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乃斯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埃乃斯庫 | |
---|---|
埃乃斯庫,羅馬尼亞小提琴家,4歲起隨民間藝人學琴, 7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預科班,9歲入音樂學院本科,從小黑爾梅斯貝格學琴,1894年畢業後,翌年又入巴黎音樂學院從馬爾西克學琴。16歲以作曲家身份在巴黎舉辦個人作品音樂會,1899年在巴黎音樂學院畢業後,作為小提琴家開始巡迴演出。其演奏自然樸素,真切動人,在表現快速樂段時充滿了魅力。埃乃斯庫1932年起成為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被尊為「新羅馬尼亞民族樂派的開創者」。
在歐洲,他被視為是一位天才的小提琴家;而美國人則視他為指揮家。但他首先應該是一個作曲家,他所創作的許多深刻、優美的作品,他一共留下了11部交響曲:四部交響曲習作(1895-1898),五部成熟的交響曲,以及一部大提琴與樂隊的協奏交響曲和一部室內交響曲。
埃內斯庫1955年5月4日逝世於巴黎。為紀念這位音樂家,他的家鄉列文尼改用他的名字喬治·埃乃斯庫命名。羅馬尼亞歷史最悠久的音樂學校也在1931年被更名為喬治·埃乃斯庫音樂學校。
生平
埃乃斯庫,1881年8月19日生於利維尼-維麥夫。4歲起隨民間藝人學琴,由於音樂方面的天賦,他七歲便以一個熟練的小提琴手的身份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先進預科班,9歲入音樂學院本科,師從小黑爾梅斯貝格學琴,他希望成為一個作曲家。1892年,他初次在納也納登台,演出馬斯奈的《維特》。1893年,作為學校樂團的成員,他曾在勃拉姆斯指揮下演奏。1894年在布達佩斯舉行的個人音樂會。16歲以作曲家身份在巴黎舉辦個人作品音樂會,1894年畢業後,翌年又入巴黎音樂學院從馬爾西克學琴。隨馬斯奈學習作曲,並深受馬斯奈的讚賞,在此他還是福萊的學生。到16歲那年,他已經寫出了四部交響曲習作。[1]
此後,埃乃斯庫定居於巴黎,與巴黎的許多音樂家有着密切的過從和友誼。他還頻繁地在歐洲各地旅行演奏,並定期返回羅馬尼亞演出。在歐洲,他被視為是一位天才的小提琴家;而美國人則視他為指揮家。但他首先應該是一個作曲家他所創作的許多深刻、優美的作品,令人遺憾地在羅馬尼亞以外很少為人所知。他一共留下了11部交響曲:四部交響曲習作,五部成熟的交響曲,以及一部大提琴與樂隊的協奏交響曲和一部室內交響曲。卡薩爾斯曾讚譽他是「莫扎特之後最令人驚異的音樂家」。埃乃斯庫還是一位他還是一位造詣深厚的教師,他的學生包括了後來名揚天下的格呂米奧、梅紐因,以及費拉斯、吉特利斯和利帕蒂等。此外,他還是一位熟練的鋼琴師,並且能夠演奏大提琴。
1899年在巴黎音樂學院畢業後,作為小提琴家開始巡迴演出。其演奏自然樸素,真切動人,在表現快速樂段時充滿了魅力。埃乃斯庫1932年起成為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被尊為新羅馬尼亞民族樂派的開創者。
埃內斯庫1955年5月4日逝世於巴黎。
作品
和西貝柳斯和《芬蘭頌》一樣,如果提到羅馬尼亞,提到《羅馬尼亞第一狂想曲》,人們自然會想到這位羅馬尼亞民族樂派的代表,音樂大師梅紐因的老師。 喬治·埃乃斯庫(Geogre Enescu 1881-1955)作為小提琴家和老師,他教出了格呂米奧和梅紐因這樣的高徒,作為作曲家和學生,他留下了2首傳世的羅馬尼亞狂想曲。絲毫沒有辱沒馬斯奈、弗雷的名聲, 他著名的《羅馬尼亞第一狂想曲》至今在舞台上久演不衰。也正是這曲子,開創了羅馬尼亞的民族樂派。 樂曲是由若干段羅馬尼亞的民間音樂主旋律作為動機,充分銜接和發展,最後以著名樂曲《雲雀》來結尾。
最初的部分,單簧管和雙簧管的呼應充滿了田園氣息,如同清晨的農田,一片寂靜,只有鳥兒的歡鳴。
之後單簧管和雙簧管奏出了二重奏,這一段給人的清新感覺,真的是如同清晨的露水一般。
接着,陸續有村民走了出來,小提琴聲部充當了這個角色,他們互致問候,一邊開着玩笑,一邊為之後的慶典做着準備。
孩子們嬉戲着,男歌手練着聲,姑娘們練着舞蹈。大家都在期盼慶典的開始。
慶典終於開始游吟詩人和牧童吹起了歡快的牧笛,大家開始跟隨節拍歡快地跳起舞蹈最後人群越跳越快,直到盡興而歸。
也許這首曲子表現出的東西不像1812序曲之類的那麼繁複和龐大。但是他的舞蹈感和場景感絲毫不比其它曲子遜色。
參考文獻
- ↑ 埃乃斯庫:羅馬尼亞狂想曲第1號/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1-6號. [20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