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質遺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質遺蹟是在地球歷史時期,由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質歷史演化過程和物理、化學條件或環境的變化。這是人類認識地質現象、推測地質環境和演變條件的重要依據,是人們恢復地質歷史的主要參數。地質遺蹟是不可再生的,破壞了就永遠不可恢復,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質作用過程和形成原因的實際資料。

形成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蹟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蹟。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蹟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蹟,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1]

類型

地質遺蹟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

(1)標準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

(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蹟等。

(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

(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

(6)地質災害遺蹟: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蹟;河北唐山地震遺蹟;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泥石流及防治等。

國內概況

我國對於地質遺蹟的保護工作十分重視。地質遺蹟的保護工作始於七十年代末期,多是做為其他類型自然保護區中的一項保護內容。

1987年,由原地質礦產部頒布了《關於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的規定》,我國開始建立一批地質自然保護區。1992年以前,共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4處,省級31處,縣級17級。1995年,地質礦產部頒發了《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使地質遺蹟保護工作得到了比較快的發展。[2]

保護意義

地質遺蹟是一種資源,保護下來既可以供人們研究,也可以通過適度開發成為供人們參觀、開展科普教育的基地。世界不少國家以把地質遺蹟比較集中的區域建成地質公園,形成保護與開發的良性循環。只有在各市、縣、省乃至全國對其地質遺蹟的分布、數量、類型、特徵、環境保護、開發程度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情況下,政府才可以做出保護規劃以及指導開發,指導企業投資,人們也可以了解地質特徵、提高科學素質,科技人員可以作為研究的資料來源。 地質遺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地質遺蹟保護是社會的責任,保護的最好辦法是建立地質公園。建立地質遺蹟/地質公園數據庫是保護、規劃、開發、和合理利用的基礎工作。也是推進地質遺蹟的科學研究和地學普及的重要條件。[3]

研究保護

地質遺蹟在地球上的分布規模大小不同、存在形態不同、遭受損壞的難易性不同、科學價值和景觀價值不同,因此保護方法和措施也有很大差異。地質公園規劃中對地質遺蹟的保護應該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護寶貴的地質遺產。 研究發現,上述四種"不同"也存在一定內在聯繫,從保護地質遺蹟的角度去歸納分類,有利於安排保護措施。為此作者提出了以地質遺蹟分布特徵為主,綜合其它因素的地質遺蹟分類的概念。這裡"地質遺蹟分布特徵"是指地質遺蹟分布的規模、形態等特徵,這些特徵常常與其科學價值和景觀價值相聯繫,因而影響了對其保護的方式。[4]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