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娑摩吠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娑摩吠陀

來自 圖冊 的圖片

中文名: 娑摩吠陀

漢譯名稱:讚頌明論

來源:四大吠陀經之第二部、共兩卷

娑摩吠陀梵語सामवे轉寫sāmaveda),梵文是由sāman(「典禮的聖歌」)和veda(「知識」)兩個詞根構成的復合詞,漢譯為讚頌明論,是四大吠陀經之第二部、共兩卷。基本上是集第一部梨俱吠陀的頌而成。

吠陀體系

吠陀(梵語:द;拉丁轉譯為Veda,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意思是「知識」、「啟示」。

廣義的「吠陀」文獻包括很多種性質不同的經典,即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1]

四部吠陀本集是: 《梨俱吠陀》(歌詠明論,ऋग्वेद ,Ṛgveda), 《娑摩吠陀》(讚頌明論,सामवेद,Sāmaveda), 《夜柔吠陀》(祭祀明論,यजुर्वेदः ,Yajurveda), 《阿闥婆吠陀》(禳災明論,अथर्ववेद,Atharvaveda)。

四部吠陀本集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時代,正值印度河文明的時期,白種印度人大體居住在印度的西北印度河兩岸的時期。其他三卷吠陀經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繼成書於後,最晚集結完成的為《阿闥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經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複述,便是在它基礎上的發展而來。吠陀神曲有長有短,長曲是一曲多頌。短曲是一曲數頌或僅有一頌。多數頌由四句構成,少數由三句構成。

著作吠陀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稱為吠陀梵語。

梵書

梵書是以散文體寫成的關於吠陀宗教使用的各種複雜祭祀的講述和討論。最重要的梵書有《百道梵書》、《愛達羅氏梵書》、《海螺氏梵書》、《牛道梵書》等。

森林書

本質上和奧義書沒有什麼區別的一類著作,據說是「隱居在林中無法從事複雜的祭祀而代以冥思的老年人」的作品。存世的森林書很少。

奧義書

神秘主義哲學的著作,不再討論祭祀(或反對祭祀)。存世數量巨大。特別重要的有《歌者奧義書》、《廣林奧義書》等。

再分:

梵書(天城體:ण,IAST:brāhmaṇa)[1]是古印度的一種宗教文獻。它的名稱來自於詞根bṛh,「增長,變大」。參考同源詞:梵(brahman),婆羅門(brāhmaṇa),[2]梵天(brahmā)。

簡介

傳統上將梵書視為吠陀聖典的一部分,附在吠陀本集之後(白夜柔吠陀的梵書部分,即散文體的說明部分是夾在本集行文里的,其「本集」部分則多半是梨俱吠陀里已有的頌詩)。它們的編寫時間大約在前900年至前500年之間,這段時間因此被稱為「梵書時代」。最古老的梵書可能與夜柔吠陀中的黑夜柔吠陀編寫於同一時期。梵書用梵語寫成,在其中發展出梵語文學最早的散文體。在語言學上,梵書是一種重要的研究資料。

在梵書時代,印度盛行祭祀至上主義。祭祀本身成了宗教的最高目的;天神沒有什麼地位而只是祭祀的對象,通過準確舉行祭祀可以支配天神。關於祭祀的具體方法,則被祭司集團(婆羅門)設置得無比複雜。這種現象的本質是誇大祭祀的意義,同時令一般人無法準確舉行祭祀,於是婆羅門種姓可以壟斷其中的好處(婆羅門的主要生活來源是為他人舉行祭祀,從而獲取布施)。

梵書就是這樣的思想狀態下產生的祭祀手冊。它們是各派祭司內部進行師徒傳授用的,其主要內容包括對吠陀本集的講解,對祭祀儀式的技術性記錄,以及關於這些內容的繁瑣討論。同時,梵書也保存了大量神話和傳說故事(如廣延天女和洪呼王的故事[3])。梵書對吠陀頌歌的解釋往往是玄妙的和故意曲解的。在祭祀方面,梵書記載了各種祭祀的起源和舉行方法,並努力將儀式繁瑣化、神秘化,加入許多複雜的甚至是幻想的規定。對一些微小細節都加以嚴格控制,強調不準確履行儀式就會導致祭祀失敗。有些梵書里還提到了人祭,但它們看來只是象徵性的。[4]梵書中的許多討論充滿了神秘主義,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是不可理解或沒有價值。

