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上中包山(舒德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上中包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天上中包山》中國當代作家舒德訓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天上中包山

長江西陵峽有一條逶延千年的大巴山余脈,奇異險峻的西陵峽成銳角向北岸長嶺茅埡伸出一支脈,那支脈未央被浩浩峽江造化出一座海拔1248米的「峽州屋脊正山尖」——中包山,一山3村,方圓19.63平方公里,山體呈45度幾何角「正金字塔」形狀,神賴俊美畫卷,渾然天成風韻,她本身的存在乃是大自然精心孕育的一部藝術傑作。

中包山駐地水池埡,位於湖北宜昌市鄧村鄉集鎮炭棚埡東北約2.5公里處,ZhongBaoShan/中包山:「上控巴蜀、下引荊襄、扼三峽之沖」,中包山「科學」原是「中軸線」即以此山為中軸線是鄉境16個村區劃命名的基準線,串起的中軸線恰似鄧村鄉「屋脊正山尖」,傳承着整個中軸線的文脈。山川資源的地理博物志《山海經》的世界:妖怪﹒萬物與星空反映出古人對自然界的樸素認識,中包山作為古峽州的「地標」到底什麼時候確定下來的?茶鄉每一寸山河都在我的胸膛里裝着,夏商時期公元前21世紀到16世紀,各地開始設計行政機構。「公允中首﹒兼顧四方」,鄧村鄉行政駐地時以古沉(城)、田家坪、廟埡、大水田分別東、西、南、北最邊遠農民當日早晨步行至此吃頓中飯(辦事),再步行回家(往返)不摸夜走路為時辰里程設置駐地機構。中包山正處鄉轄39個(現16個)自然村中心屬峽州地,古稱夷陵,到了商、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宜昌始屬前屬(巴、楚、蜀),後屬南平國,復更名為峽州。宋、元、明、清公元1904年《東湖縣誌》載:「宜昌域北約150公里有紙坊鋪(現在的鄧村鄉時為紙坊中鄉)地名,從此才有鄧村鄉地名的記載,之前鄧村地名傳說只能作為記憶性文化遺產。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中包山地名是這個地方的文化符號,是整個茶鄉的歷史記憶更是指向茶民回家的路標,靜看時光任苒、花開花落,連接着一條壯美長江西陵峽北岸茶鄉的風景線,她包孕了歷史、包攬了滄桑、包容了文化,承載着一個茶山鄉鎮的記憶,見證興衰成敗,記錄崛起繁華,留住了「根」,傳承了「脈」,斑駁了歲月,婆娑了時光,亦是不少人的精神歸處,觸動着人們心底最柔軟的神經。

秀麗山川、當有好茶,宇宙的射線開始掃描中包山,造物主對上帝說:「百萬年前斯:地中海峽北高山生出一個'怪胎』……」。中包山百萬年前的故事的確已經很悠遠了,之於她現在卻年輕得像一位勇敢忠誠的英俊衛生鎮守着茶鄉風景。/太陽翻過扶桑國/照在草木中間人/我把秧門開茶園/丹桂天寶黃金葉/小漁歡跳上紅岩/清泉白雲坐高台/江﹒梅娘娘後宮藏/楚辭﹒離騷《「望舒」郎(歌)》(本文作者舒德訓《茶鄉(地名)歌謠三百首》選段)。要得安穩住深山,前頭坦來後頭緩,左臂長嶺茅埡,右臂高尖紅岩,整個地形「一擔柴」式坐北朝南「撮箕屋」。山脈走向由北而南,山南為陽,山北為陰,負陰抱陽把主峰中包山「框」在其中烘托出這一「寶塔」天山標誌性「造型」,框裡面是鄧村鄉16個村3萬茶農。東西橫向兩條軸線田家坪黃金河貫穿大水田龜池洪交匯於這座天山寶地,突出江坪、梅坪分別是江娘娘﹒梅娘娘出生地地標性特點。

