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於1986年正式成立,是雲南省第一家建立的地市級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總占地面積3.02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3000平方米,展廳建築面積8800平方米,庫房面積2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0000平方米。全館分為展覽、文物庫房、辦公三個區域,建築布局為一進四院,建築樣式為仿唐式古代建築與白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建築相結合。院間廡廊相連,院內蒼松翠竹掩映,山茶杜鵑鬥豔,水池假山成趣,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園林風格。目前館藏文物15000餘件,珍貴文物500餘件。2009年,大理州博物館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1]。2010年1月11日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

目錄

基本介紹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於1986年正式成立,是雲南省第一家建立的地市級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位於州府大理市下關鎮洱河南路8號,全館總占地面積3.02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3000平方米,展廳建築面積8800平方米,庫房面積2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0000平方米。全館分為展覽、文物庫房、辦公三個區域,建築布局為一進四院,建築樣式為仿唐式古代建築與白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建築相結合。院間廡廊相連,院內蒼松翠竹掩映,山茶杜鵑鬥豔,水池假山成趣,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園林風格。目前館藏文物15000餘件,珍貴文物500餘件。

2009年,大理州博物館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010年1月11日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2016年,大理州博物館進行了全面的提升改造,在序廳前兩側新建兩棟大樓,西樓為大理通史展廳,東樓為臨時展廳。形成以充分展示大理歷史文化為主題,重點突出南詔、大理國歷史文化和白族文化的基本陳列,配以青銅文化、陶瓷藝術、佛教文化、大理石[2]藝術、大理歷史人物、書畫藝術陳列的常設展覽。

自建館以來,大理州博物館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對內抓管理,對外樹形象,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共接待來自數十多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和省內外的遊客百餘萬人次,李鵬朱鎔基、李嵐清、李長春、費孝通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到館參觀指導。先後獲得「全國文化先進單位」、「全國百家中小學愛國教育基地」、「全國軍民共建精神文明先進集體」、「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展廳展館

大理通史

大理是雲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祖國西南開發較早的地區。大理歷史 發端於一萬年前的劍川象鼻洞,居住在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上的各民族用智慧和勞動推動大理從洪古荒邁向文明。大理通史展用文字、圖片和實物生動系統地再現了大理從石器時代至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的一萬年間歷史發展的進程和文化發展的脈絡,展覽內容分為遠古足音、文明曙光、古國神韻、文獻名邦、民國記憶、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六個單元,使人穿越時空,聆聽深厚的歷史回聲,一睹大理由來的壯闊歷史。大理歷經萬年,篳路藍縷,才有今日的容顏。展覽中運用全息投影、場景復原、多媒體影像等高科技展示手段展示大理歷史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歷史事件,增強了展覽的視覺衝擊力、吸引力和震撼力。

青銅文化

蒼洱大地總是不斷賜予人們智慧和靈感,遠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上的人們,用勞動和智慧開啟了滇西青銅文明的時代之門,他們把自己的真實生活用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記錄下來,仿佛在向後人敘述作日輝煌的歷史。當揭開海門口遺址之謎的時候,讓我們清楚地明白這些產生於公元前1000多年的青銅器告訴人們的是雲南進入文明時代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劍川鰲鳳山繼承和發展了劍川海門口青銅文化的風格。祥雲縣大波那木槨墓出土了雲南省最大的青銅器。可以看出,戰國時期,洱海區域的青銅器鑄造和製作工藝極其精湛,達到非常高超的藝術水平。祥雲縣紅土坡出土了2000餘件青銅器,種類豐富,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樂器、葬儀明器等說明戰國至西漢,洱海區域的青銅文化達到鼎盛時期。

