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揚帆遠航中找尋回家的路(翟永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在揚帆遠航中找尋回家的路》是中國當代作家翟永旭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揚帆遠航中找尋回家的路
樹高千尺忘不了根,人走萬里忘不了家。當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為我們描繪出越來越美麗的生活圖景時,人們開始對曾經貧窮、艱難的記憶有所淡忘。當高科技產品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的工具等均被打上「落後」的標籤,走上被淘汰之路;當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呼聲愈來愈強烈,才感悟到所淡忘和淘汰的記憶正是孕育精神食糧的沃土。於是宋福如、趙海京二人邁出揚帆遠航的腳步,主動為心靈家園找尋着歸宿。於是在腳步越來越堅定後,廣府民俗博物館應運而生;於是這個3880平方米兩層樓的空間,成為最好的精神依託,來幫助我們找尋着回家的路。
廣府城位於邯鄲市東北部永年區內,永年區的前身為永年縣,這裡曾是最早的縣政府所在地,當地人習慣將此稱為永年老城,簡稱為永年城。
廣府城是一座古城,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城牆、楊露禪故居、武禹襄故居等,均顯現着歷史的厚重性。自從成為國家級5A級風景區後,廣府民俗博物館也成為其中景點。此景點更像是一部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的書,不覺以閱讀者的身份開始參觀。
沿着廣府城東門前行200米,就可以在路南看到標誌着「北方第一村」字樣的廣府民俗博物館,隨後映入眼帘的便是門前的各種石磨、門墩等。如果把名稱和標誌比喻為封面,那麼門前擺設則發揮着導讀作用。仿佛告訴遊客,這裡展示的是以農耕時代為主體的風土人情世故。
進入到博物館參觀區,引人注目的是展板上一段文字:歷史的長河浩浩蕩蕩,勤勞智慧的祖祖輩輩經歷了風雨霜雪的滄桑歲月,一步步走向今天的文明、進步、輝煌……
這段文字是參觀的序幕,更像是一本書的序言,對展覽館的內容做着引導。充分展示本書內涵期間,似乎也在表達着主要創始人——宋福如先生的心聲。
博物館共包括24個展廳,文字下方為序廳,走過序廳,沿着古農具廳、倉儲廳、水利廳、廚房場景廳、食品模具廳、交通工具廳、食盒禮盒廳、古燈具廳、家具場景廳、中藥鋪、家用電器廳的方向參觀。
一樓參觀完畢順着木製樓梯走上二樓,依次走進建築加工材料廳、木匠用具廳、祭祀廳、自行車廳、錢莊當鋪廳、計量工具廳、手工作坊廳、紡織系列廳、商榥家什廳、日用陶器廳、精品廳、婚嫁場景廳。
相比之下,二樓的設計要複雜一些。一樓只有一堵牆隔開為兩大部分,參觀時只沿着逆時針或順時針方向即可。二樓則會在直線參觀中,走入內間,然後再從內間出來去參觀其他展廳。在二樓頂頭部位,是精品廳的位置。與其他廳的不同的是,此廳所展內容將本地產品與外地產品融合在一起,相對於其他廳,擺放位置要講究一些。
序廳用穿越性的方式,把人們引入到過去的時光。衣食住行是安身立命之本,古農具廳對土裡刨食的謀生方式做着展示,水利廳體現的是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木匠用具廳是通過手藝謀生的方法,手工作坊廳是在依靠人力謀生時的具體顯現,商榥家什廳則是商業背景下各類人士的生活狀況;紡織系列廳則對從土地上取暖作了詳細說明;建築材料加工廳、家具場景廳、廚房場景廳則對從前的居住習慣作着全方位介紹;自行車廳、交通工具廳則展現出曾經的代步工具。