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夜別(辛笛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作品原文

再不須什麼支離的耳語吧,

門外已是遙遙的夜了。

憔悴的杯卮里,

葡萄嘗着橄欖的味了呢。

鞭起了的馬蹄不可少留。

想收拾下鈴轡的玎當麼?

帷燈正搖落着無聲的露而去呢,

心沉向蒼茫的海了。

作者簡介

辛笛(1912年12月2日-2004年1月8日),本名王馨迪,曾用筆名心笛、一民、華緣、牛何之等。1912年12月2日生於天津馬家口,祖籍江蘇淮安,2004年1月8日病逝於上海中山醫院。為九葉詩派中的長者,其詩既受古典詩歌影響較深,又有奧登、里爾克等人的痕跡,在中國新詩史上被稱為"將有古典詩詞和西方印象派的特色"。[1]

辛笛稱:「我是受古典詩歌的影響比較多一些。兒童時代唐詩、《詩經》。唐詩裡面我喜歡杜甫白居易,還喜歡李商隱杜牧劉禹錫等。到了十幾二十歲,開始喜歡詞,詞有婉約派跟豪放派,我比較喜歡婉約派,例如周邦彥、姜白石、李清照等人的作品;豪放派的辛棄疾、蘇東坡的詞也很好。詞我喜歡慢調和長調,詩我喜歡絕句跟律詩,並以七言(七絕和七言律詩)為主。五絕和五言律詩我也喜歡,但不及前者的喜愛。我寫舊體詩寫七絕、七律,詞喜歡寫長調、慢調,這是舊的影響。」[2]

至於外國詩人的影響方面,這與辛笛從小學英語有關。

辛笛說,他10歲開始學英語,在17歲時便愛上波德萊爾的詩,那時他買到一本波德萊爾著作英文版的散文詩《惡之花》(Flowers of Evil),辛笛「就把它拿來翻譯,翻了幾首,登在天津的《大公報》副刊《小公園》。」[3]

1931年,辛笛攻讀清華大學外文系,在大學接觸英文詩,涉獵惠特曼泰戈爾的詩歌。到了大學二年級,讀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如拜倫、雪萊、濟慈,此外還有18世紀英國詩人蒲伯的詩歌,這些與過去讀到的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詩,是一脈相承的。

1933年到1935年,辛笛開始讀西方現代派詩人的作品,他們是英國現代派詩人艾略特、奧登,法國象徵派詩人馬拉美、蘭波、凡爾哈侖等的作品和詩論,他還讀過17世紀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的作品。

辛笛認為詩的節奏比格律更重要,所以在大學期間,他不大喜歡有「復古派」之稱的聞一多,但卻特別喜歡俞平伯所講的詞,喜歡他講《文選》中的《海賦》《江賦》里,形容江水的容貌,海的容貌的字句。俞平伯的作品《讀詞偶得》《讀清真詞》,都是那時期教課用的講稿,他曾深受其影響。

中國古典詩詞加上西方現代詩人的影響,使辛笛能融合傳統詩詞的典雅和外國詩歌的現代表達手法。從他上世紀30年代寫的《珠貝集》《手掌集》,可以窺見其創作的脈路和風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