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教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均衡教育發展是我國義務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內核,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國特色教育事業規律,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資源,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不斷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從而真正地實現教育事業均衡、持續、健康發展。
2012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對在新形勢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促進公平==
備受社會廣泛關注的「教改」新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目前已取得階段性進展。教育部有關官員11月10日表示,現在綱要的文本已經基本起草完畢,在報請中央審議、社會再一輪的徵求意見後,將由國家正式頒布。黨中央、國務院對制定該綱要非常重視,胡錦濤總書記親自做出指示。溫家寶總理親任規劃綱要領導小組的組長。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任規劃領導小組的副組長和辦公室主任,教育部部長任副主任。
綱要將涉及民眾普遍關注的20多個教育熱點問題,對我國教育發展而言是歷史性的機遇。其中,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成為綱要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熱切關注。而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推進教育的均衡發展」,他表示,各地要把義務教育作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努力實現2012年義務教育區域內初步均衡、2020年區域內基本均衡的新目標。
3四個掩蓋==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教育的發展,着力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問題,我國基礎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整體上進入更加注重內涵發展和提高質量的新階段。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教育質量和水平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筆者認為,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的「掩蓋」,即全國教育整體投入增加掩蓋了地方教育投入的不足;發達城市教育人財物的聚集掩蓋了欠發達城鎮教育人財物的流失;少數人所受的良好教育掩蓋了大多數人所受教育的質量偏低;高等教育的發展掩蓋了職業教育的滯後。
——教育體制機制多有弊端,結構尚待理順。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當前仍以全日制正規學歷教育為中心,人才培養模式缺少多樣性和靈活性,致使一些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在辦學方針、教學宗旨、學科專業設置以及師資配備等方面,盲目趨同或墨守成規,缺乏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的動力和活力,有些地區產業吸納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門的非理性化,已出現所謂「知識性失業」或「過度教育」的問題。
學校教育體系與社會教育體系之間、教育與培訓活動之間的關係尚待理順。受市場經濟利益的影響,教育的公益性有所減弱,政府、學校和各類教育機構之間出現了錯位和缺位現象。學校教育體系與社會教育體系之間、正規教育體系內部之間自成系統、自我封閉,教育資源共享程度不高。特別是職業學校[1]學歷教育仍由不同政府部門主管、規劃,長期存在着管理分散、政出多門等問題,在教育內部同樣存在着對職業教育規劃和管理分離的現象。許多地方政府的教育規劃,還缺乏對民辦教育發展的全局性的統籌考慮。
——教育投資比重偏低,投資結構失調。有關數據顯示[2],我國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上世紀90年代卻一直在2.5%左右徘徊,1992年制定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規定2000年應達到4%,但直到2007年,也僅有3.32%。這一比例,比1991年世界最不發達國家3.3%的水平還要低。
教育投資結構方面,2001年我國初等教育占27.49%,中等教育(包括中學、中專、技校、職中)占38.9%,高等教育占26.9%,而世界1980年部分國家平均水平為:初等教育37%,中等教育27.5%,高等教育19.4%。一個時期以來,我國中等、高等教育的擴張,一方面是依靠政府財政性投資的增長,但更主要的是依靠教育收費的提高。教育成了社會上利潤率極高的一項投資產業,這對擴大教育是有利的,但給國民帶來了巨大教育負擔。我國現在讀完一般大學的各種費用大概需要4—5萬元左右,而我國農村2004年的人均純收入只有2936元,父母雙方不吃不喝也要將近十年才能攢足一個孩子上大學的費用。這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
——教育資源浪費嚴重,質量亟待提高。我國教育人力物力的浪費和投入與產出比低;高校辦學模式趨同,層次不清,職能不明確,無特色,不規範,專科辦中專,中專辦大專,大專辦本科的現象,近幾年越來越普遍,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辦學效益;由於管理混亂,學科重複設置、條件差、教育質量不高等問題嚴重,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浪費;設備閒置嚴重,教室、實驗室及圖書館等利用率很低;學校和專業規模與市場有限需求的矛盾突出,導致許多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高校三大職能(產學研)割裂較明顯,科研成果有限,知識轉化率低。對比之下,我國的國民素質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況。
因為教育質量不高,致使我國公眾科學素養與發達國家相比懸殊很大。中國科協於1990年開展了我國公眾科學素養的試驗性調查,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眾比例1996年為0.2%,2001年為1.4%,2003年為1.98%。而1989年加拿大為4%,1991年日本為3%。美國1990年的這一數據為7%,2000年已達到了17%。
革新理念
均衡教育重在「均衡」。實際上,我國均衡理念源遠流長,孔子在他的治國策中提出「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均衡理念;孟子「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也道出了社會政治生態中的均衡關係。
胡錦濤主席提出「均衡、普惠、共贏」;韓國成立國家均衡發展委員會並制定《均衡管理法》;華為、金蝶、萬科等諸多企業都把均衡管理納入重要管理內容。
筆者在《均衡管理》一書中曾提出均衡管理理論,即遵循自然和社會「均衡—失衡—均衡」的發展規律,適應事物不斷發展變化的要求,根據事物各自的優勢和特點,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均衡地處理好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最終實現資源的最優組合,達到各方利益、情感、意志和認知的均衡。依此,筆者認為,當前教育之所以出現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蓋因教育事業內核的失衡,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不斷強化均衡發展理念,不斷優化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和共同發展,從而持續、穩定、高效地促進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均衡教育的關係看,均衡教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着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一方面教育的和諧發展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社會的全面和諧又為均衡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均衡教育不僅要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數以千萬計的高級專門人才,更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規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隊伍,這樣才能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自身看,抓好以培養人、塑造人為根本宗旨的均衡教育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動力和基本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調以人為本的社會。社會的主體是人,社會的內部和諧、社會的外部(即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係)和諧,歸根到底都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通過均衡教育,教化人心,實現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
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實質看,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活力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均衡教育。首先,「民主法治,公平正義」需要均衡教育。要實現法治社會,取決於公民法律意識的覺醒,取決於社會法治教育開展得如何,通過均衡教育努力縮小兩極差距,改變弱勢群體的各種生活待遇,促進公平和正義社會的建立。其次,「誠信友愛,活力有序」需要均衡教育。均衡教育有益於營建一個誠信友愛的社會良好環境,有益於整個社會崇尚教育、崇尚知識、崇尚人才,使社會公眾對共同的社會規範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普遍的認同,社會方能長期地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地發展。再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更需要均衡教育。要讓每一個個體清楚地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並採取理智的自覺行動,無不需要均衡教育的積極參與,意即公民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 ↑ 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思考,道客巴巴,2012-06-23
- ↑ 大數據告訴你: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後的薪資水平如何?,搜狐,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