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子卷里的母愛(楊巧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子卷里的母愛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子卷里的母愛》中國當代作家楊巧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子卷里的母愛

那個年代對記憶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了。但有些人和事,有些東西是一輩子儲存在記憶深處而難以忘懷的。從我記事起,母親給我們做的可口飯菜和食品數不勝數,而讓我最難忘的就是母親蒸的菠菜子卷。

初春,大地還在沉睡,小草還沒有甦醒,菠菜卻不畏寒冷,從褐黃色的土裡鑽出來了,一點點的綠,嫩油油的着實讓人看着嘴饞。這時候,我們知道母親一定會做菠菜子卷給我們吃了。

菠菜對現在的人來說,不算什麼好吃的蔬菜。可在我的少年時代生活條件差,物質生活比較貧乏,蔬菜的種類也少,菠菜就是飯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菜餚。我家孩子多,父親在外教書,家裡全靠母親一人打理,生活很拮据,平時吃的菜就很少,經常是白水煮麵條,饃饃就鹹菜,一年四季菜里難得看見點油星點子,更別說吃肉了。母親就在菜的花樣上做文章,儘量調劑出各種各樣的吃法,讓一家人吃的好一點。菠菜的吃法很多,有菠菜炒豆腐、炒雞蛋,菠菜涼拌、菠菜湯等,可是豆腐和雞蛋我們也是難得吃上的,豆腐要買,雞蛋卻是要賣錢的。菠菜又是季節性很強的菜,只在初春的時候最好吃了,天氣稍熱,它長出長長的梃子就不好吃了。所以,當漫長的冬天過去,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我和姐姐就去自留地轉悠,期盼那一地綠色帶給我們的喜悅,讓我們的胃也換換口味。

我和姐姐把菠菜拿回家,摘洗乾淨,催促母親做子卷。母親從鹽罐里拿出兩個雞蛋,又在褲兜里掏了掏,掏出一個小紅包包,那是母親自己用碎布做的錢包。母親數數錢包里的幾張錢,再從裡面捏出幾分來,讓我去高進家買塊豆腐,姐姐幫她燒火。母親說,過年到現在還沒吃好的哩,今天我們就吃頓好的吧!豆腐雞蛋粉條,一樣不缺!

等我小跑着從高進家買來豆腐,母親已經把擇洗好的菠菜切碎,粉條煮軟切好,盛在了盆里。看我買回豆腐,母親吩咐我把豆腐切成小丁,攪在菜里。姐姐坐在鍋灶前添火,母親把油鍋放上,等油熱了,拿雞蛋在鍋沿一磕兩半,蛋黃蛋清流進鍋里。母親用筷子把雞蛋攪碎,等熟了,起鍋,倒進盛菜的盆里,切上蔥末,加入多種調料攪拌均勻。

弄好了這一切,母親開始和面。母親把面和的不軟不硬,面太硬了包出來的子卷乾澀,太軟了又容易破碎。母親把面擀成薄薄的一大張,把調和好的菜端過來,裡面撒上食鹽,攪勻了,用筷子夾起來放在麵皮上,然後掀起麵皮的一邊兒,小心翼翼地卷着,卷着,一層皮一層菜地捲起來,捲成一個長圓的筒——子卷的意思大概就是這樣來的吧。

姐姐已經把蒸鍋放到灶上,添好水,開始燒火。母親將籠布洗濕,輕輕擰去滴水,鋪在箅子上,卷好的菜卷切成段,放在箅子上,依次往鍋里放。先用箅鈎鈎起最小的箅子放在鍋的半腰,再在鍋口放一個,接着放上籠屜,籠屜口放一張箅子;然後再加一層籠屜,再放一張箅子,最後蓋上鍋蓋。母親把姐姐換下來,她開始燒火蒸,吩咐我們看錶,拾掇飯桌,搗蒜。大約15到20分鐘,母親熄了火,蓋上灶口的蓋子。過一會兒,母親揭開鍋蓋,一股熱氣騰騰、誘人的菜香味頓時就竄滿了屋,弟弟妹妹歡呼着從遠處跑過來,手也不洗就坐到飯桌前,嚷嚷着要吃子卷,被姐姐呵斥聲,洗手去!等一切都準備停當,父親母親,我們孩子,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用筷子夾起一大塊子卷,蘸上蒜泥醋水,放到嘴裡嚼一口,那美味、那清香頓時就溢滿心脾,久久不散。

春天的菠菜伴着我度過了難忘的童年和青年時代。我去外地求學,回家的日子少了,姐姐出嫁了,我家的生活也漸漸好起來了,新鮮蔬菜多起來了,母親的子卷我們漸漸吃不到了。

畢業了,我到外地工作,遇到了現在的先生。他家也在農村,母親也種菠菜,種下的菠菜讓他父親帶到縣城,再讓他拿給我吃。然而過度的食用菠菜使我大病一場,病好以後我就開始討厭吃菠菜了。結婚後,我們自己從來不買菠菜吃。但婆婆總在初春時節讓公公給我們送來菠菜,這讓我很為難,不知道怎麼處理這些已經讓我生厭反胃了的菠菜,先生也不太喜歡吃菠菜,只好送給同事吃。

