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連醫科大學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大連醫科大學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大連醫科大學創建於1947年,前身為關東醫學院。1949年關東醫學院併入大連大學,更名大連大學醫學院。1950年撤消大連大學建制,大連醫學院獨立。1969年大連醫學院舉校南遷貴州省遵義市,建立遵義醫學院。1978年學校在大連醫學院原址復辦,仍稱大連醫學院。1994年學校更名為大連醫科大學。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以醫學為主,文學、理學、管理學、法學[1]等多學科發展的醫科大學。

一、發展歷程

大連醫科大學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的建立和發展是伴隨我國醫學教育事業進步和結合我校實際情況逐步完善的。早在1993年,我校基礎醫學院組織有關專家、教授對生理、病生、藥理的實驗教學改革進行討論,提出了將此三門學科的實驗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增加綜合性實驗內容,構建一門新的實驗課程體系——醫學機能學。經過論證和五年的探索,我校於1998年7月正式組建了機能學實驗室。此改革規劃於1998年被批准為「遼寧省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重點項目,並於2000年獲得教育部「世行貸款21世紀初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此項實驗室教學管理與運行體制的改革為我校其它學科實驗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2001年,學校組織有關專家、教授對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的實驗教學改革進行討論,提出了將此三門學科的實驗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組合,以建立醫學形態學實驗課程體系。同時,初步提出將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免疫學[2]、微生態學等實驗教學合併成立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的設想。經過三年多的探索與實踐,我校於2004年7月正式組建了形態學實驗室、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人體解剖學實驗室。大連醫科大學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新的管理及運行模式正式建立。2008年10月,為進一步強化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優化實驗教學資源配置,進一步推進實驗教學改革,學校成立了以大連醫科大學實驗教學中心工作領導小組下的基礎醫學實驗中心。2009年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被遼寧省教育廳批准為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心的人、財、物實行統一管理,資源共享,減少了儀器設備的重複購置,節約了實驗教學經費,規範了人員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實驗教學中心概況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現有實驗室面積12000 M2,中心下設機能學實驗室、形態學實驗室、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及人體解剖學實驗室。儀器設備2132台件。近5年總經費投入總計1500萬元,其中專項設備費871萬元、實驗消耗材料費549萬元。近兩年儀器維修維護費37萬元。

實驗中心現在擁有一支近150人的實驗課教學隊伍,其中專職教師系列8人,專業技術人員27人,授課教師111餘人。正高職26人,17.8%,副高職54人,占37%;中級61人,占41.7%。博士69人,47.3%;碩士53人,36.3%,平均年齡40.4歲。每年實驗中心接納學生約7500餘人,年均總實驗人時數近50萬。目前為全校21個專業的五年制、七年制、衛校、高職、成人教育、留學生及研究生開設基礎醫學實驗課。

三、管理與運行機制

大連醫科大學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屬校、院兩級管理的實驗教學中心建制,下設五個基礎醫學教學實驗室,在校實驗教學中心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實行主任負責制。中心主任主持中心的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管理工作,負責實驗室人員管理與考核,儀器設備使用計劃,實驗經費預算與支出,實驗課改革的整體構想和規劃。五位實驗室主任具體負責實驗室的建設和實驗教學改革,組織實驗教學和教學研究,落實實驗室相關實驗課程的課程建設,參與制定(修訂)基礎實驗課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各實驗室配備有5名專職實驗教學秘書,協助實驗室主任負責日常教輔工作和實驗室管理事務。

四、教學理念和教改思路

學校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學生為本,突出以適應21世紀我國發展的高素質創新性醫學人才的培養為工作核心,將實驗教學同理論教學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構建形成適應學科特點及自身系統性和科學性的、完整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

中心實驗教學改革思路是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實驗教學改革突出系統性、綜合性、開放性。在教學內容上強調理論與實踐、經典與現代、教學與科研、基礎與臨床相結合,通過經典驗證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等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

通過基礎醫學實踐教學,所要達到的實驗教學目標:一是培養、提高醫學生的醫學實踐能力;二是培養、提高醫學生系統、全面認識、了解和熟悉人體及其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功能以及在疾病狀態下變化;三是培養、提高醫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研究能力,使其了解和掌握現代生命科學實驗研究的基本思路、原則和方法。

五、教學改革與成果

大連醫科大學基礎醫學實驗中心的建立,實現實驗室統一管理,實驗資源共享。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創新和特色。

一是打破傳統學科界線,創新實驗教學體系。將原本分散教學但關係十分密切的相關學科有機結合,建立「醫學機能學」、「醫學形態學」、「病原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作為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並獨立考核。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教學方法、教學大綱、考核辦法及實驗教材體系。新的實驗課程體系改變了傳統實驗模式,減少驗證性、單一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並採用「以問題為中心」、「病案分析」的實驗教學方法,將醫學基礎理論與臨床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是突出系統性、綜合性、開放性,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變過去基礎醫學「分段式」實驗教學,以人體器官、系統為中心,強調生理、發病機制(病生)、藥物治療(藥理)的內在機制及其聯繫;強調從正常大體解剖和組織學形態結構到異常形態結構,從大體到鏡下的形態變化,使實驗內容的學習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設計性、開放性實驗,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開創了基礎醫學研究性實驗教學的新思路。

三是因才施教,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開設不同實驗教學內容。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開設不同的實驗內容。不同專業、層次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比例不同,做到因才施教。通過五年制學生的大學生科研活動和七年制學生設計性、開放性實驗活動,進一步提高醫學生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

近3年來,中心人員承擔國家級、省級、校級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4餘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56餘篇;主編參編實驗教材、專着及講義近24部;大學生科研活動發表文章20餘篇。近三年「挑戰杯」獲獎50項。其中國家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遼寧省特等獎4項,一等獎8項。獲得各級教學成果獎17項,其中獲得遼寧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機能綜合實驗學」為2003年、2004年國家和遼寧省繼續教育項目,先後舉辦三屆全國機能學學習班,來自第一軍大、哈醫大、白求恩醫大、中國醫大等幾十所院校的同行到我校學習與交流,使我校機能實驗教學改革模式和經驗得到推廣,在國內起到一定的示範和輻射作用。《生物塑化斷層標本應用於斷層解剖學教學的研究》等3項教學改革課題在解剖學實驗教學實施和應用,提高了學生學習解剖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學效果顯着提高,得到了教育部評估專家的高度讚揚。機能實驗室被評為遼寧省合格實驗室,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大連市人民政府授予「巾幗文明示範崗。2008年獲得遼寧省高校實驗室管理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稱號。

六、目標規劃與展望

基礎實驗教學中心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導,以「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為主要目標,從課程設置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創新平台構建模式等方面,繼續探索和實踐實驗教學改革對基礎階段醫學生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建立一種滿足我國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及創新醫學人才培養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專業介紹 | 法學專業 ,搜狐,2018-06-30
  2. 免疫學重點總結(一) ,搜狐,201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