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雅·公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雅·公劉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大雅·公劉

作品別名;公劉

作 者;無名氏

創作年代;周代

作品出處;《詩經》

文學體裁;雜言古詩

'''大雅·公劉'''》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寫公劉率眾遷移豳地以後開疆創業的歷史進程,塑造了公劉這一古代英雄形象,顯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早熟個性與理性精神。全詩六章,其藝術特色是在行動中展示當時的社會風貌,在具體場景中刻畫人物形象,寫得極為樸素實在。[1]

作品原文

大雅1·公劉2

篤公劉3,匪居匪康4。迺埸迺疆5,迺積迺倉6;迺裹餱糧7,於橐於囊8。思輯用光9,弓矢斯張10;干戈戚揚11,爰方啟行12。

篤公劉,於胥斯原13。既庶既繁14,既順乃宣15,而無永嘆16。陟則在巘17,復降在原。何以舟之18?維玉及瑤19,鞞琫容刀20。

篤公劉,逝彼百泉21,瞻彼溥原22,乃陟南岡23,乃覯於京24。京師之野25,於時處處26,於時廬旅27,於時言言28,於時語語。

篤公劉,於京斯依29。蹌蹌濟濟30,俾筵俾幾31。既登乃依32,乃造其曹33。執豕於牢34,酌之用匏35。食之飲之,君之宗之36。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迺岡37,相其陰陽38,觀其流泉。其軍三單39,度其隰原40。徹田為糧41,度其夕陽42。豳居允荒43。

篤公劉,於豳斯館44。涉渭為亂45,取厲取鍛46,止基迺理47。爰眾爰有48,夾其皇澗49。溯其過澗50。止旅迺密51,芮鞫之即52。

1.大雅:《詩經》中「雅」部分,分為大雅、小雅,合稱「二雅」。雅,雅樂,即正調,指當時西周都城鎬京地區的詩歌樂調。大雅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2.公劉:周先王之一。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尚書大傳》云:「公,爵;劉,名也。」後世多合而稱之曰公劉。

3.篤:誠實忠厚。

4.匪:非,不。居:安。康:寧。句謂不貪圖居處的安寧

5.迺:同「乃」。埸(yì):田界。

6.積:露天堆糧之處,後亦稱「庾」。倉:倉庫。

7.裹:包裝。餱(hóu)糧:乾糧

8.於橐(tuó)於囊:指裝入口袋。有底曰囊,無底曰橐。一說小曰橐,大曰囊。

9.思:語助詞。輯:和睦團結。用:以,而。光:榮光。

10.斯:語助詞。張:準備,猶今語張羅。

11.干:盾牌。戚:斧。揚:大斧,亦名鉞。

12.爰:於是。方:開始。啟行:出發。

13.胥:視察。斯原:這裡的原野。

14.既庶既繁:指豳地土著居民繁多。朱熹《詩集傳》:「庶繁,謂居之者眾也。」

15.順:謂民心歸順。宣:舒暢。

16.永嘆:長嘆,嘆息,即不滿的情緒。

17.陟(zhì):攀登。巘(yǎn):小山。

18.舟:通「周」,周身佩帶。一說通「酬」,酬謝。

19.瑤:美石。

20.鞞(bǐng):刀鞘末端的玉飾。琫(běng):刀鞘口上的玉飾。

21.逝:往。百泉:豳地地名。

22.溥(pǔ)原:廣闊的原野。

23.南岡:南面的山岡。

24.覯(gòu):見到,察看。京:高丘。一釋作豳之地名。

25.京師:朱熹《詩集傳》:「京師,高山而眾居也。董氏曰:『所謂京師者,蓋起於此。』其後世因以所都為京師也。」

26.於時:於是。時,通「是」。處處:居住。

27.廬旅:此二字古通用,即「旅旅」,寄居之意。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此指賓旅館舍。

