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女兵夢「八一」建軍節感懷(吳地子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女兵夢「八一」建軍節感懷》中國當代作家吳地子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女兵夢「八一」建軍節感懷

小時候的女兵夢一直不願醒來,做了很長很長時間,至今還縈繞在心頭。這是一個美麗的夢,夢裡的我一身戎裝,颯爽英姿,精神抖擻,神采奕奕。

今日,與軍人共慶「八一」。端起酒杯,重溫年輕時那個美夢,已時過境遷。雖然所有的夢想只能寄托在一聲聲的祝福和問候中,但十幾年來,常與軍人朋友相遇,聽着鮮為人知的軍營故事,看着他們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感慨他們正直樸實的品行,心裡始終保存着一份對軍人的敬重之心。正因如此,得到的自我安慰,早已消融了那份未能圓夢的遺憾。

當兵是我的夢想。每到冬季徵兵,適齡青年們由民兵營長領着到公社人武部報名。大院子裡圍滿了一個個男青年,唯獨沒有女青年。經過嚴格的政審、體檢、挑選,有人幸福地夢想成真。送兵那天,應徵青年身穿嶄新的草綠色軍裝,胸戴大紅花,送上掛着「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的大紅橫幅的大卡車上,在震天的鑼鼓聲中,在鄉里鄉親的一聲聲祝福中,在父母兄弟姐妹的千叮嚀萬囑咐中,兩眼噙滿激動而又幸福的淚水,開始踏上艱苦的軍旅生涯。

「戰爭讓女人走開!」。當女兵是稀罕的,尤其是在農村,當女兵至今還是一個夢。記得讀高中的那幾年,部隊每年都有接兵的人來到我們公社選兵接兵,常常是同在一個食堂吃飯,也就熟了。接兵的說:等你年齡到了就可參軍了。於是就一直盼那麼一天。終於熬到高中畢業了,待業在家,就盼着接兵的來。好不容易盼到徵兵開始了,人武部長說今年這兒沒有女兵名額。那一年,人武部長的女兒阿英在另外一個地方當兵了。記得當時真是羨慕啊,看着阿英姐穿着軍裝的照片,激動得幾天沒睡好覺。直到十幾年後,阿英姐姐轉業回來,被安排在機關,做了科員,我才把那顆羨慕的心真的擱起來了。

在那個全國人民穿「軍裝」的年代,布店裡軍綠色的布總是最好賣的,幾乎每次有軍綠色的「卡奇布」總是一賣而空。讀初中時,母親給我做了一條軍綠色的褲子,一年後人長高了,「褲管邊」就放下來,反面另貼了一條「邊」。再過了些時間,褲管又短了,沒「邊」放了,只得接一段。於是接上去的是新布,一條褲子就成了新舊兩種顏色。這種情形在那個年代隨處可見,要是放到現在倒也算是一種時尚。

那時誰擁有一件「真的」軍裝,就如同今天能拎上一隻「LV」包一樣的時尚。儘管至今我不曾擁有「LV」包,但在七十年代末我就擁有了一件「正宗的軍裝」。可想而知,我那個時候就已經很時尚、很前衛了呵呵!

軍裝是「的確良」布做的,「封機扣」領,上面有兩個口袋。那時要看那個是軍官,只要看衣服的口袋。兩個口袋的是士兵服,四個口袋就是軍官了。因此,若那家有當兵的回來探親,一看口袋便知當官了沒有。我的這件軍裝顯然是士兵穿的,可對我來說如獲至寶。記得那是在師範讀書的一個冬天,對剛到手的軍裝欣喜若狂,於是不顧是否合適,更不管還是男式的還是女式的,只要是軍裝一切就OK!又長又大的衣服套在了媽媽穿過的舊棉襖外面,記得那時我是梳着兩條長辮的,穿一條淡水灰的褲子,一雙解放鞋,可以想象那是一個什麼模樣?整個兒就是一個烘玉米面的東北老大媽!就這身裝束,每天去學校大食堂吃飯,幾百號人當中還自我感覺特別地好,好象所有的同學都投來羨慕的眼光,為此而得意洋洋。於是整個冬天一直穿着它。記得隔壁班有個男同學也有一件,平時一直看見他穿着,幾乎成為他的招牌衣了。三十年過去了,在今天,如果不是軍人穿軍裝,人家不是懷疑你是拉板車的,就當你是外來民工。每每想起那幅傻冒的樣子一直讓自己暗笑不已。

