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聖體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基督聖體節又稱「基督聖體瞻禮」,天主教規定恭敬「耶穌聖體」的節日。
相關簡介
基督聖體節(Corpus Christi)彌撒時,供「耶穌聖體」於祭台上稱為聖體發光的器皿中。教徒手持燭火或彩旗花束,唱讚美詩或者朗誦經文,在教堂附近巡遊一周。始於十三世紀比利時的一些教區,後漸漸推行至各地的天主教會。1311年教皇克雷芒五世定於三一主日後的星期四舉行。
彌撒是天主教對聖體聖事禮儀的稱謂。源出於拉丁文Missa,它實際只意味着「某種敬拜」。原為該儀式的主體部分開始前遣散尚未領受洗禮者,以及結束時遣散全體與禮者的用語,後衍用作為儀式的名稱。天主教認為舉行此儀式,用以不流血的方式,重複進行耶穌在十字架上對聖父的祭獻;並認為經過祝聖的餅和酒,實質上已變成了耶穌基督的真正身體和血。主禮人(神父或主教)先領「聖體」和「聖血」,然後讓信徒輪流領聖體(一般信徒不參加領聖血)。
彌撒在教會中,只有神父、主教有神權主持[1]。東西派教會禮儀的形式都各有特點。西派教會(包括後來的天主教)用拉丁語,聖餐用無酵餅,神父領聖體和聖血,信徒只領聖體;東派教會[2](包括後來的東正教)因地區而異,或用希臘語,或古斯拉夫語及其他民族語言,聖餐用有酵餅,信徒則可同時領聖血。20世紀60年代天主教會進行禮儀改革,現在世界上大多數教會都採用民族語言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禮儀。
其他相關
一位身着傳統服裝的人代表着名為EIColacho的惡魔,從一些嬰兒身上躍過。這種有一個世紀歷史的古老儀式意味着將惡靈從嬰兒們身邊驅走。西班牙的CastrillodeMurcia舉辦的基督聖體節是羅馬天主教徒為了紀念耶穌聖體而舉行。
參考文獻
- ↑ 天主教的祭祀儀式——彌撒,新浪博客,2014-01-03
- ↑ 基督教之十一:查士丁尼一世前後的東派教會,搜狐,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