在梵書中,吠陀諸神的地位發生了一些變化。以因陀羅為首的自然神地位下降,出現了創造萬物的生主。[5]在史詩和往世書時代,自然神的崇高地位最終被印度教三主神取代。

現存的梵書

傳統上認為教授吠陀的各個學派都編寫了自己的梵書(一個吠陀學派傳承的完整文獻應該包括四部吠陀本集之一、講解該本集用的梵書、探討哲學論題的森林書和奧義書,以及吠陀支。例如鷓鴣氏學派擁有黑夜柔吠陀本集、鷓鴣氏梵書、鷓鴣氏森林書和阿跋斯檀婆隨聞經;鷓鴣氏森林書的若干章節又組成鷓鴣氏奧義書和摩訶那羅延奧義書)。每部梵書都與四部吠陀本集中的一部聯繫起來,並屬於某個學派。現存的17部梵書是:

附屬於梨俱吠陀: 愛達羅氏梵書(或譯為他氏梵書) 海螺氏梵書(或譯為賞伽衍那梵書,又名憍屍多基梵書)

附屬於娑摩吠陀: 二十五梵書(又名「大梵書」) 二十六梵書(被認為是二十五梵書的附錄)

歌者梵書 耶摩尼梵書(或譯為闍彌尼耶梵書,又名多羅婆伽羅梵書) 耶摩尼奧義梵書 本集奧義梵書 世系梵書 娑摩術梵書 提婆達耶也梵書 阿爾塞耶梵書(有兩個屬於不同學派的版本,另一版本即耶摩尼學派的耶摩尼阿爾塞耶梵書) 附屬於夜柔吠陀: 百道梵書(唯一一部屬於白夜柔吠陀的梵書,有兩個屬於不同學派的版本) 石氏梵書(僅存殘篇) 羯毗私陀羅迦陀梵書(僅存殘篇) 慈氏梵書 鷓鴣氏梵書(或譯為泰帝利耶梵書) 附屬於阿闥婆吠陀: 牛道梵書

森林書

森林書(天城體:आरण्यक,IAST:āraṇyaka,字面意思為「森林之書」,音譯為「阿蘭若書」)是古印度的一種宗教文獻。它用古典梵語的早期形式寫成,是廣義的吠陀文獻之一。 按照傳統說法,森林書是年事已高的婆羅門或剎帝利賢人在隱居於森林時寫的。「老年人……他們在森林裡不能從事精細的祭祀……沉思就就作為一種優良的儀式逐漸開始代替了祭禮」。[1]也就是說,森林書是已經無法進行婆羅門教複雜的祭祀儀式的隱居學者寫出來的宗教和哲學著作。甚至有說法認為,年輕人讀森林書是有害的。據說森林書只能由隱士們在森林裡傳授。 通常認為森林書寫於梵書編成之後,是梵書的續編。森林書較少涉及舉行祭祀的具體方法,卻發展了祭祀理論中的神秘主義。[2]由於森林書的內容與其後的奧義書並無判然分別、只是更趨神秘主義,現在有些學者認為現存的森林書是人為製造出來的,之所以劃出森林書這個名目,只是為了使吠陀典籍的四種形式(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奧義書)和婆羅門教的人生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遁世期)相一致。[3]實際上,有一些奧義書被包含在森林書之內;如愛達羅氏奧義書是由愛達羅氏森林書的第4、5、6章組成,而鷓鴣氏奧義書是由鷓鴣氏森林書的第7、8、9章組成。至於森林書本身,它們也可以是其前的梵書的一部分。如百道梵書的第14章組成廣森林書,而廣森林書的後6節又組成廣林奧義書。

理論上,每一部吠陀本集都應該有自已的森林書,但屬於阿闥婆吠陀的森林書現在已全部失傳。現存的森林書只有很少幾部: 屬於梨俱吠陀:愛達羅氏森林書(或譯為他氏森林書),海螺氏森林書(又名憍屍多基森林書); 屬於娑摩吠陀:耶摩尼森林書 屬於夜柔吠陀:鷓鴣氏森林書(或譯為泰帝利耶森林書),石氏森林書,廣森林書