寒假回家的時候,和父母姐妹們聚在一起,自然而然想起了曾經吃過的那些美味,想起那些艱苦卻溫馨的歲月!母親笑說我小時候最愛吃子卷了。我說是啊,小時候怎麼就覺得菠菜那麼好吃,現在可是一點都不愛吃了。母親說她也有好多年不做子卷了。孩子們都大了,翅膀硬了,離窩了,她也沒心思換着花樣做吃的了。母親的話聽着有些傷感,一旁的先生悄聲問我,媽做的子卷真就那麼好吃啊,讓她現在做給咱們吃吧。可現在哪有菠菜?要不,你回去以後給我做吧,我想吃呢。我一想,這也未必不是個好辦法,趕到明春起,婆婆送來的菠菜就有辦法吃了。於是我向母親請教子卷的做法。母親特別高興,興致勃勃地給我說了起來,末了還特意囑咐我,鹽要最後放,因為菠菜嫩,水分多,鹽放早了會漬出水來,到時候不僅不好做還容易跑味。我一一記下,並許諾,等母親去我那裡小住的時候,我做子卷給她吃,保證和小時候她做給我們吃的一樣樣的香!

回去以後,我嘗試着做母親曾經給我們吃過的子卷,我想念那個味道,想念那種無憂無慮的開心日子!眼前的菠菜散發着青青的香味,時光仿佛倒流到過去,我和姐姐在地里開心地拔起綠瑩瑩的菠菜,比賽着跑回家,催促母親做子卷給我們吃。這樣想着,竟驅散了我在心中對菠菜的厭惡和反感。更讓我驚喜的是,我做的子卷得到了一向吃飯挑剔的先生的讚賞。他認為,在菠菜的眾多吃法中,數子卷最好吃了!而我的胃大約也受到了感染,竟然再一次接納這久違了的食物了!不過,先生要我勇於創新,比如說是不是在菠菜里再放點他喜歡吃的豆腐乾或者煎肉,這樣會更好吃了。我笑他不知羞,是個大吃貨,他卻說民以食為天,吃的好是幸福了自己快樂了他人,不信你打個電話回去,看看媽在做什麼。

吃着自己親手做的可口飯菜,回味着菠菜在我們生活中的諸多波折,想想含辛茹苦了一輩子的母親,此刻她會在做什麼呢。打一個電話回去,是父親接的,他樂呵呵地告訴我,你媽沒空接電話,她正忙着做子卷呢!

父親和他的葡萄地

葡萄成熟的季節里,我總喜歡買那種叫巨峰的葡萄,這種葡萄個頭大,肉多,吃起來甜絲絲的清爽利口,百吃不厭。之所以這麼鍾情巨峰葡萄,是因為它總讓我想起父親的葡萄地,給我一種甜蜜而親切的回憶

父親是教師,父親的教師生涯分兩個階段,前半階段是民辦教師。那還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民辦教師仍是農民,掙的是工分,而且只算半個勞動力。那時,生產隊有規定,每家必須出一個全勞力。我和姐弟都還未成年,這全勞力的重擔就落在了母親身上。父親雖是民辦教師,但規定不能在本村的學校教書,所以他常年工作在鄰村學校,只要星期天和假期才能回家。平時家中所有的事務都是母親一人來做,既辛苦又勞累,還常常因為家務事耽誤出工。不出工是要扣工分的,再加上女勞力工分少,所以一年下來,父母在農業社所掙的工分就很少了,工分少了,分紅自然就少,我家幾乎年年是生產隊的欠款戶。為了讓我們的日子好過些,寬裕些,父母總是想辦法補貼家用,自留地里種上各種蔬菜,一年四季自給自足;家裡養豬,養羊,養雞,賣了的錢還生產隊的欠款,給全家添置衣物等生活用品,偶爾也給孩子們買點肉和零食,打點牙祭。那個時候,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過年有肉吃就是好生活。記得有一年過年我家殺了一口豬,好肉捨不得吃,都賣了,只把豬頭留給自家吃,雖然肉少點,但我們也美滋滋地吃了好幾天,那年正月是我們家最幸福的日子。

對於母親的勞累,父親自然是看在眼裡,掛在心上。每到星期六的下午,父親給孩子們放了學,把學校打掃乾淨,鎖上校門,然後騎上自行車回家。回到家,父親把車子放下就開始幹活了,出圈,拉土,挑水,掃院,燒火,綁笤帚;到自留地鋤地,拔草,摘菜,有什麼活就幹什麼活,為的是減輕母親的負擔。父親的勤勞和才幹被左鄰右舍看在眼裡,夸在嘴裡,成了他們學習和看齊的標準。

