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腸埃希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腸埃希菌是人體不可缺少單細胞生物。大腸埃希菌,俗名大腸桿菌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大腸埃希菌的致病物質之一是血漿凝固酶。根據致病性的不同,致瀉性大腸埃希菌被分為產腸毒素性大腸埃希菌、腸道侵襲性大腸埃希菌、腸道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腸集聚性黏附性大腸埃希菌和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5種。[1]

中毒表現

不同的致瀉性大腸埃希菌引起的中毒,症狀各不相同。

  1. 產腸毒素性大腸埃希菌引起的中毒主要症狀是水樣腹瀉、腹痛、噁心、低熱。每天腹瀉可達8~12次。
  2. 腸道侵襲性大腸埃希菌的中毒症狀與志賀菌引起的痢疾相似,發熱、劇烈腹痛、水樣腹瀉、糞便中有少量粘液和血。
  3. 腸道致病性大腸埃希菌引起的中毒主要症狀是發熱、不適、嘔吐、腹瀉、糞便中有大量粘液但無血,有約20%患者由呼吸道症狀,感染的症狀通常比較嚴重。
  4. 腸集聚性黏附性大腸埃希菌引起的中毒症狀成年人表現為中度腹瀉,病程1~2天。嬰幼兒多表現為2周以上的持續性腹瀉。
  5. 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引起的中毒,一般3~10天發病,常有突發性的腹部痙攣,有時類似於闌尾炎的疼痛。有的病人只有輕度腹瀉;有些病人由水樣便,轉為血性腹瀉,腹瀉次數有時可達10多次,低熱或不發熱;許多病人同時有呼吸道症狀。可發展為溶血性尿毒綜合徵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多器官損害。老人和兒童患者死亡率很高。[2]

簡介

大腸埃希菌,俗名大腸桿菌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大腸埃希菌的致病物質之一是血漿凝固酶。根據致病性的不同,致瀉性大腸埃希菌被分為產腸毒素性大腸埃希菌、腸道侵襲性大腸埃希菌、腸道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腸集聚性黏附性大腸埃希菌和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5種。部分埃希菌菌株與嬰兒腹瀉有關,並可引起成人腹瀉或食物中毒的暴發。

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O157:H7是導致1996年日本食物中毒暴發的罪魁禍首,它是出血性大腸埃希菌中的致病性血清型,主要侵犯小腸遠端和結腸。常見中毒食品為各類熟肉製品、冷葷、牛肉、生牛奶,其次為蛋及蛋製品、乳酪及蔬菜、水果、飲料等食品。中毒原因主要是受污染的食品食用前未經徹底加熱。中毒多發生在3、9月。

緊急處理

排除毒物,必要時進行催吐、洗胃和導瀉;對症治療;抗生素治療,首選氯黴素多粘菌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對於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感染者,應慎用抗生素,因抗生素非但不能縮短病程,反而會增加發生溶血性尿毒綜合徵的機會。

中毒預防

不吃生的或加熱不徹底的牛奶、肉等動物性食品。不吃不乾淨的水果、蔬菜。剩餘飯菜食用前要徹底加熱。防止食品生熟交叉污染。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食品加工、生產企業特別是餐飲業應嚴格保證食品加工、運輸及銷售的安全性。

特點

大腸桿菌是人和許多動物腸道中最主要且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菌,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孢。主要生活在大腸內。

  1. 大腸桿菌是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組成的細胞壁,只含有核糖體簡單的細胞器,沒有細胞核有擬核;細胞質中的質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運載體。大腸桿菌放大7萬倍
  2. 大腸桿菌的代謝類型是異養兼性厭氧型。
  3. 人體與大腸桿菌的關係:在不致病的情況下(正常狀況下),可認為是互利共生(一般高中階段認為是這種關係);在致病的情況下,可認為是寄生。
  4. 在培養基培養時無需添加生長因子,向培養基中加入伊紅美藍遇大腸桿菌,菌落呈深紫色,並有金屬光澤,可鑑別大腸桿菌是否存在。
  5. 大腸桿菌在生物技術中的應用:大腸桿菌作為外源基因表達的宿主,遺傳背景清楚,技術操作簡單,培養條件簡單,大規模發酵經濟,倍受遺傳工程專家的重視。大腸桿菌是應用最廣泛,最成功的表達體系,常做高效表達的首選體系。
  6. 大腸桿菌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假如它生活在大腸內,屬於消費者,假如生活在體外則屬於分解者。
  7. 它的基因組DNA為擬核中的一個環狀分子,同時可以有多個環狀質粒DNA。
  8. 大腸桿菌細胞的擬核有1個DNA分子,長度約為4 700 000個鹼基對,在DNA分子上分布着大約4 400個基因,每個基因的平均長度約為1 000個鹼基對。