奧義書

奧義書(梵語:उपनिषद्,意為「近坐」;引申為「秘密傳授」)古印度一類哲學文獻的總稱,是廣義的吠陀文獻之一。 雖然奧義書由吠陀發展而來,因而經常被理解為婆羅門教與印度教的經典,但奧義書並不都是由婆羅門階層寫的,也不都完全反映婆羅門教的觀點。實際上,某些奧義書敵視婆羅門祭司。[1]準確的說,奧義書是一種哲學論文或對話錄,討論哲學、冥想以及世界的本質。大多數奧義書成了研究神秘主義哲學的著作。關於奧義書的秘傳性質,在它們的行文中常有所反映。歌者奧義書說,關於梵的知識只能傳授給兒子或入室弟子,而決不能教給其他人。

簡介

印度現存的奧義書多達兩百多種,但其中與吠陀關係緊密且產生年代較早的並不多。有的奧義書寫成時間晚至16世紀,甚至有宣傳伊斯蘭教思想而掛名奧義書者(如安拉奧義書)。有些研究者認為只有最早的五部奧義書(歌者奧義書,廣林奧義書,愛達羅氏奧義書,海螺氏奧義書,鷓鴣氏奧義書)可以稱得上是嚴格的吠陀正典。[3]中世紀的印度大哲學家商羯羅選出一些重要的奧義書作注,稱它們為「主要奧義書」(Mukhya Upanishad)。主要奧義書的名單並不一致,但一般包括以下幾種:

愛達羅氏奧義書(或譯為他氏奧義書,屬於梨俱吠陀) 歌者奧義書(屬於娑摩吠陀) 由誰奧義書(屬於娑摩吠陀) 廣林奧義書(屬於白夜柔吠陀) 自在奧義書(屬於白夜柔吠陀) 鷓鴣氏奧義書(或譯為泰帝利耶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石氏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白騾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禿頂奧義書(或譯為剃髮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蛙氏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疑問奧義書(或譯為六問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現代研究者通常認為,與吠陀時代末期的思想密切相關的奧義書有13種,即上述奧義書再加上屬於梨俱吠陀的海螺氏奧義書(又名憍屍多基奧義書)和屬於黑夜柔吠陀的慈氏奧義書(或譯為彌勒奧義書)。德國東方學家保羅·多伊森根據語言學將這13種奧義書分為3類:

第一類是用散文體寫成的最古老的奧義書,產生時間在前800年至前500年之間,包括廣林奧義書、歌者奧義書、鷓鴣氏奧義書、海螺氏奧義書、愛達羅氏奧義書和由誰奧義書。 第二類是用詩體寫成的,產生時間在前500年至前1世紀之間,包括由誰奧義書、石氏奧義書、自在奧義書、白騾奧義書和禿頂奧義書。由誰奧義書兼有散文體和詩體,因此第一類與第二類都包括了它。 第三類是用後期散文體寫成的最晚近的奧義書,產生時間在公元前後,包括疑問奧義書、慈氏奧義書和蛙氏奧義書。 其他學者可能有不同的分期方法。如拉納德根據語言學和對書中思想發展的分析將上述13種分類為5組;拉達克利希南的分類與多伊森基本一致,但認為廣林奧義書中也有晚出的部分,而慈氏奧義書和白騾奧義書最晚,因為它們受到了數論和瑜伽的影響。一般都認為廣林奧義書和歌者奧義書是現存最古老的奧義書,但二者誰更早的問題,尚無定論。

除了上述13種在印度哲學史研究中有特殊意義的奧義書外,其它一些重要奧義書包括: 金剛針奧義書(屬於娑摩吠陀) 離所緣奧義書(屬於白夜柔吠陀) 摩訶那羅延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胎藏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室建陀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普度鬥爭世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自我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菁華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糍供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生氣火祀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智頂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舍利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思想

奧義書在印度宗教與哲學的發展過程中有重大意義。在奧義書產生之前,吠陀時期的雅利安人崇拜自然神;梵書則大多是形式主義的祭祀手冊。奧義書最早集中精力討論宇宙的終極真理。奧義書中兩個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奧義書用各種奇妙的比喻(很多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來說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類的我(個體靈魂)來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靈魂)。總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同一」這個最高真理就是奧義書主要宣揚的觀點。在奧義書的思想基礎上產生了吠檀多派,後來直接影響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羅。

另一個由奧義書系統搭建起來的重要觀念是輪迴業報。輪迴業報的觀點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沒有,梵書中偶爾提及人死後可以轉生,只有奧義書完整建立了轉世者的轉世形態取決於他前世的所作所為(業)的思想。廣林奧義書說,轉世者「因善業而成為善人,因惡業而成為惡人」。 當然,從無盡的輪迴中解脫出來的方法也有,那就是認識到奧義書極力宣揚的「梵我同一」。

