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交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夜交藤,中藥名。為蓼科植物何首烏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的藤莖或帶葉的藤莖。
分布於華東、中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具有養心安神,祛風,通絡之功效。用於失眠,多夢,血虛身痛,肌膚麻木,風濕痹痛,風疹瘙癢。[1]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
歸心、肝經。
功效作用
功能主治
用於失眠,多夢,血虛身痛,肌膚麻木,風濕痹痛,風疹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3]
形態特性
何首烏又名:野苗、交莖、交藤、桃柳藤、夜合、赤葛、九真藤、芮草、蛇草、金香草、多花蓼。
多年生草本。塊根肥厚,長橢圓形,黑褐色。莖纏繞,長2-4米,多分枝,具縱棱,無毛,微粗糙,下部木質化。
葉卵形或長卵形,長3-7厘米,寬2-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兩面粗糙,邊緣全緣;
葉柄長1.5-3厘米;托葉鞘膜質,偏斜,無毛,長3-5毫米。
花序圓錐狀,頂生或腋生,長10-20厘米,分枝開展,具細縱棱,沿棱密被小突起;
苞片三角狀卵形,具小突起,頂端尖,每苞內具2-4花;
花梗細弱,長2-3毫米,下部具關節,果時延長;
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綠色,花被片橢圓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較大背部具翅,
果時增大,花被果時外形近圓形,直徑6-7毫米;雄蕊8,花絲下部較寬;花柱3,極短,柱頭頭狀。
瘦果卵形,具3棱,長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藥材性狀
藤莖長圓柱形,稍扭曲,長短不一,直徑3-7mm。表面棕紅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明顯扭曲的縱皺紋及細小圓形皮孔。
節部略膨大,有分枝痕。外皮菲薄,可剝離。質脆,易折斷,斷麵皮部棕紅色,木部淡黃色,導管孔明顯,中央為白色疏鬆的髓部。
氣無,味微苦、澀。以枝條粗壯,均勻,外皮棕紅色者為佳。
相關論述
- 《綱目》:「風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
注釋
- ↑ 「祛風」:祛風,是指通過服用中藥對身體的不適進行調理。 而這種不適是中醫認為的:風有內風、外風之分。人素體血虛,或者因為失血、耗血,而使肌體發生乾燥之症, 而見形體消瘦,皮膚乾燥,時發眩暈,此乃「內風」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