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姚國祿 一朝芳草碧連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一朝芳草碧連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一朝芳草碧連天》中國當代作家姚國祿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朝芳草碧連天

長亭外古道邊,尋夢的人路遙遠,只為那,一朝芳草碧連天。苦與樂,彈指間,就算千里是烽煙,我相信,一切有峰迴路轉。」記不清有多少個這樣的夜晚,歌手巨一清的歌曲《一朝芳草碧連天》一遍又一遍的在我耳邊響起。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一下子縮短了時空的距離,把我拉回到童年的那塊芳草地,那個遙遠的深不可測的夢境。

想起村東頭的那塊芳草地,我總是有一種欲語還休的難眠情愫,就像回到從前的日子,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好,這種沉積在心裡的美好,一直蔥綠在我童年的夢寐里。那片芳草地,其實是一塊雜草叢生的荒野,我熟悉那塊綠草如茵的土地,就像我熟悉鄉村的月光和風聲,是那片永遠勃發着盎然生機的小草,給了我一種生命的啟迪與生活的昭示。

許多年,那塊芳草地一直存續在我的記憶深處。那是一塊極其普通的荒地,因為地勢比較低洼,莊稼很難生長,時間一長,那裡也就沒人願意去耕種了,所以,那塊野地里長滿了荒草,看上去一片蔥綠,尤其是在一場春雨過後,那裡的小草生長之快,讓人感到小草的生命活力。村裡的飼養員常常把生產隊裡的大牲口趕到那塊草地上,讓牲口啃噬那些茂盛的青草。雖然飼養員天天在那裡放牧,可那裡的小草一點也不見減少,而且每天都是鬱鬱蔥蔥的,比田野里的莊稼還要茂盛。暑假裡,我們這些小夥伴成群結隊地和飼養員一起趕着家裡的牛羊來到這塊荒草地,那片長滿荒草的低洼地成了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荒地里,長滿了各式各樣的小草,和一些盛開的無名的小花,尤其是在清晨,無數的露珠掛在草葉上,像一串串玲瓏剔透的珍珠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因為不能種莊稼,在村民的眼裡,這是一塊不毛之地,只適合拋荒或者放牧牛羊,沒有人想到去開荒耕種它,因為年年生長的小草足以把任何莊稼吞噬。對於這樣的一片荒地,村民們是無心打理它的,但我覺得,那片小草能夠茂盛的生長,在春風的吹拂下散發着大自然的清爽,這也應該是鄉村的一道景觀吧?

小時候,鄉村里實在沒有什麼好玩的去處,常常是在月光如水的仲夏夜晚,我們這些永遠也不知道疲倦的鄉下孩子,像一群橫衝直撞的野馬,沿着村邊的小河奔跑,跑累了,就躺在村東頭的那塊草地上,一邊看天上彩雲追月,一邊聆聽夜鳥的叫聲,草叢裡,偶爾有幾隻螢火蟲]從我們面前飛過,我們一邊追逐,一邊嬉笑着,那情形,就像唐詩宋詞里的某種意境,我們沉浸在芳草地上的歡樂之中。小河裡,蛙聲四起,給沉靜的鄉村之夜平添了幾多喧鬧與恬淡。

整個童年時代,我一直沒有離開過村莊,沒有離開過那塊熟悉的芳草地。金秋時節,小草慢慢失去了旺盛的活力,草葉開始變得枯黃,生長了一個夏天的小草就像成熟莊稼一樣,它也會開花結籽,為來年孕育更多的小草。這時候,草叢裡鑽滿了許多蚱蜢、蟋蟀、蟈蟈等昆蟲,一個下午我居然抓了幾大串,然後用草繩拴着,這些以草為伴的昆蟲,在秋風裡惶惶不可終日,它們的生命也將伴隨着小草的枯萎而走向終結。

我清楚地記得,那塊荒草地里有一座孤墳,據說是解放初期鎮壓的一個國民黨的保長,那人作惡多端,幹了不少壞事,我曾聽飼養員大伯說,那個保長的墳地里夜裡常聽到鬼叫,他還活龍活現地描述,說是有人經常看到一個無頭的鬼魂在那個孤魂邊轉悠,我聽了非常的害怕,夜晚我一個人怎麼也不敢路過那片荒草地。

曾經聽過一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小草》:「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個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朋友遍及天涯海角。春風啊春風你把我吹綠,陽光啊陽光你把我照耀,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大地啊母親你把我擁抱。」對於那些無名小草來說,這等情懷是多麼博大?是啊,小草的生命雖然卑微,但它又是那樣的頑強不屈,不怕風吹雨打,不怕野火焚燒。就像年少的白居易在17歲那年寫下的千古絕唱:「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可見,小草的生命值得謳歌。

我一直在想,那些看似非常平凡的小草,為什麼會有那麼頑強的生命力呢,無論遭受怎樣的風吹雨打,它們依然煥發盎然的生機,從來沒有感到自己的卑微於渺小。從春天萌發到秋天枯萎,它們的生長周期大概經歷了八個多月,那些充滿野性的小草甚至超過莊稼的生命力,想來是那樣的不可思議。

常常,我想起那片如詩如畫的芳草地,想起我的村莊和童年,甚至不知道那片芳草地是否還是那樣蔥綠?有一年回鄉,再次路過那片荒草地 ,我突然有些落寞起來,當初的荒草地現在已建成一個很大的養豬場,養豬場的旁邊全部是水泥路面,再也看不見一棵小草,那片青青的芳草地就像天邊的一朵雲彩,瞬間消逝了,童年的夢影也變成了泡沫。

有些東西,我們只能把她留在夢裡,夢裡的美好是值得珍藏的,就像我夢裡的村莊和村東頭的那塊芳草地。[1]

作者簡介

姚國祿,筆名雅丹,河南正陽縣人。

參考資料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