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地體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在地質學上,地體是地殼物質的碎塊,它或者在一個板塊上形成,或者從一個板塊上斷裂而成,後來增生(或者叫「縫合」)到另一個板塊之上。這時,這一地殼塊或碎片仍保有它自己獨特的地史,而和周邊區域不同(因此,偶然也用外來地體這一術語)。地體和它所附着的地殼之間的縫合線通常是一個斷層

地體的概念是在1970年代對北美洲複雜的科迪勒拉造山帶的研究中提出的。在板塊構造論的新觀念發展起來之前,這一造山帶始終呈現出一種明顯的難以解釋的「不可化約的複雜性」。而板塊構造論則指出,這一造山帶的形成,實際上是一些地殼碎塊遠離它們的誕生地,在「漂移」了幾千英里之後,抵達並碰撞在一條異地的海岸之上的結果。這樣的地殼碎塊因而被地質學家命名為增生地體。

「很快人們就認為,這些外來的地殼碎片實際上是在相當遙遠的地區起源,成為『可疑地體』的。這些遙遠的地區離起這些地體最終止步的造山帶,動輒有數千千米之遙。由此推論,現在的造山帶本身是一幅不斷增大的拼貼畫,由起源於環太平洋地區的為數眾多的地體構成,它們現在都通過大斷層彼此『焊接』在一起。這個概念馬上就被用於其他的更老的造山帶,比如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亞造山帶。……支持這一新假說的,不僅有構造學和岩石學的研究,還有動物區系的生物多樣性和古地磁的研究。」(Carney et al.) 如果一個地體體現了多次重複的增生事件,因而具有較複雜的地史和構造,則可以稱之為超地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