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信號分析
內容簡介
本書分6部分,共16章。闡述了地震信號數字處理的基本原理和數學模型。第1部分概述了當代數字地震的基本內容,扼要介紹了地震處理技術各主要環節的原理和算法,包括地震資料的動校正、靜校正、速度分析、水平迭加、振幅保持以及預測反褶積等,說明了如何通過系統的數字處理,提高地震資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第2部分全面論述了地震濾波器的數學模型和設計原理,闡明了下列地震濾波器的基本概念:時間域濾波和頻率域濾波、地震子波、褶積和相關、子波的最小延遲、最大延遲和混合延遲、反饋濾波器、全通濾波器以及匹配濾波器。第3部分闡明了最小平方濾波原理及其在設計地震反向濾波器中的應用。論述了最小平方法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地震記錄的褶積模型,按照這個模型,地震記錄相當於地震子波和地下反射係數相褶積再加上白噪,然後根據最小平方法和地震記錄的褶積模型推導出最小平方濾波器。最小平方濾波是設計各項地震反向濾波器的技術基礎,例如預測誤差濾波器、整形濾波器以及脈衝濾波器等都是根據最小平方濾波技術設計的。第4部分介紹了時間序列的預測分解理論及其在地震勘探中的應用。由廣義回歸分析得出的時間序列預測分解的理論認為,平穩時間序列在任何時刻的值可以分為兩個成分,第1個是確定性的可以預測的成分,第2個是新出現的不可預測的成分。對於地震記錄來說這個新出現的不可預測的成分正是人們所需要的地下反射信息,因此只要設計出預測誤差算子,就可以從地震記錄中恢復出有效的地下反射信息,這一理論是地震反褶積的基礎。第5部分介紹了地震波傳播的反問題即地震反射偏移歸位的原理。第6部分提出了時間序列功率譜估計的3種模型,即自回歸模型、動平均模型以及自回歸—動平均模型。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參加創建數字地震處理技術的系統總結,所論述的各項研究成果已為地球物理學家所普遍接受和廣泛應用。
作者簡介
因·A. 羅賓遜(Enders A. Robinson),美國地球物理學家,曾任美國多所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1954年的博士論文《時間序列的預測分解及其在地震勘探中的應用》,奠定了現代數字地震處理的理論基礎。主要著作有 《地震速度分析和褶積模型》、《數字地震反濾波方法》、《多道時間序列分析》等。賽·特拉脫(Seven Treital),美國地球物理學家。先後擔任美國標準石油公司、阿莫科石油公司高級研究員,他和羅賓遜長期合作研究並著書立說。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1]、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2]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大多數著作反映實際情況,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有不正確的、非科學的;但都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對所收著作,從其特徵、版本、作者生平、規模、主要內容、學術或藝術價值、社會作用等方面作出了簡要的詮釋。
視頻
地球物理信號分析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高考知識積累: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新東方高考網,2020-06-01
- ↑ 文學流派及其主要作品,道客巴巴,201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