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壽安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壽安宮
圖片來自新浪網

壽安宮位於紫禁城內廷外西路壽康宮以北,英華殿以南,現為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所在地。

歷史

壽安宮始建於明朝,初名「咸熙宮」。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改稱「咸安宮」。此宮是皇太后、太妃、嬪等的居所。明朝的仁聖皇太后[1]天啟年間的乳媼客氏均曾在此居住。《天啟宮詞》載,「客氏每日清晨入乾清暖閣侍帝,甲夜後回咸安宮。」「客氏體肥,夏熱畏日,於咸安宮起大涼棚,上復賜冰不絕。」

酌中志》載,客氏「天啟元年後,改住咸安宮,各衙門答應錢糧比御前更吃緊,夏則大涼棚貯水無算也,冬則大地炕貯炭無量也,其驕奢僭越真日異而月不同。」

清初沿用明朝舊制,仍稱「咸安宮」。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加以改建。康熙四十七年九月(1708年),康熙帝廢太子允礽,將其禁錮於咸安宮。允礽復立後,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初一日(1712年),康熙帝再度下旨廢太子允礽,仍禁錮於咸安宮,直到允礽於雍正二年十二月在此病逝。雍正六年(1728年)奉旨:「咸安宮見在空閒,著設立官學。」此即咸安宮官學,是清朝內務府在宮內為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學中的優秀學生開設的官學。

《欽定內務府現行則例》載,「雍正六年十一月奉旨:咸安宮內房屋現在空閒、看景山官學學生功課未專,於內府佐領管領下幼童及官學生內,選其俊秀者五六十名或百餘名,委派翰林等,即著住居咸安宮教習。」雍正七年,咸安宮內修理讀書房三所。

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宮官學遷出。同年,乾隆帝為慶賀皇太后六十壽辰,將該宮修葺後改稱「壽安宮」,此後成為皇太后、妃等居住之所。清朝乾隆年間,孝聖憲皇太后六十歲及七十歲聖壽節,乾隆帝均親自率皇后、皇子、皇孫等人來該殿跪問起居,進茶侍膳,在堂前跳「喜起舞」賀壽,並且在宮中設宴,王公、大臣、王妃、公主分坐東、西兩側的延樓內,陪同賞戲。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了皇太后七十聖壽慶典,在壽安宮院中加建一座三層大戲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暢音閣戲台建成。翌年,皇太后逝世,壽安宮戲台漸漸荒廢。嘉慶四年(1799年)奏准,拆除壽安宮戲台,在扮戲樓的位置改建春禧殿後卷殿,用來收貯南府昇平署行頭切末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壽安宮被闢為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沿用至今。

建築

壽安宮既是主殿的殿名,又是該組建築群的總稱。壽安宮建築群坐北朝南,東西寬78米,南北長107米,總占地面積8400平方米,前後分三進院落,東、西各有跨院。

  • 壽安門:為壽安宮正門,是隨牆琉璃門三座,中間的門內設有四扇木屏門照壁一座,上覆黃琉璃瓦頂。
  • 春禧殿:為第一進院正殿。舊建築被毀時間不詳,現有建築為1989年重建。春禧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明間開門,其他為檻窗。春禧殿左右辟有穿堂門,通往第二進院。
    • 東、西配殿:位於春禧殿前左右兩側。
  • 壽安宮:為第二進院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退進一間,設有步步錦槅扇門四扇,次間、梢間都設有檻窗。後檐明間開門,次間、梢間都設有檻窗。壽安宮兩側的山牆各出轉角延樓,環抱相屬,向南與春禧殿後卷殿兩山相連。
  • 福宜齋、萱壽堂:壽安宮後面為第三進院,院中疊石為假山,假山的東西兩側各有三開間小殿,其中東側小殿稱「福宜齋」,西側小殿稱「萱壽堂」。

壽安門外有一條東西向的甬道。甬道東端為開口,通向雨花閣的春華門前。甬道西端為「長庚門」,坐東朝西,從甬道走出長庚門,便是橫跨在南北流向的內金水河上的長庚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