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坪頂大湖福德宮

坪頂大湖福德宮
圖片來自hinet

坪頂大湖福德宮,位於臺灣桃園市龜山區大崗里,為北臺灣最大建築的土地祠

目錄

沿革

此廟源起於光緒年間,原先為灌溉渠田裡的小祠,後來泉州裔的大崗村民組織民團,始有祭典管理委員會。民團的廿個家長,每一人捐銀圓一元,於南崁坪頂購買卅甲地,其中一半作灌溉池,另一半規劃為良田出租,以租金支付民防、祭典開銷。臺灣戰後時期,卅甲土地全歸廟方管理委員會,土地總值一度高達新臺幣四億元之多,其中約八甲地在1980年代賣給長榮集團作南崁貨櫃場。廟方還擁有林口新市鎮多筆土地。

廟方從賣地的錢興建兩層樓的土地公廟,將四尊百年土地公迎入廟裡成為主神。造價達2億元,其中檜木圍籬就花費2百萬元。建築面積約四百坪,採重簷歇山頂,具有鐘鼓樓、雙龍、百鳥柱、八卦形立體石雕、花岡石壁雕。2000年重建聖蹟亭,仍保持三層形制,上層的六角形象徵六合,中層的四方形代表四相,下層八角形意為八卦,石雕有琴棋書畫和孔子說教圖。

廟方調查此廟的建築面積為臺灣第二大的土地廟,次於車城福安宮。 2005、2014等年報導,也說為北臺灣最大的土地公廟。

祭祀

該宮管理委員會總幹事蔡莊志表示,把土地神置於華麗的大廟有違古制,遂於二樓供奉三官大帝顯應祖師康府王爺

在2014年報導時,廟委、龜山鄉鄉民代表李卿照說,此廟昔日是大湖地區信仰中心,現為大崗、大湖、大華村五千多戶鄉民信仰。當年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就有兩千多位信眾祭拜祈福。

道教

道教是華夏的本土宗教,道教思想源於黃帝(黃帝學派託言),道教體系最早創始人是五斗米教天師道)的張道陵,崇拜道家老子為道祖,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動,至春秋戰國時期吸收神仙方術產生了方仙道,後融合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代中後期形成黃老道,至南北朝經過宗教改革,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概論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也積極發展[1]。為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只是哲學理論,道教吸收了其以「道德」為核心概念的理論體系,並將哲學家神化;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張道陵益州(在今四川省)的鶴鳴山修道,創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為傳教區域。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唐代太宗皇帝因老子(太上老君)姓李,與國姓相同,於是尊封老子為唐室先祖。

道教以「」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中原萬物的本原。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與儒學佛教合稱「三教」,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在其中占據着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登聖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及行善積德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