九十年代中期,由於工作關係,結識了好多部隊領導。十幾年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當中有的轉業,有的升遷,有的到了遙遠的地方,也有的近在咫尺。他們沒有因歲月的老去、職位的搬動、環境的改變而消退鬥志,長期的軍旅生涯反而使他們更顯成熟與平和。他們「戰鬥」在各自的崗位上,保持着軍人的氣魄,不卑不亢、無私無畏,令人敬重。

歲月磋砣,斗轉星移。很有幸,如今他們當中的好多人成了我的好友、知已。這十幾年的光景,是他們從軍營中帶來一團綠茵的種子,為我開墾了一片廣袤的原野,讓我每天面對陽光自信地工作與生活;是他們的赴越作戰前與親人別離時交待的話語,讓我感慨親情、友情、戰友情、同學情的無價;是他們樸實、無私的為人,讓我深深地解讀了誠信做人這個道理;也是他們幽默風趣的共性,讓我感受到了這世界上最純潔的牽掛和關愛,從中學會了對別人的珍惜,牢記了感恩兩字。

這種與軍人相識相交的經歷,為我的人生穿上了一件迷彩軍服,讓我的心更清新自然、豁達坦蕩、大度無垠。

不忘那年建軍節,應邀出席某團的慶「八一」文藝晚會,在部隊的大會堂里觀看總政歌舞團下部隊的慰問演出。舞台雖間陋,卻絲毫不影響台上台下的熱情。台上黃宏、郁均劍、白雪等著名演員充滿激情,賣力演出,台下五百戰士縱情拉歌,此起彼伏。燴炙人口的軍營歌曲不絕於耳,會堂如大海一樣涌動着「軍綠色」的波浪,濤聲疊起。置身於此情此景中,所有的人都深深體會到,文藝兵在戰爭年代對鼓舞士氣的巨大推動力。我的眼前即呈現出《英雄兒女》中王芳的形象,尤其是她打竹板下連隊演出的那個畫面。演出結束後,在部隊食堂與演員們共吃夜宵,無苟無束地交談、留影,零距離地感受軍人藝術家的激情,至今歷歷在目。他們說:「到軍營演出是我們最開心的演出,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只有在軍營,和戰士們在一起才顯我們軍人本色,演出就更有激情」。是的,記得那天白雪特別放開,只要戰士們喊再來一個,她總是答應,也不知一口氣唱了多少首歌,直至主持人叫停。看得出白雪她完全融入了戰士們的熱情當中去了。之後的幾年,我又有機會接待安排宋祖英彭麗媛董文華等女軍人藝術家的演出活動,一睹她們台上的風采與輝煌、台下的樸素與隨意,更多了幾分的對現代女軍人的仰慕之情。

「八一」將至,這是軍人們的生日,也是我的節日。這兩天,望着難得一見的藍天白雲,我饒有興趣地翻開那些留在腦海里的軍綠色的瞬間,冀希重新置入做當兵夢的芯片,瑕想着能愉快地蕩漾在那艘曾幾度到過的「洞庭」艦上,雄壯地拉響氣笛,在海藍色的波濤中,向我的同伴——現代軍人們致敬!

當兵夢隨着時間的流逝,終於成了一團美好的記憶。但我今天的收穫遠遠超越穿上軍裝的宿願。因為我有我的軍人朋友們,因為我欣慰在這「八一建軍節」即將到來之時,我能用我的文字捧出自己內心最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祝福。

2010、7、28[1]

作者簡介

吳地子竹,女,出生於1980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