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夏紀·勸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孟夏紀·勸學》選自《呂氏春秋》卷四·孟夏紀。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1]。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2],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原文

先王之教,莫榮於孝,莫顯於忠。忠孝,人君人親②之所甚欲也。顯榮,人子人臣之所甚願也。然而人君人親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願,此生於不知理義。不知理義,生於不學。學者師③達而有材,吾未知其不為聖人。聖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在右則右重,在左則左重,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於道。其人苟可,其事無不可,所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於得聖人。聖人生於疾學④。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

注釋

①勸學:勉勵人們勤學。勸,勉勵。本篇闡述的是儒家學說。②人親:指父母。③師:指老師。④疾學:努力學習。疾:力。

譯文

先王的教化中沒有什麼比孝順更榮耀,沒有什麼比忠誠更顯達的。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賞而想得到的。顯達榮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擁有的。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達到他們的願望,這是由於不懂道理信義的原因所產生的結果。不懂道理信義是由於不學習的原因所造成的。學生的老師博學而有才華,我不信學生就成不了聖賢的人。聖人存在的話,天下就可以被治理。聖人在右邊則右邊被敬重,聖人在左邊則左邊被敬重,所以古代賢能的君主沒有不尊敬老師的。尊師就不計較他的貴賤、貧富。如做到這樣就能使聲名顯達,品德行為受到表彰。所以老師對學生的教化,不在於對學生貧賤、富貴看輕或看重,而在於看重學生的思想態度。一個人可以做到這樣,其他的事就沒什麼不可辦的了,所要辦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達成,這是由於得到聖人教化的原因。聖人來自於努力學習。我還沒聽說過不努力學習卻能成為才華出眾的名人這種事。

原文

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師者不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師操不化不聽之術而以強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遠乎?學者處不化不聽之勢,而以自行,欲名之顯、身之安也,是懷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惡濡也。凡說①者,兌②之也,非說之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硾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亂;不肖主重惑者,從此生矣。故為師之務,在於勝⑤理,在於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驕也,上至於天子,朝之而不慚。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遺理釋義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難乎?故師必勝理行義然後尊。

注釋

①說:說教。②兌:通「悅」,喜悅,使動用法,使人喜歡。③硾(zhuì):使物下沉。④堇(jǐn):藥草名,有毒,能毒死人。⑤勝:等於說有說服力。

譯文

努力學習的關鍵在於尊重老師。老師受到尊重那麼他的言語就被信從,他的思想也被傳論。所以上門教學生的老師不能教化學生,請老師到家中的學生不會聽教化,自卑的老師不能令學生聽從,看不起老師的學生不聽從老師。老師採用不能教化、不被聽從的方法而勉強教學生,想要自己的思想被傳播、自身被尊重不也就太遙遠了嗎?學生處在不被教化、不聽從教化的情況中,自己做自認為對的事,想聲名顯赫、身體安泰,這是懷中藏有腐臭之物卻想散發芳香,是跳入水中卻厭惡被弄濕一樣的不可能。凡是真正說教的人,說得使人歡喜,並不是只顧說個不停。當今世上說教的人多數不能使人歡喜,卻反而說個不停。不能使人歡喜卻反而說個不停,是挽救溺水的人但卻用石頭使他下墜,是救治病人卻餵他飲毒藥。由此出現的必是世道更加紛亂,使不肖的君主更加迷惑的情況。所以,老師的職責在於以道理取勝,在於推行道義。遵循道理,道義確立了,地位就會得到提高,老師就會受尊重,王公大人也不敢對老師驕橫看輕,上到天子拜見老師也不會羞慚。凡君主與老師相遇並能互相知遇的事,不一定能實現;但丟下道理、放下道義來要求這不一定能實現的事,又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不也是很困難嗎?所以老師一定要以道理取勝,推行道義為先,然後才能受到尊重。

原文

曾子曰:「君子行於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師者可知也。夫無父而無師者,余①若夫何哉!」此言事師之猶事父也,曾點使曾參②,過期而不至,人皆見曾點曰:「無乃畏③邪?」曾點曰:「彼雖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於匡④,顏淵後,孔子曰:「吾以汝為死矣。」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顏回之於孔子也,猶曾參之事父也。古之賢者,與⑤其尊師若此,故師盡智竭道以教。

注釋

①余:一說為「我」,一說為「其他的」。②曾點:字皙,曾參之父,孔子的弟子。使:派遣。③畏:通「圍」。下文的「孔子畏於匡」,即「孔子圍於匡」。④孔子畏於匡:孔子去衛適陳,在經過匡地時,匡人誤認孔子為陽虎,圍困了孔子。⑤與:語氣詞。

譯文

曾子說:「君子在路上,可以看出誰有父親,誰有老師。但對那些不孝敬父親、不尊重老師的人能有什麼辦法呢!」這是說侍奉老師就像侍奉父母一樣。曾點派遣曾參出外,過了期限曾參還沒有回來,人們見了曾點都說:「不是被事情困住了吧?」曾點說:「他雖然被困住了,我還在這兒,他怎麼能夠受困在那兒不回來?」孔子在匡地被圍困住時,顏淵落在了後面,孔子說:「我以為你被殺害了。」顏淵說:「先生在這兒,我怎麼敢死?」顏回對孔子就像侍奉父親一樣。古代聖賢的人,他們像這樣尊重師長,所以老師竭盡才智方法來教化他們。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3]

視頻

孟夏紀·勸學 相關視頻

江湖書法高手寫呂不韋《呂氏春秋》中的名句,瀟灑流暢,看了讓人流連忘返!
呂不韋要燒竹籤,那可是自己費盡心思寫的呂氏春秋!

參考文獻

  1.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2.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
  3.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