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漾濞縣和洱源縣接壤地帶,總面積519.9平方公里,蒼山是孕育了20億年的「天然地質史書」,特殊的地質、地理、地貌造就了山水相映,風、花、雪、月、石共存的自然景觀組合。 蒼山屬於橫斷山系雲嶺山脈中支的南端,是顯着的地理分界點。蒼山的西北,是海拔4000米以上,綿延千餘公里的青藏高原。蒼山的東南,是平均海拔2000米的雲貴高原。由於雄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系在蒼山結束,蒼山以南,再無山脈達到3500米高度,因此蒼山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檐」。2014年9月23日8時43分,在加拿大聖約翰舉行的第六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大理蒼山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這是繼石林2004年2月13日被認定為世界地質公園後,雲南省第二個被認定的世界地質公園。

地質地貌

冰川地貌

大理蒼山是國際上着名的第四紀末次冰期「 大理冰期」的命名地,由奧地利人魏斯曼(1937年)命名。是亞洲大陸第四紀末次 冰川作用的最南部山地之一。對大理冰期及其遺蹟的研究歷史早,地學界將其作為進行國內、外 冰期對比的主要標準地之一。是 末次冰期及以後的氣候變化、生物演化、環境演化等自然環境變化研究的重要區域。雖然蒼山冰川在規模上不及北美冰川的壯觀宏大,但它是不同地區冰川發育的一種典型類型的代表。由於大理蒼山地質、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過渡性,蒼山大理冰期活動遺蹟得到完好地保存,第四紀末次冰期各冰階、間冰階系列無論在橫斷山、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島嶼以致全球各大山系中都是較完全的。經歷了多期冰川作用,留下了各種各樣的冰川遺蹟外,還有第四紀冰川冰水沉積物保存。是研究第四紀氣候變化的重要地區之一。

冰川是由 一層層雪花堆積在一起的,直到重量足夠,於是結成冰晶體。等到這個冰體變得又厚又重發生變質,而形成冰水冰時,它就會開始朝低的方向移動。當冰川在磨過兩旁的山壁時,刮下所有鬆脫的岩石[1],並且把它們隨着冰塊帶下山去。最後,冰川的冰在遠遠的山谷中融化時,其中所夾帶的岩石、礫石和細岩屑就會不分大小顆粒一起留下形成冰磧。當冰川融化的速度比高山上新冰結成的速度快,冰川就會愈來愈後退,直到消亡。在冰川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中,直接形成的各種堆積物和地貌,稱冰川地質遺蹟。

蒼山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蒼山主山脊線兩側。大理冰期時有冰斗冰川24條(東坡15條,西坡9條),主要冰川地貌類型有: 角峰、 刃脊、 冰斗、冰蝕谷(U型谷)、 冰蝕湖、冰斗湖、冰川擦痕、冰溜面、冰漂礫、石海、石環、 冰磧物、 冰水沉積物等。

複合冰斗

冰斗由於冰蝕作用造成的三面環山,後壁陡峻的半圓形窪地。冰斗出口處常有一岩坎( 冰坎)。冰斗一般發生在雪線以上,多由雪坑發育而成。融凍作用和冰川刨蝕是冰斗擴大和加深的主要力量。多個冰斗就組合成複合型冰斗。

在冰川剝蝕作用下,蒼山主脊形成了一條蜿蜒曲折,起伏跌宕的刃脊,蓮花峰到馬耳峰間的山峰均是保留極好的角峰,主脊兩側冰斗、冰窖、冰蝕/冰磧湖泊/冰蝕窪地串連分布,角峰、刃脊、冰坎、懸谷、冰窟、石河、石海遺蹟比比皆是,冰川幽谷、槽谷等冰川地貌保存尚好。

刃脊

刃脊冰川谷之間或相鄰冰斗之間的山脊因冰川侵蝕和長期凍裂風化,逐漸變得尖薄陡峭,峰頂參差不齊,形如鋸齒。

角峰

角峰被三個或三個以上冰斗或冰窖包圍的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叫角峰。是由冰斗或冰窖中的冰體向後齧蝕山坡而形成的殘留尖塔狀山體。

冰坎

冰坎橫阻於冰斗、冰窖出口或冰川槽谷的岩坎。冰流自高向下流動過程中,掘蝕而成的數個陡峻冰坡與凹地相間的地形。該地有多級冰階。

冰蝕湖

冰蝕湖是冰川在重力和壓力下沿地面運動時,冰川本身和挾帶的岩屑對地面產生挖掘作用,形成窪地,冰融後積水成湖。

蒼山地貌

在距今約2300萬年至180萬年(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期間,兩個大陸板塊碰撞強烈的擠壓,使岩體產生許多破裂面或斷裂帶,冰雪和雨水沿着斷裂帶不斷侵蝕着,流水的沖刷使谷地切割得更深,這樣就形成了坡陡谷深,多呈V字型的峽谷,在溝谷上段形成U型與V型的套疊,出現谷中谷景觀 ,而峽壁上的岩石大多數約是在20億年前就形成的。峽谷發育階段為 隘谷——障谷—— 峽谷[2]