了解到過去衣食住行的大致內容,知道土裡刨食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通過此方式獲得豐收後,可以把糧食放至倉儲廳,然後通過食品模具廳的展品將其加工成我們喜愛的食品,同時還可以依靠計量工具廳的工具把多餘的糧食銷售出去;古燈具廳描寫着過去的照明工具;日用陶器廳則寫出過去所使用的日用品;中藥鋪則道出尋醫問藥的情景;祭祀廳對孝道文化做着詮釋;錢莊當鋪廳以貨幣演變為媒介,彰顯着理財方式;食盒禮盒廳和婚嫁場景廳在相輔相成中,對過去的結婚習俗作着詳細記錄;家用電器廳記錄着時代的生活縮影;精品廳張開熱情的懷抱,將當地文化融入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大家庭中。每一個展廳是一個篇章,這些篇章即可獨立成篇,又都相互關聯。
在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史上,讀書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曾幾何時,讀書是高雅追求和精神享受的象徵。隨着網絡等出現,能夠在書桌前靜靜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再加上對書中意義缺乏必要的引導,甚至忘記了「書中自有黃金屋」等道理。其實只有認真閱讀,才能挖掘出其中的價值。閱讀廣府民俗博物館這部書,猶如走進了歷史長河,長河裡看不見寶藏,卻有着比寶藏更為珍貴的財富。那就是在記載祖祖輩輩生活足跡的時候,用辛勤勞作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向世人發出回家的召喚。召喚中飽含着殷切期望,無論高科技多麼發達,都不能忘記祖先留下來的寶貴遺產。這遺產是指導我們不斷前行的指南針,引導着我們走上回家的路,並為日後前行把握好正確的方向。
廣府城有着北方魚米之鄉的美譽,水草豐盈的永年窪、寬闊恢宏的護城河,用水城特色描繪着詩情畫意。水是有靈性的,我在靈性感染下,每一件展品在眼前均有所靈動,自由組合成瑰麗圖景,忍不住用欣賞者的眼光開始瀏覽。
掀開序廳的帷幕,順着牆體上的谷穗等農作物,可以看到杵頭、石臼等工具,這些工具用於將收割後的糧食脫粒。擺放在其中的漢遁臼則對其進行了闡述。序廳是由兩幅畫面組合而成的,另一幅畫面是以馬車為主體的,這是最早的運輸工具之一。透過序廳畫面,不難想像到:在一切均靠人力,且印刷術和造紙術還沒有發明的時代里,先人們求生存謀發展的時候,對文化同樣有着渴求。序廳畫面用深刻的內涵表達着傳承的意義。
從明清時代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犁,耬,鋤,耙,鐮刀等是土地上重要勞作工具。曾幾何時,人們喜歡用「面朝黃土背朝天」方式釋放豪情,所以自覺把在太陽下低頭勞作當成份內之事。當對「粒粒皆辛苦」產生深刻感悟後,才會讓勤儉節約的習慣形成美德。今天的發展減輕了農活的壓力,這些農具雖被淘汰,陳放在古農具廳,卻在春種秋收的畫布上,繼續描繪着熱火朝天的畫面。旨在提醒世人,無論如何發展,勤儉節約的美德永遠不能丟失。
扇車、糧囤、布袋等是過去加工儲存糧食的工具。用荊條編制而成的糧囤呈「鼎」字形狀,糧囤周圍,放着各類老鼠夾子。荊條有着透氣好不生蟲的特點,糧食放入糧囤前,先往裡麵糊上一層牛糞泥,這樣可以防止蟲咬和鼠害入侵。當牛糞泥不能發揮作用時,外面的各類捕鼠器具可以防止老鼠禍害糧食。當時儲存糧食還會採取布袋的方式,布袋的製作雖不規範,但人們習慣以此作為計量單位。雖然也是用布製作,但此布袋卻非常硬,裝入糧食後可以保持好直立。相比之下,糧囤存放糧食量較多,布袋所存放糧食量較少,但都在倉儲廳的畫面顯現出豐收的喜悅。
轆轤、龍骨水車等取水用於灌溉莊稼和供人飲用。在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廣府城,打漁也是常見的生活方式。梭子船、漁網和控制魚鷹的工具等與取水工具共同圍繞着「水」描繪着水利廳的畫面。水是萬物之源,莊稼的生長離不開水,人的生活離不開水。在自來水沒有出現前,水車是最常見的取水工具。使用水車取水雖在當時是一種進步,但也有着較大的辛苦。此畫面敞開深情的懷抱,引導人們節約用水和愛護水資源,為魚兒生長創造有利環境。
