入自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寫下了著名的詩篇《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李白和毛澤東的詩,這更增添了徐光學遊玩廬山的興趣。

徐光學同一小批紅衛兵一塊乘汽車上廬山,汽車在牯嶺山城停下,徐光學同其他人一道下了汽車,再步行上山。一上廬山,徐光學就被這廬山美景吸引了。徐光學的家鄉魯谼也是山區----桐城龍眠山區,徐光學對山是熟悉的,也是有感情的,家鄉山區風光已經是美不勝收,但是,一個人對山的喜愛不僅是出於自己的生活環境,更由于山本身的文化內涵。龍眠山的文化已相當豐厚,但與廬山相比,龍眠山的文化又遜色了許多,再加上陌生的風景總是更吸引人,所以,徐光學一上廬山就被廬山的無限風光吸引,是完全可以理解了。

廬山之上也有紅衛兵接待站,徐光學以紅衛兵的身份到接待站報名,然後就在廬山上住下,想把廬山的各處都看看。他隨同一批人去了小天池,這一批人當中大多是紅衛兵。小天池在牯嶺街東北1公里處。小天池山上長滿茂密的松林,人們拾級而上,登上山巔,可見山頂有一圓形的泉水池,此池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所以人們給它取名天池,又由於廬山之西北有大天池,故給它命名為小天池。據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與陳友亮大戰於鄱陽湖時曾在小天池邊飲馬,這又使小天池多了一點歷史韻味。徐光學來到小天池邊,徘徊池岸,望着碧綠的池水和水中藍天白雲的倒影,引起他萬千遐想。之後,他登上天池亭,抬眼四望,這裡視野開闊,給人心曠神怡的感覺,立於此亭之上,向北向西可見萬里長江,向南可見波翻浪涌的鄱陽湖。

徐光學走過的景觀很多。他依次遊玩了花徑、仙人洞、東林寺、西林寺、文殊台、龍首崖、烏龍潭、黃龍潭、三寶樹、蘆林大橋、含鄱口、五老峰和峰下的白鹿洞書院等。徜徉在「花徑」之上,徐光學自然想起了白居易的詩,並情不自禁地輕聲背誦《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徘徊在仙人洞中,徐光學自然會想到古代仙人呂洞賓的傳說,即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然後徐光學又情不自禁地朗誦起毛主席的詩詞《七絕·仙人洞》: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在東林寺,徐光學慢慢地品讀着寺廟裡的文化記錄,了解中國佛教在廬山的來龍去脈,特別是東林寺里的一些故事,像東林寺的創始人慧遠和尚及其白蓮社,像詩人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常到東林寺與慧遠和尚在一起談佛論道。特別是被傳為文壇佳話的「虎溪三笑」就更引起徐光學的興趣。慧遠和尚潛心修行,深居簡出,「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次送客從來都以虎溪為界,虎溪之上有橋,名曰「虎溪橋」。慧遠送客從來都不送過虎溪橋,如果送過了虎溪橋,寺後山林的老虎就會吼起來。有一次,陶淵明和陸修靜來訪,談得很投入,最後送行的時候慧遠一不小心就走過了虎溪橋,後山的老虎果然吼起來,三人恍然大悟,相視而笑。後人於是就稱這次送的趣事為「虎溪三笑」。

徐光學又到西林寺去,特地要看一看「西林壁」上蘇軾的題詩。可是在西林寺里,徐光學沒有找到那片西林壁。據了解,那片牆壁早已坍塌,徐光學懷着悵惘的心情在西林寺里轉了一圈。

給徐光學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五老峰和白鹿書院。五老峰在廬山的東南角,遠看似五個老頭並坐,人們按其形狀給它們命名為「五老峰」。五老峰從不同角度看去呈現出不同的姿態:或如詩人吟詠,或如猛士高歌,或如漁叟垂釣,或如老僧參禪。五老峰下還有五小峰,五小峰不遠處為青蓮寺,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此隱居過,有詩為證: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由於對青蓮居士李白的仰慕,想象詩人的風範,徐光學特地去青蓮寺遊覽,體味古代詩人的遺韻。徐光學還在白鹿書院裡逛了半天。對於一名正在讀初三的中學生而言,遊玩白鹿書院似更有意義。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古代山中書院之首,與後來的睢陽書院、石鼓書院、嶽麓書院並稱四大書院。宋代大學問家朱熹在此開壇,陸九淵、王守仁也曾在此講學。白鹿洞書院四面青山環合,當中一水長流。泉清石秀,古木參天,環境優美,是一個讀書的絕佳之所。書院裡有很多文字說明,徐光學慢慢地走着讀着,仿佛讀着一本本的歷史書。他讀到明代紫霞真人寫的《白鹿洞歌》,覺得詩歌很優美,有一種清新爽逸的感覺;他還讀到朱熹親手創製的《白鹿洞書院教規》,覺得這個《教規》十分特別,於是動筆記了下來: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為學之序,亦有五焉,具列於左: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於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於左:

言忠信,行篤教,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很明顯,朱熹的教育相思是以孔孟之道為基礎的。他認為「三綱五常」的等級制度和家長的宗法制度是天經地義,不可更改的。他平時講學,口不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儒家的經典,絕力為封建制度鼓吹。不過,他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作為修身、處事之序,現在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作為一名初三學生且語文水平還不錯,徐光學覺得這個《教規》挺有意思,便抄了下來,儘管還有些地方不能全部搞明白。

徐光學在廬山上整整玩了一個星期,基本上看完了廬山上所有的景點。小天池邊,府仰天地;大天池上,江流去海;仙人洞裡,石松橫空;五老山峰,姿態奇異;龍首崖如蒼龍昂首;含鄱口似鯨吞鄱陽;東林寺有三笑遺蹤;西林塔有千佛悟禪;白鹿洞中,夫子風範似猶在,觀音橋畔,總理笑容更可親[1961年9月17日,周恩來開完「廬山會議」後,在觀音橋上同農家女孩周桂花微笑着合影留念。]……廬山美景一一地印在徐光學的腦海里。

看完廬山風景後,徐光學從牯嶺乘汽車下山,返回九江「廬山紅衛兵接待站」。在九江城裡他又開始思索着下一站該往哪裡走。在接待站里,徐光學看見許多紅衛兵正商量着去江西南昌和井岡山搞大串聯。去井岡山革命聖地,徐光學心中又是一陣興奮,當時就決定隨他們一塊前往。當晚,徐光學隨大家一同去火車站看了看,在窗口訂了一張免費去南昌的車票。之後,他又回到「匡廬山紅衛兵接待站」。在接待站里,徐光學匆匆地給父母寫了封信,並連夜送往郵局,向家人報平安。

類似文章更多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廬山,風景這邊獨好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廬山,風景這邊獨好。香爐峰,位於廬山北麓,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期間,在此建有草堂,其在《廬山草堂記》中寫道:匡廬...[1]

作者簡介

徐峰,真名徐光學,詩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魯谼山人,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有23年軍旅生涯,曾榮立三等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