28.言言:形容人在此笑語不休,樂得其所。下句「語語」同義。

29.於:在。京:京師。斯:語助詞。依:指居住。

30.蹌蹌濟濟:朱熹《詩集傳》:「群臣有威儀貌。」案,蹌蹌,形容走路有節奏;濟濟,從容端莊貌。

31.俾(bǐ)筵俾幾:俾,使。筵,鋪在地上坐的蓆子。幾,放在蓆子上的小桌。古人席地而坐,故云。

32.登:指登席,就席。依:指憑几。

33.乃造其曹:造,三家詩作告。曹,祭豬神。朱熹《詩集傳》:「曹,群牧之處也。」亦可通。一說指眾賓。

34.牢:指豬圈。

35.酌之:指斟酒。匏:葫蘆,此指剖成的瓢,古稱匏爵。

36.君之:指當君主。宗之,指當族主。

37.既景乃岡:朱熹《詩集傳》:「景,考日景以正四方也。岡,登高以望也。」按,景通「影」。

38.相:視察。陰陽:指山之南北。山南曰陽,山北曰陰。

39.三單(shàn):單,通「禪」,意為輪流值班。三單,謂分軍為三,以一軍服役,他軍輪換。《毛傳》:「三單,相襲也。」亦此意。

40.度:測量。隰(xí)原:低平之地。

41.徹田:周人管理田畝的制度。朱熹《詩集傳》:「徹,通也。一井之田九百畝,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耕則通力而作,收則計畝而分也。周之徹法自此始。」

42.夕陽:山的西面。《[[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

43.允荒:確實廣大。

44.館:指建造房屋。

45.渭:渭水,源出今甘肅渭源縣北鳥鼠山,東南流至清水縣,入今陝西省境,橫貫渭河平原,東流至潼關,入黃河。亂:橫流而渡。

46.厲:通「礪」,磨刀石。鍛:打鐵,此指打鐵用的石錘。

47.止基:同義複詞,指基址,居住之地。理:治理。《詩集傳》:「止,居;基,定也;理,疆理也。」一釋止為既,基為基地。

48.爰眾爰有:謂人多且富有。

49.皇澗:豳地水名。

50.過澗:豳地水名。

51.止旅乃密:指前來定居的人口日漸稠密。止,居。旅:寄居。

52.芮(ruì)通「汭」,水涯。鞫(jū):究,曲,指河灣。即:就,指居住。

白話譯文

忠厚我祖好公劉,不圖安康和享受。劃分疆界治田疇,倉里糧食堆得厚,包起乾糧備遠遊。大袋小袋都裝滿,大家團結光榮久。佩起弓箭執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着前方開步走。

忠厚我祖好公劉,察看豳地謀慮周。百姓眾多緊跟隨,民心歸順舒暢透,沒有嘆息不煩憂。忽登山頂遠遠望,忽下平原細細瞅。身上佩帶什麼寶?美玉瓊瑤般般有,鞘口玉飾光彩柔。

忠厚我祖好公劉,沿着溪泉岸邊走,廣闊原野漫凝眸。登上高岡放眼量,京師美景一望收。京師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無儔,快快去把宮室修。又說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說樂悠悠。

忠厚我祖好公劉,定都京師立鴻猷。群臣侍從威儀盛,赴宴入席錯觥籌。賓主依次安排定,先祭豬神求保祐。圈裡抓豬做佳肴,且用瓢兒酌美酒。酒醉飯飽情緒好,推選公劉為領袖。

忠厚我祖好公劉,又寬又長闢地頭,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測一周,勘明水源與水流。組織軍隊分三班,勘察低地開深溝,開荒種糧治田疇。再到西山仔細看,豳地廣大真非舊。

忠厚我祖好公劉,豳地築宮環境幽。橫渡渭水駕木舟,礪石鍛石任取求。塊塊基地治理好,民康物阜笑語稠。皇澗兩岸人住下,面向過澗豁遠眸。移民定居人稠密,河之兩岸再往就。

創作背景

大雅·公劉》是周人自述其創業歷程的史詩。《毛詩序》說此詩是召康公戒周成王之作:「公劉,召康公戒成王也。成王將涖政,戒以民事,美公劉厚之於民,而獻是詩也。」其上承《大雅·生民》,下接《大雅·緜》。《大雅·生民》寫周人始祖在邰(故址在今陝西武功縣境內)從事農業生產;此篇寫公劉由邰遷豳(在今陝西旬邑和彬縣一帶)開疆創業;而《大雅·緜》詩則寫古公亶父自豳遷居岐下(在今陝西岐縣),以及文王繼承遺烈,使周之基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夏太康之時,后稷的兒子不窋失其職守,自竄於戎狄。不窋生了鞠陶,鞠陶生了公劉。公劉遷豳,恢復了后稷所從事的農業,人民逐漸富裕。「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國於豳之谷焉」(朱熹《詩集傳》)。《詩集傳》謂:「舊說召康公以成王將蒞政,當戒以民事,故詠公劉之事以告之曰:『厚者,公劉之於民也!」』若是成王時召康公所作,則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前後,可見公劉的故事在周人中已流傳好幾代,至此時方整理成文。

