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 - 中國姓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 - 中國姓氏

中文名稱:寧

拼音;nìng 或níng

鄭碼:WDWL

U:752F

GBK;E5B8

筆畫數:12

部首;宀

筆順編號;4454544 25112

寧 - 中國姓氏,"寧"(nìng)為正楷字、簡體字,與"寧"(nìng)同義,不是繁體字。寧(nìng)姓與寧(nìng)姓為同一家族

寧,讀作nìng ,"寧"為古地名(現今河南省獲嘉縣、修武縣一帶),如:寧國、寧陽、寧邑。寧氏是春秋時期衛國三大宗族之一,來源於姬姓。據史料,春秋時衛國國君衛武公(姬和),將其子季亹分封於寧邑(今河南獲嘉、修武一帶),其後代以寧為氏。寧跪、寧速、寧俞、寧相、寧殖至寧喜,蟬聯衛國大夫職位,有"九世卿族"之說。 "寧"曾與"寧"一同被認為是"寧"的繁體字,主要是"寧"在非姓氏詞彙中的意思與"寧"(nìng)相似,都有寧死不屈、寧缺毋濫、寧願、寧可的意思。2009年8月教育部發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正式解除寧與寧的"繁簡關係"。

序言介紹

康熙字典

【午集上】【用部】 寧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7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乃定切,音佞。《說文》所願也。《徐曰》寧,猶寧也。今俗言寧可如此為寧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春秋·僖七年》公會齊侯,宋公,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寧母。《注》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左傳·文五年》晉陽處父聘於衛,反過寧,寧嬴從之。《注》寧,晉邑,汲郡修武縣也。《水經注》武王伐紂,勒兵於寧,更名寧曰修武。

又《集韻》《韻會》囊丁切《正韻》奴經切,與寧同。《前漢·郊祀歌》周流常羊思所幷,穰穰復正直往寧。《注》言獲福旣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

又《王莽傳》永以康寧。

說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三】【用部】寧

所願也。從用,寕省聲。乃定切 文五 重一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所願也。此與丂部寧音義皆同。許意寧為願。寧為所願。略區別耳。二字古皆平聲。故公孫寧儀行父,公羊作公孫寧也。漢郊祀歌。穰穰復正直往寧。師古曰。言獲福旣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也。寧音寧。從用。寧省聲。此不雲寍省聲雲寧省聲者,以形聲包會意也。乃定切。十一部。變作。非。

古文記載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乃定切,音佞。《說文》所願也。《徐曰》寧,猶寧也。今俗言寧可如此為寧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春秋·僖七年》公會齊侯,宋公,軰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寧母。《注》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左傳·文五年》晉陽處父聘於衛,反過寧,寧嬴從之。《注》寧,晉邑,汲郡修武縣也。《水經注》武王伐紂,勒兵於寧,更名寧曰修武。 又《集韻》《韻會》囊丁切《正韻》奴經切,$與寧同。《前漢·郊祀歌》周流常羊思所幷,穰穰復正直往寧。《注》言獲福旣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又《王莽傳》永以康寧。

姓氏淵源

歷史

姓氏"寧"字辨析

寧氏,為古老顯姓之一,擁有二千八百多年歷史。但自50年代實施"簡化字"以來,"寧"一直被誤為"寧",且延續至今,由於簡化字造成的姓氏誤寫,不僅就此寧氏一姓,還有"蕭"姓錯為"肖","鍾"姓錯為"鍾"等等。

作為人的姓氏,寧、寧二氏,均系承姬姓後裔,寧是寧的異體字,在書寫時,常常寧、寧不分, 連史書《史記》也不例外。

那麼,在實質上,他們究竟是形別姓異的兩個不同姓氏,還是根本就沒有任何分別的一家人呢?寧姓讀四聲,寧姓讀二聲。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先行熟讀《姓氏考略》所記載的這段文字:"寧,衛康叔之後,至衛武公生季食采於寧,以邑為氏,望出齊郡。又與寧通,漢寧成,《史記》作寧成。"