吠陀支

吠陀支(IAST:vedāṅga)即所謂吠陀的「六支」。婆羅門教的一大類文獻,被認為是吠陀的補充說明,多半以歌訣式的「經」體寫成。有人認為,這些文獻實際並不屬於吠陀,而只是對當時的一些學術成果的總結。

此類文獻共有六種: 式叉(śikṣā),語音學; 劫波(kalpa),宗教儀軌; 毗迦羅那(vyākaraṇa),語法學; 尼祿多(nirukta),詞源學; 闡陀(chandas),韻律學; 樹提(jyotiṣa),天文學。 傳統上,四部吠陀各有自己專屬的式叉、劫波、闡陀和樹提,毗迦羅那和尼祿多則由所有吠陀共享。

往世書

往世書(天城體:पुराण,梵語原意為「古代的」或「古老的」)是一類古印度文獻的總稱。這類文獻覆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宇宙論、神譜、帝王世系和宗教活動。它們通常為問答式詩歌體,其基本內容經常是不同人物聯繫起來的一些故事。 有許多文獻都被稱為往世書。現存的往世書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往世書和小往世書。這是狹義的往世書,以梵語寫成。它們通常講述宇宙和人類的產生、帝王和仙人的世系等內容,並包含故事、哲學和宗教話

結構和內容

大往世書和小往世書用梵語寫成。按照傳統的說法,此類往世書應敘述五類主題,即所謂五相: 薩爾迦,即宇宙的創造; 補羅提薩爾迦,即宇宙的毀滅和再創造; 瓦姆薩,即天神和仙人的系譜; 曼瓦陀羅,即人類的產生和對各摩奴期的敘述; 梵薩奴查里塔,即日種王朝和月種王朝的世系。 大多數往世書只是部分地滿足這一結構模式,它們的主體內容中除以上內容外還包括大量歷史傳說和宗教論述。某些學者根據表面上的相似指出,世界上其它一些宗教的典籍可能也利用了同樣的內容模式,例如聖經。

一部往世書通常主要敬奉婆羅門教三大神中的一位神,有時也敬奉其他的主要神靈,如黑天(毗濕奴的化身)和難近母。次要神靈如果出現,大多被置於從屬地位。許多往世書都包含豐富的宗教和哲學理論,從信愛到數論都有出現。

分類

按照傳統的說法,大往世書和小往世書都各有18部。每部大往世書都列出了其作者認為是真正權威的18部大往世書的名單,但是這些名單里提到的名字實際上共有19部:火神往世書,薄伽梵往世書,蓮花往世書,梵天往世書,梵轉往世書,梵卵往世書,大鵬往世書,龜往世書,林伽往世書,摩根德耶往世書,魚往世書,那羅陀往世書,未來往世書,室犍陀往世書,濕婆往世書,侏儒往世書,野豬往世書,毗濕奴往世書,風神往世書。在一些地方流行的大往世書中有濕婆往世書而無風神往世書;另一些地方則恰恰相反。還有一些地方用風神往世書代替了火神往世書。對於這種現象,有學者解釋為,風神往世書可能原是濕婆往世書的一部分。

傳統上將18部大往世書分為3類。一般認為這種分類的依據是各自敬奉的神靈不同(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但是實際上,所有往世書都很少提到梵天,歸入崇拜他的往世書中有很多其實是鼓勵崇拜毗濕奴和濕婆的。不過,主要崇拜毗濕奴和濕婆的那些往世書的宗派性確實十分明顯。根據蓮花往世書, 三類往世書是: 喜往世書(主要敬毗濕奴):包括毗濕奴往世書,薄伽梵往世書,那羅陀往世書,大鵬往世書,蓮花往世書和野豬往世書; 憂往世書(主要敬梵天):包括梵天往世書,梵轉往世書,梵卵往世書,摩根德耶往世書,未來往世書和侏儒往世書; 暗往世書(主要敬濕婆):包括濕婆往世書,林伽往世書,龜往世書,魚往世書,室犍陀往世書和火神往世書。 有關小往世書的範圍更加複雜。小往世書數量很多,18部小往世書到底是哪18部,並沒有統一的說法。每部小往世書中都可能提及它認可的18部小往世書名單,然而幾乎所有名單都不一樣。實際上可以收集到的小往世書數量不下一百。以下列舉一些重要的小往世書:永童往世書,人獅往世書,敝衣往世書,迦毗羅往世書,大自在天往世書,時間往世書,伐樓拿往世書,極裕往世書,破滅往世書,提毗薄伽梵往世書。 小往世書大多沒有嚴謹地編訂過,各地流傳的版本很多。

