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廉華茲華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威廉華茲華斯 William Wordsworth,(1770年4月7日-1853年4月23日),出生於英格蘭西北部的湖區小鎮 - 科克茅斯。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與雪萊拜倫齊名,桂冠詩人、湖畔詩人的代表之一[1]。是文藝復興以來最重要的英語詩人之一。有著「第一位現代詩人」的稱號,並奠定浪漫主義詩歌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堪稱浪漫詩歌之父。英國王室於1843年頒贈他英國桂冠詩人的頭銜,雪萊更讚之為「謳歌自然的詩人」[2]


生平

1783年,在父母雙雙過世後,被監護的叔叔送往湖區中心村莊霍克斯黑德的一所語法學校就讀。

威廉在霍克斯黑德(Hawkshead)接受了經典、文學和數學方面的優秀教育,但對他而言,最大的好處是有機會沉迷於在戶外湖泊的自然風光生活和娛樂中。為威廉將在後面的詩歌作證:「我長大的美麗與恐懼一樣培養」,但其通常良性的方面給正在成長的孩子,他的信心鉸接在一個他的第一本重要詩歌中,線在廷特恩修道院上方構成了幾英里……」,即「大自然從來沒有出賣過愛他的心。」

威廉華茲華斯故居科克茅斯(Wordsworth House)至今仍保留在當地。

1787年,威廉在《歐洲雜誌》(The European Magazine)上發表了他的首作,一首十四行詩。

1787年,進入了劍橋大學的聖約翰學院。

1787-88年,在劍橋的頭兩年的夏季他總返回霍克斯黑德的鄉間漫步,1790年則前往歐洲,周遊法國、瑞士和義大利。在那裡他與法國女子瑪麗·哈欽森相戀。

1791年,獲得劍橋大學文學學位。

1792年12月,在他們的孩子出生之前,威廉不得不返回英格蘭,並因英格蘭與法國之間的戰爭爆發而被切斷了聯繫。他在女兒卡羅琳(Caroline)九歲才相見。

家庭

父親=

約翰·華茲渥斯(John Wordsworth),其父約翰是第一代朗斯代爾伯爵詹姆斯·勞瑟的律師。威廉13歲時失去了父親。

母親

安·庫克森(Ann Cookson)在威廉八歲的時候去世。

妻子

瑪麗·哈欽森

女兒

卡羅琳(Caroline)

兄弟

哥哥理察(成為律師)

弟弟約翰(Earl of Abergavenny號的船長,於1905年沉船而亡)

最小的弟弟克里斯托佛(進入教會工作,後來成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

姊妹

多蘿西·華茲渥斯失散多年後,於1795年,威廉與心愛的妹妹多蘿西重逢。

英法戰爭中的黑暗期

威廉回到英國後的三四年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期。他對自己的國家充滿失望,無依、無靠、無根,幾乎一貧如洗。無所事事的日子。他在威廉·戈德溫(William Godwin)等激進分子的陪同下住在倫敦,看到了流露街頭被遺棄的母親、孩子、流浪者深表同情,並且是英格蘭戰爭的受害者,開始創作他的淒美詩歌。

1795年,這個黑暗的時期結束了,同時與他心愛的妹妹多蘿西重逢。

1797年,搬到布里斯托爾附近的Alfoxden House。與多蘿西(Alothoxden House)住在一起的時候,威廉與詩人塞繆爾·泰勒·科爾里奇(Samuel Taylor Coleridge)成為朋友。他們建立了夥伴關係,將改變威廉的生活並改變英語詩歌的發展過程。首先,他遠離了自劍橋時代以來寫的長詩。開始撰寫短詩和抒情詩,許多讀者對此記憶猶新。其中一些是對桃樂絲的深情敬意,一些是對水仙,鳥類和「自然聖潔計劃」的其他元素的敬意,還有一些簡單的農村人的肖像,旨在說明人性的基本真理。

與塞繆爾·泰勒·科爾里奇發起了英國浪漫主義運動

1798年,與塞繆爾·泰勒·科爾里奇(Samuel Taylor Coleridge)一起發起了英國浪漫主義運動。

1798–99年冬天,在多蘿西(Dorothy)的陪伴下,他們在德國度過,在偏遠的薩克森州戈斯拉爾市,他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孤立。結果,他寫了一些最動人的詩歌,包括「露西」和「馬修」的輓歌以及《前奏曲》的早期草稿。

1800年,返回英格蘭後,在第二版抒情歌謠中收錄了幾首新詩,特別是鄉村生活的兩個悲劇牧民「兄弟」和「邁克爾」。此時,華茲華斯還寫了精彩的歌詞,被收錄在他的第二詩集《詩歌》中。

1807年,其中包括廣受歡迎的「我像雲一樣孤獨地遊蕩」(也稱為「水仙花」)。[3]

1797年,與科爾里奇的會談一直延續到1808年,所有這些詩構成了現在大家所公認的他的偉大十年。

創作中的轉折

1805年,威廉最喜歡的弟弟約翰(一艘帆船的船長)被淹死,這給搭帶來了他有史以來最強烈的震驚。「深深的困擾使我的靈魂變得人性化,」他在皮爾城堡的「 Elegiac Stanzas」中感嘆。