這個可以有兩種寫法的姓氏,《姓氏考略》上記述得很清楚,是從春秋時代的衛國來的。換句話說,他們是發祥於距今兩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帶,是源遠流長的一個古老家世。他們的始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在當時被封為諸侯的周文王眾多子弟之中,表現得出類拔萃,曾經於周公誅滅反叛的武庚之後,把殷朝的遺民治理得皆大歡喜。後來,更被其侄周成王舉為司寇,光彩異常。

不過,在不分彼此的寧、寧二氏之中,寧氏還有另外一支組成份子,所以過去才會有學者主張嚴格區分這兩個姓氏,不宜混為一談。寧氏的第二支組成分子,根據考證是赫赫大名的秦始皇的本家,也就是上古顓頊帝的嬴姓後裔,這一點《姓纂》和《急就篇》有記載:"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諡寧公,支庶因以為氏"。應該把寧、寧二氏嚴格地劃分。但是有人認為如果進一步追溯,則嬴姓的始祖顓頊是黃帝的曾孫,衛康叔的父親周文王也是黃帝的姬姓後裔。姬、嬴二姓既然統統都是源自黃帝,則顯而易見,寧氏儘管有兩個水源,但也都是同父所生,所以寧、寧二氏似乎大可不必在寫法上斤斤計較,但這其實是狡辯,因為中國所有姓氏都可以追溯到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媯、妊),所謂"四海一家",所有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至於史書所云:"秦襄公的曾孫諡為寧,秦寧公之後改姓寧",這也純屬誤傳。已有文物銘文證實(《文物》1978年第11期),秦寧公是秦憲公,將"憲"錯為"寧",以訛傳訛兩千多年。寧氏的另一支源於蒙古,元代蒙古將領忙哥鐵木爾擁兵南征,因家湖南常德衛,數代皆顯宦。元末明初,常德寧氏遷居寧鄉、長沙及湖北孝昌等地。

寧氏,源於分封采邑地名"寧邑",遺址在今河南省獲嘉縣境。寧氏遠祖康叔(姬封),乃周文王之子,為武王同母弟。武王滅商後,將殷墟(王畿)分封予康,國號衛(前1042年)。傳至第十世衛武公時,封其子季亹(mén)於寧邑(前770年),厥後子孫以邑為氏。寧氏系衛國公族,九世為卿,皆為大夫

自從《漢字簡化方案》實施以來,寧、寧(繁體字的"寧"由於百度自動簡化,無法正確顯示)、寧三字混為一體,並成一個"寧"字,造成姓氏混亂,延續至今。

"寧"原是傳承字,讀作zhù,是貯的本字,又"宮門屏之間曰寧"。現作姓氏的"寧",本是"寧"的異體字。而"寧氏",則是春秋初期源於"寧邑","寧"只讀nīng(第四聲)。"寗"為"寧"之異體,原繁體也有"寶蓋心冉"的寫法。

滿族的"寧氏",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市),以地為氏。原居寧安的寧氏遷長白山後,被清太祖努爾哈赤收編入旗,分南寧北寧,有"二寧"之稱。現遼寧鐵嶺、河北承德等地,也有寧古塔氏改姓的"寧氏"。

中國大陸自50年代開始,從《一異表》到《新華字典》等辭書的應用,造成寧姓人的戶口本、身份證等諸多證件,絕大部分改寫為"寧"(四川資中部分宗親的身份證上仍保留"寧"字)。且大眾普遍認為"寧"是"寧"的異體字,,錯誤地轉為"寧"。長期以來,"寧"字反被遺忘,乃至大眾已不識此字。加之,這個古老的寧姓與滿族改姓的寧氏,又都混同為一個"寧"姓,更加是非難辯,其混亂局面積重難返。