作者和傳播

傳統上,所有往世書都被說成是出於毗耶娑仙人(島生黑仙人)之手,他也被說成是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的作者。沒有什麼證據說明毗耶娑這個人物確實存在過。「毗耶娑」在梵語裡的字面意思是「分開者」,一些學者因此推定這個人名實際上只是「編寫者」的意思,而典籍本身是由印度各地許多不同的作者分別寫成的。

往世書用梵語的詩體寫成,大多數人無法直接讀懂它。因此,教授往世書就成了婆羅門祭司的特權,他們把往世書的內容講解給一般的信徒聽。

編寫年代

現存最古老的奧義書歌者奧義書里提到了過去如是說(意為歷史傳說),這個詞所指的意思經常與往世書相混同,而且有「歷史傳說往世書」的說法;[4]而歌者奧義書本身大約成書於公元前7世紀。「往世書」的名字也在阿闥婆吠陀(11.7.24)和最重要的梵書百道梵書(11.5.6.8及13.4.3.13)里被提到[5],這兩部書的這些章節都成文於前7世紀以前。極古老的詞源學著作尼祿多里也提及往世書[6]。看起來,往世書在印度宗教生活中備受重視,其被視為神聖以至於和兩部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一起被稱為「第五吠陀」(最早提到這一說法的是廣林奧義書)。然而,這些古文獻里提到的「過去如是說」和「往世書」未必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往世書。大多數學者認為,現存的往世書大多寫成於公元前不久,最晚出的甚至可能在7至12世紀才定型。不過學者們也承認,往世書中部分內容的來源是十分古老的。

幾種重要的往世書

薄伽梵往世書 這可能是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一部往世書。這是一部標準的毗濕奴派作品,主要講述毗濕奴大神和他的10個化身對人類的諸多功績,鼓勵對毗濕奴的崇拜。這部往世書中的第10章(最長的一章)中重點講述了黑天的事跡,包括黑天的童年(在訶利世系中也講了類似的內容,拿來對比一下是很有用處的)。 黑天是後來眾多印度教教派的崇拜對象。 提毗薄伽梵往世書 小往世書之一,「提毗」意為女神。這是一部崇拜女神難近母的著作。由於難近母是印度教性力派的中心崇拜對象,這部往世書也就成為性力派的基本典籍。 室犍陀往世書 所有往世書里最長的一部;全書長達8萬1千頌(相比之下,侏儒往世書只有1萬頌)。書中包含了寓言、傳說和教派的長篇大論,並且這部書有很多版本。許多其他文獻里引用的不知出處的往世書文句都被歸為室犍陀往世書里的。

室他羅往世書

這種文獻的內容是講述泰米爾人地區某個濕婆派廟宇或朝聖地的種種神跡和故事。現存許多室他羅往世書,絕大多數是以印度各地的俗語寫成,然而也有梵語版本的。 [編輯]種姓往世書

這種往世書的描寫對象是印度的各種種姓(注意:這裡的種姓是廣義的種姓,即闍提)。它們講述各種闍提的起源神話、故事和傳說。種姓往世書是一個闍提內的成員產生認同感的重要支柱。這類往世書大多是用俗語寫成,有些只是在口頭傳播。

往世書

史詩摩訶婆羅多的續篇訶利世系被許多學者認為實際上是一部往世書。[7]有的研究者乾脆稱它為「訶利世系往世書」。訶利世系與一般的大往世書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內容結構也與往世書相同;它和一些重要的往世書(尤其是風神往世書)存在許多聯繫,有些地方幾乎是一字不差。

非印度教系統的往世書

耆那教也有自己的往世書,講述的是耆那教的宇宙起源神話,歷史和傳說。西方學者已經對此進行了部分研究。另外,佛教的一些大乘典籍也有往世書的一些特點。這也許可以看出,印度各大宗教之間的互相影響。

參考文獻

  1. 吠陀體系 2012年6月2日 四部吠陀本集是: 《梨俱吠陀》(歌詠明論,ऋग्वेद ,Ṛgveda), 《娑摩吠陀》(讚頌明論,सामवेद,Sāmave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