從此以後,他創作了另一種詩歌,以新的清醒,新的克制以及崇高的,幾乎彌爾頓的語調和辭典來定義。

威廉似乎在「 Tintern Abbey」中預見到了這一轉折,在那裡他學會了聆聽「人類的寂靜,悲傷的音樂」,並在「頌歌:不朽的靈感」(寫於1802–04;發表在《詩集》兩卷中)。這首頌歌的主題是失去看過他曾經見過的事物的能力,光輝,似乎籠罩著他年輕時的風景的「天體光」,例如「夢想的榮耀和新鮮感」。在Peele Castle節中,他悲痛地將光重新幻象化,作為「詩人的夢」,作為「從未在海上或陸地上的光」。

這些隱喻指出了早期和晚期作品之間的差異。人們普遍認為他的詩句質量隨著他與靈感來源的距離越來越遠以及英國國教和保守黨的情感變得正統而下降。

如今,許多讀者看到了兩位威廉詩人,即年輕的浪漫主義革命者和年邁的保守黨人文主義者,升入了約翰·濟慈所說的「自我主義崇高」。威廉晚年的詩歌很少能與他早年的作品相媲美。

《論聲音的力量》

威廉最著名的就是《論聲音的力量》。他還製作了大量十四行詩,其中大多數十四行詩串在一起。

最受讚賞的是《達登十四行詩》(Duddon十四行詩),它沿湖區的風景追蹤河流的發展,並以如今公認的威廉最好的方式:將自然詩與哲學反思融合在一起。

其他十四行詩序列記錄了他在歐洲大陸的旅行,以及三組教會素描(1822)對教會的歷史進行冥想,很多是諷刺的。

威廉中後期最令人難忘的詩歌往往以輓歌的方式來表達。從詩人對1812年去世的兩個孩子的衷心哀悼(到《遠足》中的哀悼)到對他的詩人詹姆斯·霍格,喬治·克拉布,科爾里里奇查爾斯·蘭姆之死的精彩抒情。

桂冠詩人


1807年,出版了《詩集》- 兩卷。(1814年的遊覽,僅包含隱士 以及收集的1815年的詩歌,其中包含了他的大部分短詩和兩篇重要的評論論文)。

1808年,和他的家人從鴿子小屋搬到了格拉斯米爾的較大地區,五年後,他們定居在安布賽德附近的萊達爾山,威廉在此度過了餘生。

1813年,他接受了Westmorland縣的郵票發行人的職位,這一任命的年薪為400英鎊。

1815年,於中年出版的其他作品包括《里斯通的白母鹿》(The White Doe of Rylstone)這首詩講述的是羅馬天主教家庭在1569年對伊麗莎白一世的叛亂失敗後的慘敗。

1816年,一個感恩頌和彼得·貝爾(Peter Bell,1819年),一首寫於1798年的詩,隨後進行了多次改寫,成為浪漫主義 諷刺和模仿英雄主義的實驗,並因詩人與他的英雄(「野性和林地漫遊者」)的親和力而變色。

1819年,出版一本關於北方鄉村巡迴演出的民謠詩歌。

1820年,發行《達登河》(The River Duddon)。

1830年,中期,他的聲譽在評論家和讀者界都樹立了聲譽。

1843年,繼他的朋友羅伯特·索瑟(Robert Southey)成為英國 詩人桂冠得主後,一直擔任該職位,直到1850年他自己去世。

威廉的影響力在整個19世紀的餘下時間都得到了體現,儘管他因他的小詩而獲得更多榮譽,維多利亞時代的評論家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而不是傑作《前奏曲》。

在20世紀,他因在浪漫主義運動中的重要性得到認可,以及對他的個性和詩句中較暗的元素的欣賞,而使他的聲譽得到了加倍。

1850年4月23日,於韋斯特摩蘭的賴達爾山,因胸膜炎逝世。死後葬在格拉斯米爾聖奧斯瓦爾德教堂(St Oswald's Church)的墓地裡。

瑪麗將他的自傳《序曲或一位詩人心靈的成長》(The Prelude or, Growth of a Poet's Mind; An Autobiographical Poem)付梓。

對詩的三大貢獻

首先,威廉在詩歌中對自然的新態度。這不僅僅是在他的詩歌中引入自然意象。它代表了人與自然世界之間有機關係的嶄新視角,達到了自然與人的心靈之間的婚禮的隱喻。

第二,在他最好的詩《序曲》中追溯到「心靈的成長」,威廉深入探究自己的敏感性。實際上,《前奏曲》是第一部自傳體詩。威廉在漫長的自我探索過程中編寫,他朝著對自己的本性乃至更廣泛的人性的現代心理學,理解邁出了自己的創作道路。

第三,他把詩歌放在人類體驗的中心。在熱情洋溢的言辭中,他說詩歌是「所有知識的第一和最後-像人類的心臟一樣不朽」,然後他繼續創作了本世紀一些最偉大的英國詩歌。

到20世紀後期,他處於估計中的佼佼者,科爾里奇阿諾德最初是將他置於約翰·彌爾頓的旁邊,威廉莎士比亞當然也站在約翰·米爾頓的旁邊。

代表作品

《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與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合著。

長詩《序曲》(Prelude)在漫長的自我探索過程中,威廉朝著對心理學理解邁出了自己的道路。

《漫遊》(Excursion)。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