致病原因

  1. 定居因子(Colonizationfactor,CF):也稱粘附素(Adhesin),即大腸桿菌的菌毛。致病大腸桿菌須先粘附於宿主腸壁,以免被腸蠕動和腸分泌液清除。使人類致瀉的定居因子為CFAⅠ、CTAⅡ(ColonizationfactorantigenⅠ、Ⅱ),定居因子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大腸桿菌具有很多毒力因子,包括內毒素,莢膜,〣型分泌系統,黏附素和外毒素等。(〣型分泌系統是指能向真核靶細胞內輸送毒性基因產物的細菌效應系統。約由20餘種蛋白質組成。)
  2. 黏附素能使細菌緊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腸道的細胞上,避免因排尿時尿液的沖刷和腸道的蠕動作用而被排除。大腸桿菌黏附素的特點是具有高特異性。包括:定植因子抗原〡,〢,〣;集聚黏附菌毛〡和〣;束形成菌毛;緊密黏附素;P菌毛;侵襲質粒抗原蛋白和Dr菌毛等。
  3. 外毒素大腸桿菌能產多種的外毒素,包括:志賀毒素〡和〢;耐熱腸毒素〡和〢;不耐熱腸毒素〡和〢。此外,溶血素A在尿路致病性大腸桿菌所致疾病中有重要作用。
  4. 腸毒素:是腸產毒性大腸桿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釋放的外毒素,分為耐 熱和不耐熱兩種。

不耐熱腸毒素(Heatlabileenterotoxin,LT):對熱不穩定,65℃經30分鐘即失活。為蛋白質,分子量大,有免疫原性。由A、B兩個亞單位組成,A又分成A1和A2,其中A1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亞單位與小腸粘膜上皮細胞膜表面的GM1神經節苷脂受體結合後,A亞單位穿過細胞膜與腺苷酸環化酶作用,使胞內ATP轉化cAMP。當cAMP增加後,導致小腸液體過度分泌,超過腸道的吸收能力而出現腹瀉。LT的免疫原性與霍亂弧菌腸毒素相似,兩者的抗血清交叉中和作用。[3]

耐熱腸毒素(Heatstableenterotoxin,ST):對熱穩定,100℃經20分鐘仍不被破壞,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ST可激活小腸上皮細胞的鳥苷酸環化酶,使胞內cGMP增加,在空腸部分改變液體的運轉,使腸腔積液而引起腹瀉。ST與霍亂毒素無共同的抗原關係。

腸產毒性大腸桿菌的有些菌株只產生一種腸毒素,即LT或ST;有些則兩種均可可產生。有些致病大腸桿菌還可產生vero毒素。

其他

脂胞壁多糖的類脂A具有毒性,O特異多糖有抵抗宿主防禦屏障的作用。大腸桿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大腸桿菌O157:H7是大腸桿菌的其中一個類型,該種病菌常見於牛隻等溫血動物的腸內。這一型的大腸桿菌會釋放一種強烈的毒素,並可能導致腸管出現嚴重症狀,如帶血腹瀉。

大腸桿菌血清學分型基礎(即其抗原) 大腸埃希菌主要有三種抗原:O抗原,為細胞壁脂多糖最外層的特異性多糖,由重複的多糖單位所組成。該抗原刺激機體主要產生IgM類抗體(出現早,消失快)。K抗原,位於O抗原外層,為多糖,與細菌的侵襲力有關。K抗原分為A,B,L三型。H抗原,位於鞭毛上,加熱和用酒精處理,可使H抗原變性或喪失。H抗原主要刺激機體產生IgG類抗體,與其他腸道菌基本無交叉反應。

表示大腸桿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傳播途徑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凡是體內有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的病人、帶菌者和家畜、家禽等都可傳播本病。動物作為傳染源的作用尤其重要,較常見的可傳播本病的動物有等,也有從鹿白鴿的糞便中分離出O157H7大腸桿菌的報道。其中以牛的帶菌率最高,可達16%,而且牛一旦感染這種細菌,排菌時間至少為一年。[4]

可通過飲用受污染的水或進食未熟透的食物(特別是免治牛肉、漢堡扒及烤牛肉)而感染。飲用或進食未經消毒的奶類、芝士、蔬菜、果汁及乳酪而染病的個案亦有發現。此外,若個人衛生欠佳,亦可能會通過人傳人的途徑,或經進食受糞便污染的食物而感染該種病菌。

