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圍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圍山鎮 |
中文名 :大圍山鎮 所屬地區: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 |
大圍山鎮,是湖南省瀏陽市轄鎮,地處瀏陽市東北部,在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北麓、湘贛邊境,北與平江縣接壤,東與江西銅鼓縣相鄰,南界張坊鎮,西連達滸鎮,瀏陽河發源於此。該地也是蒸菜的發源地之一。
大圍山鎮是客家人的聚集地,鎮上通用客家語 。因地扼湘贛兩省交通要衝,為平、瀏、銅三縣貨物集散地而得名,為"瀏陽東北大門"之意。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大圍山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1]
歷史沿革
遠在新石器時期,大圍山鎮境內就有人類居住。考古學家曾在大圍山發現商周文化遺址1處、龍山文化遺址3處。從楚東村新田坳、金鐘橋村金鐘組、朱家坪、中嶽村等地遺址中出土大量的石斧、石鑿、石箭簇、穿孔石馬片、印紋硬陶等,可以印證早先人類的蹤跡。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在金鐘橋法林寺附近出土的一口南宋編鐘,鐘面上鑄有"大宋國潭州瀏陽縣流陽鄉金溪北十二都金鐘山,紹熙二年"諸字,由此推斷,大圍山鎮地域內的行政建置史,可以上溯上千年。
據清嘉慶《一統志》載:大圍山"崗巒圍繞,盤踞四縣,因名大圍。"又因地扼湘贛兩省交通要衝,為平、瀏、銅三縣貨物集散地,是一個凝聚燦爛歷史文化的邊陲古鎮。古稱上東鎮,素有"小上海"、"瀏東重鎮"之稱。
地理環境
大圍山鎮轄區東連江西銅鼓,南界張坊,西鄰達滸, 北抵平江。大圍山鎮總面積401.7平方千米(2017年),共轄15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380個村民小組、5個居民小組。
境內山地、丘陵、盆地交錯,形成多類地貌。七星嶺海拔1607.9米,為瀏陽最高峰。大溪河蜿蜒曲折貫穿境內,接納大小支流18條,形成瀏陽河上游。水系完整,雨量充足,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利於各類作物生長。
大圍山夏無酷暑,空氣清新,有天然"氧吧之稱",建立國家森林公園後,成為旅遊觀光勝地,被譽為"湘東明珠"。
大圍山鎮政府所在地為東門鎮,毛澤東同志領導秋收起義部隊第三團曾在這裡進行激烈的戰鬥。大圍山鎮總面積401.7平方千米(2017年),共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46個村民小組、5個居民小組,25696人(2017年)。
境內山地、丘陵、盆地交錯分布,形成多類地貌。大溪河蜿蜒曲折貫穿境內,接納大小支流14條,形成瀏陽河上游,水系完整,雨量充沛,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
交通
大圍山鎮東距瀏陽城63公里,距省會長沙126公里,與外界溝通古以水路運輸為主,一年四季,烏蓬船、秋江船往返穿梭,東門碼頭十分熱鬧。大圍山又名首裨山,位於湘贛交接處,西鄰官渡區;東鄰江西銅鼓,南接江西萬載,北靠平江,"崗巒圍一繞,盤踞三縣,因名大圍",總面積410平方公里。主峰七星嶺海拔1607.8米。
峰間地勢平緩寬闊,形成一個縱橫約一二十公里的小平原。古詩稱大圍"山根東走盤吳尾,水勢西流灌楚頭。"唐代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記》將大圍山列為第十三洞天--"好生元上之天"。山上岩石神工鎪琢,離合成奇。群峰獻秀,古人曾讚美它為"南衡七二峰巒外,別樣岩蟯足勝游。"今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大圍山山頂的小平原上有天心湖48個,總面積4公頃,又有"白沙湖"之稱。
秋天,湖畔蘆花似雪飄飛,有"西峰雪影"之美譽。小平原東北方古有玉泉寺,今留遺蹟,相傳火燒紅蓮寺的故事來源於此。西南為船底窩,洞口有石如門立;其北為西嶺龍鬚漕,龍潭瀑布、楓林瀑布、峽口瀑布等多瀑相連,飛珠濺玉,聲響數里;沿船底窩溪流直下,行半小時,道旁有"夫妻松",兩株高聳的古松依偎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