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城南即景憶舊事(冷清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城南即景憶舊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城南即景憶舊事》中國當代作家冷清安的散文。

作品欣賞

城南即景憶舊事

離開家鄉三十多年了,期間曾回過多次,但不是探親就是訪友。專程回鄉參加家鄉的一次重大的文化活動還是首次。因此,註定此行不同尋常。

2022年秋日,我應邀出席中國貴州石阡首屆 旅遊節回到家鄉石阡。根據接待安排,我下榻在城南溫泉賓館。也許是巧合。對城南溫泉有過我很多童年的記憶。兒時,暑期我都要到萬安老教場姑婆家小住些日子。因此,在當地自然結識了一些小夥伴。平日,與他們一起放牛玩耍。遇上下 雨天,小夥伴們會進城玩。玩耍的地方,溫泉是首選。年復一年,日子久了,對溫泉也就熟悉了。除了泡溫泉,對溫泉的地形和房屋也都摸得很清。沒有進不去的門,也沒有出不去的地。當時的溫泉很簡陋,沒有四周的圍牆。除了男女浴池有別,我們這些猴仔可是出了名的四處亂穿。記得有一回,帶頭的牛娃不知怎麼走錯了道,鑽進了女池,沒等我們跟進去,就讓幾個嬸子攆了出來,嚇得大夥四處亂跑。還記得有一年,我外地的表哥到我們家作客,我領他去了縣城玩。到了晚上,我們到國營飯店去投宿,由於沒有證明,旅館堅決不讓住。表哥掏出一張學習成績單,結果也無濟於事。此時,我想到了溫泉,我們可以到那裡待一宿。當時的溫泉,夜裡沒有人管。表哥覺得這個辦法不錯。可當我們來到溫泉的時候,早已被傻子和要飯花子占領。無奈,我們只好在街上流落了一夜。父母問起此事,只好說是在姑婆家過的夜。因此,對溫泉的記憶是極其深刻的。

當我在溫泉賓館禮賓小姐的引導下,彬彬有禮地把我安頓在溫泉星級賓館住下時,對這裡的環境,是如此的熟悉,又顯得更加的陌生。當我在澤維兄和隨從的陪同下,漫步在溫泉的長廊,感悟着今非昔比的城南溫泉,感受着古溫泉的歷史和人文景觀,不由讓我去追索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溫泉文化。家鄉石阡的溫泉文化,可上朔到三國時期,據清乾隆《石阡府志》載,蜀漢建興三年,武侯諸葛亮南征牂牁,先鋒抵石阡皆捷,於城南溫泉之上建諸葛祠以祀。唐朝致德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當時夜郎縣屬夷州,在石阡溫泉編草亭書匾額,清知府宋錫恩「志郡景」詩云:「溫沼何年開古井,萬古長庚一草亭。」在烏江邊寫下「謫夜郎於烏江留別宗十六王景」詩,在夷州所屬龍泉坪書「夜郎岩」,郡人於石阡溫泉上建太白樓以祀。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 卷之六 石阡府》山川篇載:「溫泉在府南一里許,泉源涌沸,四時清暖。」明萬曆丁酉《貴州通志·石阡府志》(現存日本)載「石阡八景」,「溫泉浴日」為其中之一,大溫泉,城南一里,坦仰方正如盤狀,其水溫熱,居民就浴焉。小溫泉,與大溫泉並,中有石門,環如太極之狀,可通出入,而景象猶奇,流引府前,有灌溉之功,乃八景之一也。

人生有許多東西最容易散落,而不可撿拾。唯有記憶是永恆的。有時候感覺到,越是久遠的,反而越清晰。在城南溫泉賓館小住的幾天。每天清晨,我都會早早起床,尋着那些久遠的記憶,再次回歸兒時難忘的往事。老溫泉邊有一條坡道,雖不足百米,但卻十分熱鬧。這裡有石阡出名的幾家綠豆粉館。人們清早都要到這裡吃上一碗綠豆粉。可在我小的時候,這個路段是一個木材集貿市場。農村人會將自家的木料和柴禾扛到這裡出賣。我曾經多次扛着柴禾,步行二十多里路到這裡賣柴。從老家走到縣城裡需用兩個多小時,扛着七八十斤重的柴禾,一路行走山路,到這個地方已是筋疲力盡。有時為了討賣個好價錢,要守候幾個小時。可真正成交,也就是不足兩塊錢。賣柴辛苦真是一言難盡。上午一般很少有人問津,過了午時,開始有人打聽。一般開口價與成交價打八折。到了日頭落西,會來一批老頭或老太,他們大都是城裡的小商小販,頭腦精明。他們摸清了鄉下孩子的畏懼心理,天色不早,急着出手,天晚回家路上害怕。上午本可以賣兩塊錢的柴禾,此時他就只出一塊兩角錢,而且沒有與你商量的意思。有一次,我本可以賣三塊錢的柴禾,結果只賣了不到兩塊五角錢,還扛着柴禾跟着買柴人走了不下兩里多路,送柴上門。付錢的時候買柴人還沒有好氣的扔下一句:柴禾不太干。當時,我差點沒有掉下眼淚。所以,每當我再踏上這段路時,心境是複雜的。也許是這段不平常的賣柴經歷從小鍛煉了我,磨礪了我戰勝困難的意志,在困難面前沒有屈服過。因此,對這段經歷我永生不忘。清早,我漫步再次來到這裡。恰巧,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背着一背簍菜在路邊叫賣。當人們圍着老人的菜挑三撿四,掰下一片片菜葉扔在地上,直到自己滿意才過秤桿;當買菜人揚長而去,老人細數着手中的零幣時,我的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

面對着城南溫泉的過去和現在,它不僅經歷的是歲月的歷痕,而且它在人們心中也留下了人世間的滄桑和苦痛。尤其是那些與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不可一世的人們,更值得我們去關注和同情。 [1]

作者簡介

冷清安,男,仡佬族。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出生於貴州省石阡縣。畢業於內蒙古民族大學中文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