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堤曲(楊牧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堤曲》是詩人楊牧寫得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頻頻在星光下,簾影前

看到你蹙眉,猶帶着

唇邊一點微笑:

「總夢見是在天之涯

寬厚的胸和肩胂,多汗的……

感覺你耳後草原如海水

熟悉而淡漠的氣味」

頭髮稍稍長了些,微巷

如昔日菖蒲的花蕊

雙眉依然是細小溫柔

隨時因為快樂而縐蹙

眼睛搖盪如招喚的燈火

所有想象和追尋

都在其中燃燒,焚盡

心中最後一滴幻與真

「在海角,遙遠最遙遠的

地方,春雨曾經傾斜過 

喬木的新葉,和床頭鍾」


在人群當中,頻頻

以衣裳的顏色和體裁暗示

相約在木蘭酒坊

在垂楊碼頭,在桃子之後

蓮蓬以下,被單的中間

夕陽飛照大堤和彩緞

歸鳥結隊掠過你的眼

夏天已經過完了,夏天

隱入骨格碰撞的山巒

汗水匯注滾滾的河川

「然後體會分離,整個秋天

悉數屬於你,我也在港上

默默思念着,屬於你」

然後不知道為甚麼

就將所有的諾言遺忘

醒來在陌生人的鏡前

蹙眉微笑,四肢有些衰弱

「恁地惟悴只因夢中人」        

1981

作者簡介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2020年3月13日),中國台灣花蓮人,畢業於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著名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1]

早期以筆名「葉珊」發表詩作,在現代詩壇中普遍被認為開闢了一條婉約的路子。

赴美後詩風漸趨雄健渾厚,善長於敘事詩寫作,文辭典贍雅麗,意象繁複紛奇,情韻醇厚,詩意深湛雋永,散文亦為人稱頌。主要作品有《水之湄》《花季》《燈船》等。[2]

1946年,六歲的楊牧就讀蓮花市明義國民學校,為台灣光復後第一屆國民學生,開始學習國語,在此之前僅讀台灣方言、日語及少阿美語。

1951年,開始接觸《血滴子》、《臥虎藏龍》等通俗小說。

1952年,小學畢業,就讀花蓮中學初級部,同屆同學有王禎和,並開始閱讀《水滸傳》、《西遊記》。[3]

1955年,初中畢業,就讀花蓮中學高級部,開始從事翻譯小說,同時參與刊物編輯。此時以「葉珊」為筆名,在《現代詩》、《藍星詩刊》、《創世紀》、《野風》等詩刊投稿。

1959年,四月《創世紀》改版,首次列名為編輯委員。同年九月進入東海大學就讀歷史系,後來因興趣不合,轉讀外文系。此時的楊牧,閱讀了大量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如華茲華斯拜倫雪萊、濟慈等等。[4]

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隨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畫」詩創作班,並藝術碩士學位。楊牧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餘光中、葉維廉、白先勇、王文興等日後引領台灣文壇的作家。愛荷華求學期間,楊牧對愛爾蘭詩人葉慈有著比浪漫詩人更多的關注。葉慈中年之後浪漫精神的提升、對神人開系的探討及現實社會的批判,影響了楊牧日後文風的改變。

接着楊牧進入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系,獲博士。此時越戰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柏克萊大學而是60年代反戰運動的領導者,抗議美國政府介入越戰。這使得楊牧感受到美國身為高度文明國家,卻同時也投入血腥戰爭的矛盾。[5]

1972年,後更改筆名 為「楊牧」。在改換筆名之後,其作品風格亦為之一變;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靜與含蓄,並且開始有了關心現實問題的作品。由憂鬱沉靜舒一己之懷,轉而介入及批判社會。楊牧曾說:「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變即是死亡,變是一種痛苦的經驗,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實。」這是楊牧開始關注社會人世的關鍵。

1984年,《交流道》即隨筆式地紀錄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及批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