患病或帶菌動物往往是動物來源食品污染的根源。如牛肉、奶製品的污染大多來自帶菌牛。帶菌雞所產的雞蛋雞肉製品也可造成傳播。帶菌動物在其活動範圍內也可通過排泄的糞便污染當地的食物、草場、水源或其他水體及場所,造成交叉污染和感染,危害極大。

通過食物傳播

O157H7大腸桿菌主要是通過污染食物而引起人的感染,O157H7大腸桿菌的致病能力和對胃酸的抵抗力均較強,對細胞的破壞性大。因此很多國家將O157H7大腸桿菌引起的感染性腹瀉歸為食源性疾病。在世界各地報告的爆發中,約有70%以上與進食可疑食物有關。

動物來源的食物,如牛肉、雞肉、牛奶、奶製品等是O157H7大腸桿菌經食物傳播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動物屠宰過程中這些食物更易受到寄生在動物腸道中的細菌污染。另外蔬菜、水果等被O157H7大腸桿菌污染也可造成大腸桿菌感染爆發。

1982年和1993年在美國發生的O157H7大腸桿菌感染性腹瀉的爆發,就是由於食用了某快餐連鎖店的漢堡包引起的。研究證明,漢堡包的牛肉餡被O157H7大腸桿菌污染。據專家估計100個菌就可使人發病,而1個漢堡包的牛肉餡里可含有1000個細菌,足以使人得病。

英國曾發生一起與食用蔬菜有關的O157H7感染爆發。

1996年5-8月份在日本發生的世界上最大的一起由O157H7大腸桿菌引起的爆發流行,可疑食物是牛肉和工業化生產的蔬菜。

1991、1993、1996年在美國發生的O157H7感染爆發被證明了食用被污染的蘋果汁蘋果酒

1998年,中國黑龍江省衛生防疫站首次從市售的熟豬頭肉中分離出EHEC,表明中國也存在由該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險。

通過水傳播

1989年,在美國密蘇里州發生的一起O157H7大腸桿菌感染爆發,共發病240多人。調查表明,該起爆發可能為水源性,是由於飲用水被污染所致。加強飲用水源的消毒管理後,疫情得到了控制。

1989年12月-1990年1月在加拿大某鎮也發生了一起O157H7大腸桿菌感染爆發。在2000多名居民中,發病243人,發病率11.6%。經證實也為水源性爆發。原因為天氣寒冷,供水管道堵塞,導致市政供水系統受污染。

除了飲用水受到污染可造成感染外,其他被污染的水體如游泳池、湖水及其他地表水等都可造成傳播。這也進一步說明了O157H7在外環境中的生存能力較強,引起人類感染可能並不需要在外環境中進行增菌。

1991年在美國的俄勒岡州發生的一起O157H7大腸桿菌感染爆發,懷疑是湖水被糞便污染,感染者在湖水裡游泳時不慎喝了湖水而被感染。

對1992年在蘇格蘭發生的一起O157H7大腸桿菌感染的調查發現,一個患病兒童在一個家庭用的大水盆里玩耍,污染了盆里的水,結果用過同一盆水的兒童都先後發病。

1996年在日本大阪發生O157H7大腸桿菌感染爆發後,鑑於O157H7大腸桿菌可經水傳播,有關當局關閉了大阪市的23個公共游泳池和515所學校的游泳池。

密切接觸傳播

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也可引起O157H7大腸桿菌的傳播。

一個人感染了O157H7大腸桿菌後,常通過密切接觸的方式把細菌傳染給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或其他與之密切接觸的人如老師、朋友、親戚等。

在醫院裡,也發生了多起由於護士照料病人而感染了O157H7大腸桿菌的報告,並且得到了病原學上的支持。

值得指出的是: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過程中,二代病人症狀往往較輕,很少出現出血性腸炎。可能是由於接觸傳播時感染劑量小或經人傳代後細菌毒力減弱。

在上述三條傳播途徑中,以食物傳播為主。有人對美國自1982年起發生的100多起 O157H7爆發流行的感染途徑進行統計,發現食源性的占71%(52%為牛肉製品,大部分與快餐店中的漢堡包有關;14%為水果、蔬菜;5%來源於未知食品)、16%為人與人接觸感染、12%為水源性感染。

視頻

什麼是大腸埃希菌?

視頻

「大腸埃希氏菌檢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