寧氏與張王李等大姓不同,寧姓只有一個本源,源自姬姓,得氏於寧邑,故有"天下無二寧"之說。如果繼續沿用"寧"的錯誤寫法,不僅與滿族寧氏混同,就寧氏族裔本身而言,也會"數典忘祖",不識古字寧,不知自家姓。

起源

據史載,春秋時衛國國君衛武公(姬和),將其子季亹分封於寧邑(今河南獲嘉、修武一帶),其後代以寧為氏,來源於姬姓。

寧氏是衛國三大宗族之一,從寧跪、寧速、寧俞、寧相、寧殖至寧喜,蟬聯大夫職位,有"九世卿族"之說。並一度把持朝政,衛獻公曾表示"政由寧氏,祭則寡人。"後來寧喜被殺,寧氏在衛國之勢盡失。但另有一位重要歷史人物寧戚,與管仲共同輔佐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其後代在齊魯漸成望族,堂號"齊郡堂"。

明·周臣《寧戚飯牛圖》

寫法

"寧"作為姓氏,有 " "、"寗"兩種寫法。《篇海類編·宮室類》:"寧,俗相承作寗";《字彙》:"寗,俗寧字"。 、寗、寧三字,在後代一直通用。

廣西文物《隋正議大夫寧贙碑》,將"寧"寫作 ,說明隋唐時期 、寧二字的通用寫法。明代《春秋左傳註疏》卷十七,則將"寧"寫作"寗";清代《百家姓考略》,已寫作"寧"。

隋正議大夫寧贙碑,寫作

明代刊印《春秋左傳疏注》,寫作寗

清代刊印《百家姓考略》,寫作寧

1936年,世界書局據清代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傳》,在述寧速事時,寫作"寧",而述寧喜事時,又作" "。可見從清代至民國, 、寧二字是通用的。

清·武英殿本《春秋三傳》

關於"寧"字

在古漢語中,"寧"字與姓氏無關。"寧"本讀zhù,其意有二:一為貯藏;二是"門屏之間謂之寧"(《爾雅·釋宮》)。

1956年公布1986年重發的《漢字簡化方案》註明:"作門屏之間解的寧(古字罕用)讀zhù(柱)。為避免此寧字與寧的簡化字混淆,原讀zhù的寧作 。"現行電腦GB2312簡體中文字符集存有"寧"字,《漢語大字典》中,提到"寧"是"寧"的簡化字。[1]

由此可見,作為姓氏的"寧",並未簡化成"寧",而"寧"只是'寧'的簡體。

關於"寧"姓

與"寧"姓相混同的"寧"姓,是由滿族寧佳氏(寧爾佳氏)、寧古塔氏改姓而來。寧姓為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朝鮮古籍《李朝實錄》載:"鐵嶺北部女真溪關千戶凝馬哈,以寧為姓。"這一姓氏的名人,現有南開大學教授寧宗一。

另一說法:"秦寧公之後以寧為姓",即"寧氏源於嬴姓"。南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篇注》:"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諡"寧公",支庶因以為姓"。新加坡《南華早報》曾登《寧寧二氏相通·系承姬姓後裔》文章:"寧氏儘管有兩個水源,但都是同父所生。寧、寧二氏大可不必在寫法上斤斤計較。"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錯誤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襄公曾孫是"秦憲公"。1978年1月,在寶雞縣楊家溝太公廟出土的秦器中,有秦公鍾和秦公鎛各一套,從拓文字形看,名顯是"憲公",而決非"寧公"(見《文物》1978年第11期)。既然沒有"秦寧公"之說,"寧氏源於秦寧公"應予廢止。

秦公鍾局部,上面銘文為石鼓文:"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

賞宅受國。刺刺邵文公、靜公、憲公。不墜於上……"

另有瀋陽東北大學圖書館,名為寧恩承圖書館,廣場上有寧恩承塑像,因此近代寧姓仍有人使用。

相關視頻

中華百家姓

參考資料

  1. 寧 作姓氏讀哪個音? , 知乎 2016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