大雅·公劉》全詩六章,共二百三十四字,每章均以「篤公劉」發端,從這讚嘆的語氣來看,必是周之後人所作,着重記載了公劉遷豳以後開創基業的史實。

詩之首章寫公劉出發前的準備。他在邰地劃分疆界,領導人民勤勞耕作,將豐收的糧食裝進倉庫,製成乾糧,又一袋一袋包裝起來。接着又挽弓帶箭,拿起干戈斧鉞各種武器,然後浩浩蕩蕩向豳地進發。以下各章寫到達豳地以後的各種舉措,他先是到原野上進行勘察,有時登上山頂,有時走在平原,有時察看泉水,有時測量土地。然後開始規劃哪裡種植,哪裡建房,哪裡養殖,哪裡採石……一切安頓好了,便設宴慶賀,推舉首領。首領既定,又組織軍隊,進行防衛。詩篇將公劉開拓疆土、建立邦國的過程,描繪得清清楚楚,仿佛將讀者帶進遠古時代,觀看了一幅先民勤勞樸實的生活圖景。

整篇之中,突出地塑造了公劉這位人物形象。他深謀遠慮,具有開拓進取的精神。他在邰地從事農業本可以安居樂業,但他「匪居匪康」,不敢安居,仍然相土地之宜,率領人民開闢環境更好的豳地。作為部落之長,他很有組織才能,精通領導藝術。出發之前,他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必待兵精糧足而後啟行。既到之後,不辭勞苦,勘察地形,規劃建設,事無巨細,莫不躬親。詩云:「陟則在巘,復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他身上佩帶着美玉寶石和閃閃發光的刀鞘,登山涉水,親臨第一線,這樣具有光輝形象的領導者,自然得到群眾的擁護,也自然會得到後世學者的讚揚。

詩中不僅寫了作為部落之長的公劉,而且也寫了民眾,寫了公劉與民眾之間齊心協力、患難與共的關係。詩云:「思輯用光。」又云:「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嘆。」是說他們思想上團結一致,行動上緊緊相隨,人人心情舒暢,沒有一個在困難面前唉聲嘆氣。「於時處處,於時廬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詩人用了一組排比句,謳歌了人們在定居以後七嘴八舌、談笑風生的生動場面。

看來在公劉的時代,似乎既有一定的組織紀律,也有一定的民主自由。詩云:「蹌蹌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乃造其曹。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在歡慶的宴會上,人們依次入座,共享豐盛的酒肴。在酒足飯飽之際,人們共同推舉首領,這中間似可窺見先民政治生活的一個縮影。

此詩有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早熟個性與理性精神,極為樸素、實在。其特點是在行動中展示當時的社會風貌,在具體場景中刻畫人物形象。無論是「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的行進行列,無論是「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的勘察情景,都將人與景結合起來描寫,因而景中有人,栩栩如生。微感不足的是寫勘察的地方較多,二、三、五、六四節雖各有側重,然重複之處亦在所難免。這大概是由於當時部落的生活還比較單純,其他無甚可寫所致。然而在那個時代能有這樣的史詩,確也難能可貴。

名家點評

宋代呂祖謙:「(二章)以如是之佩服,而親如是之勞苦,斯其所以為厚於民也歟!」「(四章)既饗燕而定經制,以整屬其民,上則皆統於君,下則各統於宗。蓋古者建國立宗,其事相須。」(朱熹《詩集傳》引)

清代吳汝綸:「四章所言乃初至時於廬旅飲犒耳,說者以為落成,非也。」(吳闓生《詩義會通》引)

參考資料

  1. 詩經鑑賞-大雅·公劉,騰訊網 , 2020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