蒼山峽谷地貌——蒼山東、西坡朔源侵蝕是形成峽谷的原因,高達兩千多米的落差被分配到不到1米的距離內,使得峽谷中瀑布、跌水、溪流汲汲相連。流水沿着岩層的薄弱帶或橫斷層強烈向下侵蝕時形成。

U、V型谷——在距今約2百萬年的(第四紀)冰川時期,蒼山遭到強烈的冰川作用,冰河鑿就出了橫向呈U型的谷地,多在3600米以上,後期流水不斷侵蝕U型谷底部下切谷地形成剖面呈V字型的谷地,多在3500米以下。

斷層窪地

花甸壩是受斷裂控制的岩溶窪地(斷層窪地),後期經冰川活動的改造,最終為大量冰磧物所充塞,隨蒼山一起上升發育形成現今的高山草甸,四周為中山丘陵和峰林環抱。

蒼山瀑布

蒼山經歷了大規模陸內造山運動的強烈擠壓,蒼山的強烈快速隆生,洱海的相對下沉及漾濞江的下切,使得蒼山兩側各條溪澗有巨大的落差,在山頂至山腳間,存在着高達2千米的高差,沿溪流朔源而上,由於岩石抗侵蝕能力的差別,形成了多級懸崖式河床,當溪流流經懸崖式河床傾瀉而下時,就形成了如今所見的疊水和瀑布。流水攜帶着砂石,不斷地衝擊、磨蝕崖腳,在瀑布之下則形成潭穴。

峰叢峰林

峰叢是底座相連的岩峰,是峰林發育的早期階段,峰與峰之間形成「U」形的馬鞍地,由多個角峰、峰柱組成。混合花崗岩石遭受強烈擠壓後垂直節理髮育,冰雪、流水沿裂隙裂縫侵蝕着岩石,岩塊崩落形成參差不齊的地貌景觀。

混合花崗岩

蒼山東坡3200米至3700米地帶出露了一套混合岩、混合花崗岩。蒼山的混合岩是在距今7500萬年的喜馬拉雅中-晚期,因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間的強烈碰撞,巨大的應力場使蒼山岩層發生局部熔融生成了適宜的新礦物和岩石組合,岩石的結構構造和物質成分與花崗岩類似,稱混合花崗岩。混合花崗岩體出露地表後,遭到冰川雨雪凍融流水的侵蝕風化,形成了景觀變化多樣的混合岩、混合花崗岩地貌景觀。

混合花崗岩成岩後受構造應力作用,垂直節理和張性裂隙較發育。氣溫的變化使岩石膨脹、收縮,造成更多、更大的裂縫,水沿着裂縫不斷的侵蝕,在物理風化作用和重力作用下,岩石裂解崩落,形成有稜有角形態各異、挺拔奇秀的石峰、絕壁、峰叢、峰林和岩牆。岩石形成於約0.7億年前。

蒼山變質岩

蒼山的岩石是在21億年前就形成的,而這些物質從前是堆積得層疊有序,造山運動和後期地殼板塊相碰撞時,岩石就象手風琴的折褶壓縮在一起,直到形成山脈。蓄積在岩石上的壓力和其間的熱量足以使岩石晶體重構,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原來的岩石發生了變化,變成與原來完全不同的岩石,這種岩石叫變質岩,這種再結晶的過程叫區域性變質作用。如花崗岩在受壓遇熱之後變成片麻岩, 頁岩在低溫低壓下變成板岩, 石灰岩、 白雲岩在低級至高級的接觸性變質作用或區域性變質作用下變成大理岩等等,這種變化常常需要漫長的過程。

蒼山主體由蒼山變質岩系組成,蒼山核部和東坡為經過強烈變形改造的中深變質岩系;西坡及南緣為中生代淺變質岩所圍繞;北部雲弄峰一帶為古生代沉積岩和花崗岩侵入體所占據,亦有蒼山變質岩群出露,但岩石一般已經歷過不同程度變質變形改造。洱海以東為古生代 沉積岩出露,但 奧陶系卻有輕微變質現象。

大理石地質

大理岩是由富含鈣鎂質的 碳酸鹽岩類如石灰岩、雲灰岩及 白雲岩等受到強烈的 地殼運動應力場和熱力場的複雜變質作用形成的。大理石的魅力來自變幻的色彩與自然流變的紋飾,成為大自然傑出的藝術創造。美奐絕倫的大理石畫常常成為人們的收藏品。這些色彩與紋飾就演自高溫高壓下礦物的重新組合與固態下的流變作用及變質分異作用在岩石中形成褶皺、流變褶皺的結果。「彩花」和「水花」主要是由於其中所含礦物成分不同所致。含銅、橄攬石或 蛇紋石的大理岩為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緻密的白色細粒大理岩,又稱「漢白玉」。

褶皺山地貌

蒼山經歷了多期次的拉伸、擠壓造山作用的疊加改造,晚期(喜馬拉雅期)又受到大規模平移剪切的強烈改造和山脈隆升的層次轉換,形成了複雜的褶皺山體。從北到南連綿50餘公里,在冰雪、流水的侵蝕作用下,岩層表面因軟硬差異。

視頻

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 相關視頻

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上》
大理蒼山雪山:蒼山,全名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