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理圖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理圖碑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地理圖

所屬朝代: 南宋

類別: 歷史

碑刻《地理圖》是現存宋代碑刻地圖之一,系南宋全國性地圖。[1]

歷史介紹

黃裳繪,宋純佑七年(1247)王致遠刻石,民國年間拓印。一幅,圖縱108厘米,橫98厘米。

原圖是作者黃裳向嘉王趙擴進呈的八幅圖之一,約繪製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繪製並進獻此圖的目的是使嘉王披圖則思祖宗境土半陷於異域而未歸,藉以喚起不忘北部半壁江山,實現祖國統一的信念。原圖後被浙江永嘉縣人王致遠在四川獲得。南宋淳佑七年(1247)王致遠在任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時,在蘇州將圖刻於石上,以利永傳。其碑石寬104厘米,長220厘米,無碑額。全碑除下部圖、文交界處有斷裂,圖中部有局部磨損外,大體保存完好,現存江蘇省蘇州碑刻博物館(文廟)。

主要內容

《地理圖》,無畫方,比例尺約為1:2500,000繪圖範圍:北到黑龍江長白山,西至玉門關,南到海南島,東達中國近海。圖上表示了南宋的路、宋、軍、州等行政建置,計430處,所有府、州名稱刻成陰字,均加方框。路名刻成陽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地名不加框。山嶺註記均以方框括之,約有180座。河流名則以橢圓形符號括出,注有78條。湖泊27處,山隘24處,山嶺、森林和長城用形象符號表示,在居庸關長城之北繪有一片林木,並加注"平地松林廣數千里"。黃河中游的大灣和山東半島繪畫得比較正確,接近今天測繪地圖的水平。對長江上游岷江以上的上游,向南再向西畫出了很長一段流程,說明對長江真正源頭的了解已超過其它宋代地圖。總之,黃河、長江自發源至入海口的河道均是宋代流經的正確河道。在圖的邊緣處還加注了一些政治地理方面的注詞。如在西北部標有:党項、夏國、回鶻、沙陀、龜茲、韃靼界、佛頂林衙等名和"契丹遺族奔避於此"等詞句。在東北部注有:"高麗、新羅、女真、渤海四屬之地。"在西南還標有:銅柱、馬援立、歡下都督曰南郡,去京六千七百里,縣四。圖上標註這些內容之目的,是將此作為整體內容的一部分,使觀圖者在某種程度上引起"故國疆土今入異國"的黍離之情,達到以圖激勵鬥志的目的。宋代全國性地圖傳世數量較少,繪畫如此詳細的地理圖,可以說反映了距今七百六十三年前我國繪製地圖的技術水平,是一幅具有高度歷史價值的珍貴文物。

參考來源

  1. 蘇州文廟 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