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麥(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麥
t01ff1fdecb1d067372.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3&eid=3954877&sid=10483736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大麥

漢語拼音:Dà Mài
別名:稞麥、牟麥、飯麥、赤膊麥
性味歸經:味甘,性涼;歸脾、腎經
功能:健脾和胃,寬腸,利水
主治:腹脹,食滯泄瀉,小便不利

大麥,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大麥HordeunvulgareL.的穎果。具有健脾和胃,寬腸,利水的功效。主治腹脹,食滯泄瀉,小便不利。[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大麥

拼音名:Dà Mài

英文名:Barley

別名:麰、稞麥、麰麥、牟麥、飯麥、赤膊麥。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ordeum vulgare L.

出處

出自《本草經集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穎果。

採收和儲藏

4-5月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

原形態

大麥 越年生草本。稈粗壯,光滑無毛,直立,高50-100cm。葉鞘松馳抱莖;兩側有較大的葉耳;葉舌膜質,長1-2mm;葉片扁平,長9-20cm,寬6-20mm。穗狀花序長3-8cm(芒除外),徑約1.5cm小穗稠密,每節着生3枚發育的小穗,小穗通常無柄,長1-1.5cm(除芒外);穎線狀披針形,微具短柔毛,先端延伸成8-14mm的芒;外稃背部無毛,有5脈,頂端延伸成芳,芒長8-15cm,邊棱具細刺,內稃與外稃等長。穎果腹面有縱溝或內陷,先端有短柔毛,成熟時與外稃粘着,不易分離,但某些栽培品種容易分離。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我國各地普遍栽培。

資源分布:我國各地普遍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大麥適應性強,分布很廣,寒冷和溫暖的氣候均能生長。以疏鬆、肥沃的微鹼性土壤栽培,酸性強的紅壤不宜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一般於10-11月播種,先播冬性品種和半冬性品種,後播春性品種。在整好的地上,將處理好的種子無勻撒播,深度以2-3cm為宜,播後蓋土。

田間管理

苗期注意勻苗,及時中耕除草和追肥,乾旱結合追肥澆水。越冬期間,施用堆肥,培土鎮壓。做好排灌工作。

病蟲害防治

螻蛄、蠐螬、金針蟲為害根部, 可用90%敵百蟲500g加水500kg,澆在受害苗附近進行防治。白粉病,可用波美0.5度石硫合劑噴霧。

性狀

性狀鑑別

果實呈梭形,長8-12mm,直徑1-3mm。表面淡黃色,有1條縱溝。質硬。斷麵粉性,白色。氣無,味微甘。

藥理作用

大麥含尿囊素,以0.4-4%溶液局部應用,能促進化膿性創傷及頑固性潰瘍癒合。

性味

甘;涼

歸經

脾;腎經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寬腸;利水。主腹脹;食滯泄瀉;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外用:炒研調敷或煎水洗。

注意

朱丹溪:「大麥安裝熟,人多炒食,此物有火,能生熱病。」(引自《綱目》)

各家論述

  • 1.《別錄》: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
  • 2.《唐本草》: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
  • 3.《崔禹錫食經》:主水脹。
  • 4.《本草拾遺》:調中止泄。
  • 5.《綱目》: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
  • 6。《本草衍義》:有人患纏喉風,食不能下,將此大麥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膩,容易下咽,以助胃氣。

摘錄

中華本草

複方

治卒小便淋澀痛

大麥三兩,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三分,去滓,入生薑汁半合,蜜半合,相和。食前分為三服服之。(《聖惠方》)

治麥芒入目

煮大麥汁洗之。(孫思邈

治蠼螋尿瘡

大麥研末調敷,日三上。(《傷寒類要》)

治湯火灼傷

大麥炒黑,研末,油調搽之。(《綱目》)大麥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膩,容易下咽,以助胃氣。"[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資料

  1. 大麥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大麥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