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生物化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生物化石,地質學專業術語

古生物化石,指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蹟,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蹟化石。古生物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古生物化石不同於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質遺蹟,是我國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

綜合價值

(1)它為國內乃至國際研究動植物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提供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2)對研究地質時期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3)探索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滅絕事件研究,提供罕見的實體及實地。(4)有些特殊、特形化石其本身或經加工具有極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它也是一種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和旅遊商品資源。我國是古生物化石比較發育的國家之一,幾乎遍及全國各地。

特別是近年來先後發現的河南南陽、湖北鄖陽、內蒙古二連恐龍蛋及骨骼化石,遼西的鳥化石,雲南澄江動物群化石、山東山旺動、植物等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國際上特別是科學界的廣泛青睞。我國有許多重要化石產地,其中有不少是國家乃至世界的寶貴遺產,以下簡要介紹我國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產地,以及化石研究中的新成果。化石,俗名"龍骨",是距今約700萬年至100萬年這一時期的哺乳動物。那時,榆社曾經河湖縱橫,氣候炎熱,草木豐茂。在這河湖之中和岸畔林區,曾棲息過大量的魚,陸龜,各種象類,劍齒虎、三趾馬、大唇犀、額鼻角犀、長頸鹿、付鹿、巨駝、牛鼠和各種豬、羚羊等。

它們死後,被水沖入河湖之中,很快被泥沙埋了起來。它們的肌肉腐爛,而堅硬部分和骨骼、牙齒等被岩石中的礦物質填充替代,從而形成了化石。化石是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和生物進化的珍貴資料和最可靠的依據,有極大科研價值。榆社化石不僅數量大,種類多,層位連續,延續時間長,而且化石中有一大部分,填補了我國古哺乳動物研究中長期尋而不得的空白層位(距今大約500萬年至200萬年)。這一層位,直到現在我國和全世界仍發現很少,因而在國內外古哺乳動物研究方面占有特殊地位,成為國內外古生物學家格外注目的一個地點。山旺古生物化石,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被列為世界遺產之最,發掘於臨朐縣城東20公里的山旺村。其間,保存着1800萬年前各種動植物化石。這些化石,種類繁多,精美完好,印痕清晰,栩栩如生,被譽為"化石寶庫"、"萬卷書",是一座古生物化石天然博物館。現已發現的有10多個門類,400餘種。植物化石有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動物化石有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和哺乳動物各類。山旺化石如圓基香椿、胡桃、昆蟲、玄武蛙、螳螂、蠑螈、龜、鳥、野豬、三角原古鹿、纖細近五角犀、東方祖熊等化石標本已成為重要的旅遊商品,廣為收藏。澄江動物化石群,在雲南澂江縣帽天山,發現了轟動了世界的橙江動物群化石。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軟體動物化石群。自1984年發現"納羅蟲"以後的10年間,近10個國家的50多位科學家在這一帶採集化石約5萬塊,它們分別屬于海綿、腔腸、蠕形、節肢、腕足等動物門或超門,有的動物因未曾見過而無法分屬。科學家在橙江化石中已發現40多個門類的80多種動物。橙江化石群中的雲南蟲被證實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半索動物,從而解決了生物進化論上一個最棘手的難題之一,即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兩大類別的演化關係。這一發現在進化生命科學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橙江動物化石群的發現被國際學術界列為"20世紀重大科學發現之一"。恐龍是爬行動物中的一個龐大家族,生活在距今2.25億-0.65億年前的大陸上,曾經統治地球達1.6億年之久。

專家認為,地球生活過的恐龍有900-1200個屬。人類發現恐龍化石已有180多年的歷史。100多年來,恐龍一直是古生物學界和全人類最有興趣的話題之一。[1]

化石產地

我國發現的恐龍化石產地很多,並很有特色,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嘉陰一帶,四川自貢及四川盆地其他地區,山東諸城,內蒙古二連浩特鹽池和查干諾爾,廣東南雄,山西天鎮,河南西峽、內鄉,新疆準噶爾盆地,以及廣西撫綏,浙江永康,貴州等地。我國鳥類化石的發現已有幾十年的歷史。鳥化石種類很多,僅周口店鳥類群就有鳥化石122種。近年來,遼寧西部北票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一舉打破了德國在早期鳥類化石方面的壟斷地位。初步認為鳥類是由小型恐龍演化而來,其科學價值無法估量。中華龍鳥是鳥類真正始祖,其發現,有力地支持了鳥類系由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學說,並將原始鳥類演化歷史分為四個階段:中華龍鳥期-始祖鳥期-孔子鳥期-真鳥期。四個階段的代表在遼寧西部都有發現。這些發現引起世界轟動。

在我國有多處發現,除具有科研價值外,還有重要的觀賞價值。主要化石產地有:內蒙古扎賚諾爾松花江猛瑪象,它是我國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長9米,身高4.7米。甘肅合水縣板橋"黃河劍齒象",它是世界上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同時出土的還有鴕鳥、三趾馬、羚羊。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古生物化石的保護同時對古生物化石採取了不少保護措施,特別是賦予國土資源部對全國古生物化石實施保護和監督管理(國辦發[1998]47號)。1999年4月9日國土資源部頒發了《關於加強古生物化石保護的通知》(國土資發[1999]93號),使得古生物化石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強。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使得古生物化石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2]

與文物的區別

1) 古生物化石,指人類史前由於地質作用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蹟,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蹟化石。它們是經過漫長地質作用形成的、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蹟,是國家寶貴的自然遺產。它不是歷史文化遺物,不屬於"考古"的範疇。

2)文物研究的時間跨度是指"人類歷史以來",而化石研究是"史前"的地質時期,這一公眾概念現已深入人心。如人為有意造成概念混亂,必將給立法和司法帶來極大不便。

3)由於古生物化石與文物自然屬性以及保存狀態的差異,文物的挖掘保護方式及研究與古生物化石的挖掘保護方式差別甚大,不宜納入同一法規進行保護。

4)在科學研究範疇上,文物研究屬社會科學類,而古生物化石研究屬自然科學類,前者屬考古學(英文為Archaeology), 後者屬古生物學(英文為Paleontology), 在國際上早已獲得公認。

5) 從學科歸屬和人才培養模式上,古生物學屬自然學科類,文物考古屬社會學科中的歷史學大類。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委頒發的學士、碩士以及博士培養目錄中,古生物學一直是一級學科地質學下屬的二級學科,名稱為古生物學及地層學;文物考古分屬歷史學下考古學及博物館學,二者分屬不同的學科體系,因此,古生物化石與文物不宜納入統一管理。

6)如果發現了化石,必須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不可以私自販賣![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