北緯30度線正是人類文明的發生線,雄居巴山余脈鄧村鄉中端中包山東部長嶺茅埡,西部聳立的橫斷山脈紅岩高峰林場與門戶之案(岸)咫尺的天寶山將來自太平洋東南季風攔在其外,形成一塊境內北緯30度線不可多得的雨量充沛雲霧茶鄉。二至二分四立「茶山浪漫式」二十四節氣是茶人總結一年自然變化規律的天文氣象知識體系和社會生產生活實踐自然觀生命觀的體系。「測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驗四時」四季輪轉,鄉境茶園隨植被和氣候環境的變化呈現不同的風貌,砥柱鄧村是此峰,典藏雲霧高山茶。「……編茅為之……門倚背而開,穴其旁以為牑,屋內架木為欄,橫鋪竹木上居男婦……」的「草木中間一個人」茅埡茶屋有着數千年的歷史,曾幾何時在茶鄉田園背景的山川間有一種古樸的寧靜之美,它悠然超脫,物我相忘,挾帶着盪氣迴腸的俠骨柔情,中包山生存一個獨特的「生態圈」,沐浴一個璀璨的「茶俗圈」。在中包山頂從高處俯瞰,鄧村茶鄉的恢弘之勢、壯麗之景令人震撼,突兀深凹的人文茶梯(田)一壟壟連襟攜手蔚為壯觀,一塊塊茶園環山一圈圈向山上延伸從山腳盤繞至山頂,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小山如螺宛如大地指紋,大山似塔形似茶鄉年輪,星羅棋布,眾星捧月。人民公社集體化「大鍋飯」時代人多田少,鄉境海拔850米以下平壩田栽秧種水田,850-1000米半山腰陡坡田點高粱種旱田,1000米以上毀林開造集體茶場。「三中全文」大包干只分了田到戶,原公社大隊茶場仍歸鄉企業或村委會統管。「大包干」分田到戶不到兩年就填飽了農民飢餓的肚皮且糧食已有盈餘,沒有關係進不了鄉村集體茶場或企業的農民化腐朽為神奇,自行在半山腰開造梯田栽種茶葉搞起了「靠山吃茶」模式,土地承包 到戶讓「耕者有其畝」確保農民與土地的維繫,這裡的農民不懂或根本不去理睬現代社會商業競爭原則,他們「靠山吃茶」不僅完納了鄉村「三提五統」各種苛捐雜稅爛費,而且解決了生產生活的燃眉之舉,於是原本種雜糧的半山坡也被開造成了茶園梯田……他們開完了陽坡開陰坡,開完了山底開山頂,開完了這山開那山,硬是把這大山的臥中之地開造成一圈圈從山谷→山腰→山頂,踏地蹬上天際的人文行為藝術,只見千萬條茶行(梯)曲線依山坡形狀彎度而變化繪就出不盡相同的壯觀圖案,陽光下綠蒼蒼夢牽魂繞顏色和美妙夢幻的曲線如詩如畫,一條條、一根根、一級級、一層層或平行交錯、瀟灑流暢、動人心魄、傍山就勢、拾級而升、挺拔質樸、卓而不群,即不乏磅礴之勢,又飽含清秀的藝術風格。藝術和科學總是在山頂相逢,東西南北分別古城(沉)、雙紅、竹林、江坪4大版圖茶園恰似4枚晶瑩剔透翡翠星星守護着中包山這輪蔥蘢的靚麗月亮。古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美神維納斯的斷臂雕像……都藏着0.618的黃金分割線。

誰能代表世界茶文化旅遊勝地呢?等到它自然形成一萬年恐怕也不會有一個全世界認同的勝地,鄧村茶風俗傳統總是從第一天開始的,《天上中包山……》縫合了中華茶文化的歷史軸線,只要建起來了過一百年後就是傳統,必須人民開造!把世界茶人類文化裝進茶旅遊勝地之鄉並落地鄧村的設想就此開始!茶鄉如畫是因為有美麗壯觀的茶園也有森林,有勤勞勇敢的人民也有山河。貝多芬的《鋼琴鳴奏曲》第一樂章藏着0.618黃金分割線,25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就在鐵匠悅耳的打鐵聲中發現了數字中的大名鼎鼎的黃金比例。我登上中包山頂鋪天河作紙、傾峽江作墨、揮巴楚紅岩茶花女如椽彩筆,高山為景、雲海為幕,譜繪《世界茶旅勝地》之鄉行為藝術「樹狀路徑圖」,建成後的茶文化旅遊勝地將使世界各國的大政治家、大學者、大科學家、大作家、大詩人、大藝術家、大商人和人民群眾每年都來鄧村度假旅遊、觀光、考研學習,賺取大量外匯,創造巨大財富,惠及茶鄉人民,支援祖國建設。天上中包山,天下鄧村茶,極目鄧村茶,更上中包山。雲海之上,峽江之巔,神奇美麗多情宜於做夢的中包山是一個讓遊客情受深呼吸的地方,一個令神農、陸羽、白樂天、歐陽修……得「相思病」的地方[1]

作者簡介

舒德訓,湖北宜昌夷陵人,筆名德訓,當代學者型作家,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