白族文化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他稱有「那馬」,「勒墨」。漢代稱「滇僰」,唐宋稱「白蠻」,元朝時稱「僰人」,明清稱為「民家」,1956年根據本民族意願定名為「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雲南楚雄、昆明、怒江、保山,四川西昌,貴州省畢節地區,湖南省桑植縣均有分布。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由於受漢文化的影響,早在唐代,白族就將漢字作為自己的通行文字,白語中吸取了漢語的許多詞彙,漢語是白族的第二語言。

白族是一個豁達、開放、充滿睿智而又自信樂觀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白族創造了悠遠燦爛的文化。白族文化多元和諧,包容開放,特色鮮明 ,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陶器藝術

大理是雲南古代陶器出現較早和遺存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從新石器時代到元明清時期都有陶器出土發現。出土的陶器以夾砂紅陶、灰黑陶為主,早期出土器型多為罐、缽、網墜。漢晉以後,制陶技術在農業生產、建築、日常生活、宗教祭祀中廣泛使用,器型豐富多彩,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大理同時也是雲南古代瓷器出現較早的地區之一,大理的鳳儀窯與玉溪窯、建水窯齊名,被稱為雲南三大名窯。根據最新的考古資料發現,大理從東漢起就出現瓷器的「雛形」,也叫「原始瓷」。到了元明時期,大量的瓷器開始在大理地區出現。展示的精品瓷器是以青釉瓷和青花瓷為主。青釉瓷器多為素麵,釉色青亮。青花瓷器紋飾較多,美麗繁褥,層次分明,釉色青灰,較少為亮青釉,它們既有中原的風格,又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對研究雲南大理古代制瓷業及有關的社會情況有着重要意義。

佛教藝術

佛教傳入大理後,南詔大理國統治者極力推崇,奉為國教,大理國時佛教達到鼎盛。舉國上下,皆以敬佛為首要任務。22位國君9 位遜位為僧,百姓家家設有佛龕,人人手持念珠,連取名也要在名字中間夾上佛號。一些佛教僧侶被封為「國師」,「聖僧」,參與國家政事。在社會中出現了一個叫「釋儒」的特殊階層,僧人與儒生合流,佛教已經完全滲透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社會意識中,大理享有「佛國」和「妙香國」盛譽。

本主文化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福主」,白語稱「武增」,是村落的保護神。本主崇拜源於原始社會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鬼主崇拜,南詔時形成。

白族信仰的本主多種多樣,有傳說中的神,有歷代統治者,還有忠臣孝子、烈女節婦、自然神。這些本主有感情、有七情六慾,他們有愛情,有婚姻,有家庭以及嗜好,怪癖。因此本主是神又是人,與人同形同性,富於現實性、人情味,被稱為「食人間煙火的神」,是白族人神合諧的文化心理的折射。

在白族村寨幾乎每村都建有本主廟,廟內供奉着木雕或泥塑的本主像,凡本主都有各自特定的節日,即本主節,既是白族群眾對本主一年一度的隆重的祭祀活動,也是歡樂的民族節日。

大理石文化

大理石因產於點蒼山,又稱「點蒼玉」屬石灰岩質,是石灰岩,白雲岩受接觸或區域變質作用而重新結晶的一種變質岩。其質地細膩,光澤柔潤,花紋鮮艷,奇石天成,自然秀美。點蒼山大理石蘊藏量極大,19峰幾乎峰峰都有大理石。

大理石也稱「神石」按花紋的形狀、色澤、質地一般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彩花石」,白底上呈現彩色花紋,其中的水墨花最名貴,是大理石中的精品,被譽為「瑰寶」,多用於製作屏風,台案。一類是「水花石」,灰白底色出黑色或灰色的雲水紋,一類是「漢白玉」,晶瑩純白,細膩如脂,是雕刻、繪畫的好材料。

據考古發現,大大理石的開採生產始於新石器時代,當時的人們已經用大理石製作網墜。明清以後形成規模開採。由於大理石具有得天獨厚的裝飾觀賞價值,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讚賞和喜愛。

視頻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 相關視頻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 是我們此行以見過最文藝的博物館
大理州博物館介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