後來,改革開放,包產到戶,日子一天好過一天。我們村人少地多,各家都分到成片成片的地,地到自家,想種什麼由自己做主。父親雖不在農業第一線,卻也有遠見的目光和智慧的頭腦,種麥種棉,種瓜種豆,母親都和父親商量,把田地規劃出來,再留出菜地。這樣一年下來,吃喝有餘,零錢充足,桌上的肉蛋增多了,土布衣服被淘汰了,日子有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父親卻不能安於現狀,因為孩子們大了,花銷增多了,房子舊了,需要翻新,耕地面積比往年減少了許多。隨着改革開放的意識一天天深入人心,父親的眼界開闊了,心胸遠大了。平時忙於教學的父親,借外出開會、學習、參觀的機會,虛心取經,隨時請教,琢磨着如何讓土地多吐錢。一次外出,父親帶回了喜悅:栽葡萄!父親說,目前有一種叫做巨峰葡萄的新品種正在各地全面推廣栽種,巨峰葡萄顆粒大,成苗快,本小利大,栽種划得來。父親還說,現在村里還沒人栽種巨峰葡萄,我們先搶手栽種了,到時候就是一筆好收入呢!這樣,父親就成了全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父親的籌劃下,我們在地里插上了兩行長長的葡萄枝,然後一家人懷着喜悅和期待的心情,一天天地盼着它們長根發芽。培土,除草,澆灌,施肥,整枝,上架,樣樣活兒都需花費很大精力和時間,父親和母親都不惜力氣地搶着干。父親的休息日,也變成了專業技術勞動日。在田間地頭,父親用一些小木料搭起一個窩棚,供田間勞作時家人歇息所用。父親就常常坐在屋前小凳子上,滿懷喜悅地守望着精心護理和經營的葡萄苗、瓜苗,以及各種作物的綠苗。那裡,每一珠幼苗、每一顆果實,都飽含了父親母親的心血和汗水。葡萄苗的成活率非常的好,幾乎扦插的每個枝椏上都長出了嫩嫩的葉子來。嫩綠的葉子在一天天變大,小小的枝椏在一天天竄高。父親又忙着扯出兩條長長的鐵絲來,每擱一段用一根木棍固定起來,然後把長大了的葡萄苗用布條或繩子捆在鐵絲上,遠望去,就像兩道碧綠的充滿青春活力的青龍匍匐在田間。葡萄苗上架後,漸長漸高,到後來竟竄成一人來高的小樹。遠望去,碧綠的葉子在微風下擠擠挨挨,翻滾涌動,猶如泛着青翠的波浪,此起彼伏,構成一道綠色的海洋。

當葡萄樹寬大的葉子下面點綴出一嘟嚕一嘟嚕綠色的小顆粒時,父親的心血與汗水變成了喜人的碩果,全家人沉浸在歡欣笑語中。鄰居們羨慕的眼光無不飽含着讚賞,淘氣的孩子摘一顆還泛着青色的小葡萄,嘗一嘗,酸澀得直吐舌,父親看見了,忙不迭讓孩子趕快吐了,說現在還不能吃呢,眼中卻潑灑着甜蜜的味道。等葡萄成熟了,我們從樹上摘下來,洗乾淨了,放入口中,輕輕一吮,滑溜溜冰涼涼的果肉滋潤着舌尖,頓覺滿嘴的馨香要溢出來似的,好吃極了。

葡萄成熟的季節,父親又有了新的目標。根據相關政策,民辦教師可以通過參加考試來轉正,達到一定年限的就可以免試。父親因為記錯了年限,教齡少算了兩年,結果和要求免試的條件相差了一年。怎麼辦呢?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父親的性格是倔強的,他不會就這麼輕易認輸!那是1992年,已經50齣頭的父親,拿出年輕時求學上進的勁頭,投入到緊張的迎考中。從此,田間地頭的小屋門前,碧綠茂盛的葡萄架旁,不時出現父親伏案學習的身影,已生華髮的父親戴着一副淺邊的近視鏡,坐在小屋門前的一張自製小桌旁,桌上放滿了各種學習必用的課本和教參,以及演算本。父親拿着筆,專心致志地演算着一道道習題,或者神情專注地背記着一篇篇古文,有不懂的地方常常要問到我這個曾是他學生的女兒。望着父親,我心裡一陣發酸,父親已不再年輕了!額頭細細的皺紋一道道歷數着勤奮和艱辛,兩鬢蒼髮道出歲月蹉跎人生無奈啊!父親身上似乎散發着無窮的力量,支撐着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人生的真諦!風中的葡萄藤歡唱着雀躍着,像枝頭快活的小鳥在歌唱。寬大的綠葉微微搖擺着,像蒲扇一樣為父親除去躁熱和疲勞。功夫不負有心人,父親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試,取得了公辦教師的資格。這是父親一生中最值得書寫的一筆!

如今,父親的葡萄地早已不復存在,但葡萄的香醇留給我們的快樂和喜悅卻一直甜在嘴角,美在心頭……[1]

作者簡介

楊巧麗,筆名蘭玲,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