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寺謀殺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寺謀殺案》,美國詩劇。托·艾略特著。1935年出版。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劇記述了托馬斯大主教的死難和殉教的故事。在第1幕中,婦女合唱隊和3個牧師得知托馬斯經過7年的流浪之後即日要回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消息。他們無不感到驚訝,對大主教與國王的和解半信半疑。牧師催促大家認真準備,熱情歡迎大主教。不久,托馬斯來到教堂。他立刻說明,到處都有反對他和伺機暗害他的敵人。於是一連幾個魔鬼出現了。第1個魔鬼以「過去的安樂」來誘騙托馬斯;第2個魔鬼向他許以「高官厚祿」;第3個魔鬼慫恿他與貴族聯合,共同反對國王;第4個魔鬼預言他將因錯誤的動機(永恆的光榮和驕傲)而殉教。這裡4魔鬼顯然象徵托馬斯的內心衝突:他對安樂的嚮往,對權力的追求,對封建貴族的幻想,以及他殉教的私心雜念。最後,他戰勝了各種誘惑而做了一次精彩的布道:「殉教從來不是由人自己決定的;因為真正的殉教者是上帝的工具,他的意志已經消融在上帝的意志之中了,而且不再為他自己着想了。」在布道的宣講過程中,托馬斯的會眾逐漸增多,連「現代人」也包括在內了——讓所有的人理解他所做的犧牲的意義。在第2幕中,合唱過後,企圖謀殺大主教的4個騎士出場了。他們查問、譴責和攻擊托馬斯。當牧師和侍者介入以後,他們才走了。幾個星期過後(1170年12月29日),騎士們回來把托馬斯殺害了。事前,牧師們一再勸他躲藏,設法救他;但他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而勇敢、坦然地接受了死亡。事後,騎士們向群眾解釋他們殺害大主教的理由,洗刷個人的罪惡,而將大家捲入他們的陰謀之中。他們爭辯說,他們是公正的,富有犧牲精神的;他們譴責托馬斯在被任命為大主教以後的背信棄義和倒行逆施;強調抑制教會而保衛國家的必要性。然後,第4個騎士理查德·布雷托說,托馬斯早有殉教的決心和願望,他今天因神智失常而自殺是有罪的。合唱隊和牧師們駁斥了騎士的錯誤論調和罪惡行徑,歌頌了托馬斯的殉教精神——他的死使他們的時代和教堂再現神聖的光芒。他們感謝上帝「又給他們坎特伯雷一個聖徒。」

本劇是今日學界最關注而普遍進行研究的戲劇

作者介紹

托·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英美現代詩歌發展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詩人和文藝批評家。他的長詩《荒原》與詹姆斯·喬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同年問世,標誌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已經進入了成熟的發展時期,對20世紀世界文學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1954年《生活》雜誌載文稱他為當時「世界上活着的最傑出的詩人。」主要作品有詩歌《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荒原》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視頻

大寺謀殺案 相關視頻

英美兩大磁性男聲讀哥特詩歌
文獻綜述的概念是什麼?

參考文獻

  1. 文獻的定義是什麼,有途網,2020-06-19
  2. 專著和學術論文,豆丁網,2017-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