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子夜吳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子夜吳歌》
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

《子夜吳歌》共四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1]

《子夜歌》屬樂府的吳聲曲辭,分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書·樂志》說:「《子夜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因起於吳地,所以又名《子夜吳歌》。

這四首詩分別以四時情景寫了四件事。第一首寫春景,秦羅敷採桑的故事;第二首寫夏景,西施若耶採蓮的故事;第三首寫秋景,戍婦為征人織布搗衣之事;第四首寫冬景,戍婦為征夫縫製棉衣之事。四首詩連起來則是一組彩繪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圖。組詩構思巧妙,層次分明,結構嚴謹。

六朝樂府的《清商曲·吳聲歌曲》里有《子夜四時歌》,李白這組詩是沿用樂府舊題創作的新詞,其創作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子夜吳歌四首》

作品出處;《李太白全集》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別名;《子夜吳歌》、《子夜四時歌》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原文

子夜四時歌四首⑴

春歌[2]

秦地羅敷女,採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飢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夏歌[3]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秋歌[4]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冬歌[5]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詞句注釋

⑴子夜四時歌:《子夜歌》屬樂府的吳聲曲辭,分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書·樂志》說:「《子夜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因起於吳地,所以又名《子夜吳歌》。

⑵秦地:指今陝西省關中地區。羅敷(fū)女:樂府詩《陌上桑》有「日出東南隅,歸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的詩句。

⑶「紅妝」句:指女子盛妝後非常艷麗。

⑷「蠶飢」句:南朝梁武帝《子夜四時歌》:「君住馬己疲,妾去蠶欲飢。」此用其句意。妾,古代女子自稱的謙詞。

⑸「五馬」句:意思是,貴人莫要在此留連。五馬,《漢官儀》記載:「四馬載車,此常禮也,惟太守出,則增一馬。」故稱五馬。這裡指達官貴人。

⑹鏡湖:一名鑑湖,在今浙江紹興東南。

⑺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別稱。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

⑻若耶(yē):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境內。溪旁舊有浣紗石古蹟,相傳西施浣紗於此,故又名「浣紗溪」。

⑼「回舟」句:指西施離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時候,月亮尚未出來,就被帶邀而去了。這是誇飾的修辭手法。

⑽越王:指越王勾踐。

⑾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⑿萬戶:千家萬戶。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髒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⒀玉關: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處代指良人戍邊之地。

⒁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⒂良人:古時婦女對丈夫的稱呼。《詩經·國風·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罷:結束。

⒃驛(yì)使:古時官府傳送書信和物件的使者。驛,驛館

⒄絮(xù):在衣服里舖棉花。征袍:戰士的衣裳。

⒅「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將征夫妻子的手都凍僵了,連針剪都拿不住。素手,白淨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膚白皙。

⒆裁縫:指裁縫好的征衣。

⒇臨洮(táo):在今甘肅省臨潭縣西南,此泛指邊地。

白話譯文

春歌

這首詩吟詠了漢樂府《陌上桑》詩中美女秦羅敷的故事。秦羅敷不僅有美貌,更有美麗的心靈。詩人讚揚她不為富貴動心、拒絕達官貴人挑逗引誘的高尚品質。而且,詩中還突出了秦羅敷的勤勞品質,這在「蠶飢妾欲去,五馬莫留連」一句中得了很好的闡述。這是「春歌」,所以用採桑起興。

夏歌

鏡湖之大有三百餘里,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採蓮,引得來觀看的人擠滿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個月,便被選進了宮中。

秋歌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戶戶傳來搗衣的聲音。砧聲任憑秋風吹也吹不盡,聲聲總是牽繫玉關的親人。什麼時候才能把敵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結束漫長征途。

冬歌

明晨驛使就要出發,思婦們連夜為遠征的丈夫趕製棉衣。纖纖素手連抽針都冷得不行,更不說用那冰冷的剪刀來裁衣服了。妾將裁製好的衣物寄向遠方,幾時才能到達邊關臨洮?

作品鑑賞

李白的《子夜四時歌四首》,每首六句,分詠春、夏、秋、冬四季。六朝樂府即有《子夜四時歌》,為李白所承,此體向作四句,內容多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李白的創造,尤具新意。

《春歌》吟詠了漢樂府《陌上桑》詩中美女秦羅敷的故事。秦羅敷不僅有美貌,更有美麗的心靈。詩人讚揚她不為富貴動心、拒絕達官貴人挑逗引誘的高尚品質。而且,詩中還突出了秦羅敷的勤勞品質,這在「蠶飢妾欲去,五馬莫留連」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闡述。這是「春歌」,所以用採桑起興。

《夏歌》以寫景起端:「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發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了,成為採蓮人,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著一「隘」字而傳神,那種人潮洶湧、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在讀者眼前,將王維《西施詠》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地的如實描繪。這裡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艷傾倒眾生,轟動當地,那麼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後,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較之王維的「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語異而意同,王維的詩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踐君臣實施美人計的過程;李白的詩實施了「截割」,割去了選作吳宮妃子的結果,同樣地表現了「艷色天下重」的意義。這種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歸向越王家」,勾踐同樣也能留下這個美人,但他在「報吳」、「復仇」的目標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吳,卻成為亡吳的原因之一。

西施採蓮,在若耶溪里,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於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象了。但這一想象卻有更改事實之嫌,因為如果是借鏡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來表現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那麼下句「人看隘若耶」就顯得多餘了,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筆誤。

《秋歌》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於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着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籠統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後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了「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製征衣的季節,所以寫月也有起興的意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婦的相思之情。製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一種難耐的挑撥。「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辭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用「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裡,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卻好像真的在,「玉關情」也很濃。此情之濃,不可遏止,於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婦的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後世的某些人偏愛「含蓄」,認為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好,其實未必是這樣。「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種吞吞吐吐的用語。而從內容上看,末二句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能過和平生活的善良願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十分有意味的詩境,這種猶如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餘,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也在畫中,它迴腸盪氣,激動人心。因此,這首詩從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冬歌》不寫景而寫人敘事,通過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征夫的感情。時間是傳送征衣的驛使即將出發的前夜,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情節性和戲劇性。一個「趕」字,不曾明寫,但從「明朝驛使發」的消息,讀者從詩中處處看到這個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緊張勞作的情景。關於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縫」等等具體過程,詩人有所取捨,只寫抽針把剪的感覺,突出一個「冷」字。素手抽針已覺很冷,還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加強情節的生動性。天氣的嚴寒,使手指也不靈巧了,而時不我待,偏偏驛使就要出發,人物焦急情態宛如畫出。「明朝驛使發」,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從自己的冷想到「臨洮」(在今甘肅臨潭縣西南,此泛指邊地)那邊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驛使早發、快發。這種矛盾心理亦從無字處表出。讀者似乎又看見她一邊呵着手一邊趕裁、趕絮、趕縫。「一夜絮征袍」,言簡而意足,然而隨即又情急起來,她想:路是這樣遠,「寒到身邊衣到無」呢?這回卻是恐怕驛使行遲,盼望驛車加緊了。「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這迫不及待的一問包含極度的深情與牽掛。這組詩第三首是正面歸結到懷思良人之意,而這一首詩卻純從側面落筆,通過形象刻畫與心理描寫結合,塑造出一個活生生的思婦形象,成功表達了詩歌主題。結構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勢突兀,結句意遠,情節生動感人。

如果說《秋歌》是以間接方式塑造了長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則通過個體形象以表現出一類人——思婦形象。其語言的明轉天然,形象的鮮明集中,音調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於民歌,真是「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詩藪·內編》卷二)的佳作。

名家點評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多少含蓄,勝於《陌上桑》作。」

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菡萏又言荷花,得行布義。」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云:畢竟是唐絕句妙境,一毫不像晉宋。然求像,則非太白矣。」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有味外味。每結二語,餘情餘韻無窮。『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此入感嘆語意,非為萬戶砧聲賦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不言朝家之黷武,而言胡虜之未平、立言溫厚。」

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詩貴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李太白《子夜吳歌》本關情語,而乎冀罷征。」

清代應時《李詩緯》:「(前)四句入神。」

清代田同之《西圃詩說》:「余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一氣渾成,有刪末二句作絕句者,不見此女貞心亮節,何以風世歷俗。」

宋代嚴羽《滄浪詩話》:「情古。」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6]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神龍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於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云:「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視頻

一代詩人 李白

古朗月行古詩誦讀新版

參考資料

  1. 子夜吳歌·夏歌 古詩文網
  2. 子夜吳歌·春歌 古詩文網
  3. 子夜吳歌·夏歌 古詩文網
  4. 子夜吳歌·秋歌 古詩文網
  5. 子夜吳歌·冬歌 古詩文網
  6.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