廚房場景廳分為內外兩部分,廚房內的畫面是從鍋碗瓢盆起步,隨後便是各式各樣的竹籃。編織材料上有荊條、秸杆和竹篾等。用竹篾編織的竹籃因工藝有別,用途上也有區別。家中比較常見的是那種俗稱「氣死貓」籃,編織工藝比較精緻,上層用蓋可以蓋嚴實,(蓋也為竹篾編織),平日掛在屋內懸在空中的橫棍上,用於放乾糧。需要食用時可以踩在凳子上將其取下來,貓無法偷吃乾糧,所以只能被氣死。編織較為精細的竹籃用來放點心,走親戚時才會拿出使用。廚房外的畫面是以各類風箱為主體的。從前人們習慣在院子裡做飯,風箱可以使火更旺,做飯更快。內外畫面合二為一,對過去生活習慣有了全面了解。
餄餎床、做蛋糕、月餅、燒餅、饅頭、鍋盔等各式模具,把人的思緒引入到美食一條街。各類模具以鐵、陶、銅、鋁、木頭等材料為媒介,描繪出一幅鄰里交往圖。蛋糕、月餅等食品在當時屬於奢侈品,平日裡極少食用,但在家中有紅白喜事或節日時,又必須要使用。那時購買不像現在這樣方便,只好自己製作。誰家有這樣的模具,就要無償借給鄰居。以八月十五為例,那一天家家戶戶要打月餅,一個模具要好幾家交替着使用,所以那時非常注重鄰里關係。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車輛的出現是進步標誌。最初的出現並非僅僅是代步工具,更多用於託運貨物。在石料等重物面前,四軲轆車、大車等幫助人們減輕着勞動強度;在崎嶇山路或羊腸小道面前,獨輪車則發揮着用武之地;鏢車屬於特殊用車,卻在顯現兇險性的同時,彰顯着信心和豪情。交通工具廳的畫面有着極強的演變性。在此之後,還能看到各類大車。它既可用於載人,又可用於載物。各式各樣的大車中,還有一輛細車子。它引導着人們用穿越眼光去參觀,其意義並非簡單的代步工具。所謂細車子,是在馬車上掛個頂棚。這類車子平日走親戚時用。展廳有一輛類似於過去花轎的細車子。據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結婚坐花轎想要重新興起,可當時會作花轎手藝者很難找到,只好在馬車上,做一個類似於花轎的頂棚,並雕塑上各類充滿喜慶意味的雕塑品。
伴隨着強烈儀式感,走進食盒禮盒廳的畫面。過去辦喜事時,食盒禮盒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男方給女方家下聘禮需要用,給親戚家孩子過滿月時需要用,過白事或祭祀活動時也需要用。相應的食盒禮盒為四層者居多,裡面往往裝上糧食、果子、禮肉等食物或食品,每一層均體現着象徵意義。
在電發明之前,蠟燭和籽油承擔着主要照明的任務。古燈具廳將多種多樣的燈具置身於畫面中,讓人對衝破黑暗有了更多認識。從燃料上分有牛油燈、籽油燈、大麻子燈、臭電池燈、煤油燈、蠟油燈;從安裝位置上分又有架子燈、吊燈和壁燈。使用瓷、陶、鐵和玻璃製成的燈具,在照明能力上與電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卻反映了當時人們夜晚的生活狀況。
在對旅遊景點的開發和建設中,曾一度興起過仿古一條街等的追求。家具場景廳的展品組合仿佛是自然形成的畫面,釋放着古色古香的色彩。架子床、梳妝檯、屏風、炭盆、腳盆、色盒、書架等在井然有序中擺放,帶領人們走進過去客廳、臥室、書房等處,對過去的風俗有更多了解。過去結婚,家具是女方嫁妝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有32條腿、42條腿、48條腿等。從其中可以看出,人們過去對「四」這個數字比較推崇,寓意着四平八穩。女方嫁妝里,必不可少的是箱子,箱子雖為木頭製作,也會被稱為皮箱。
中藥鋪的畫面更像是一張答疑解惑圖。每逢走進中藥鋪,都會看到冰箱擺放在其中。隨着對中醫藥知識的了解,得知有些藥丸需要用冰箱保鮮。西醫沒有傳入中國之前,我們尋醫問藥完全依靠中醫。所以便產生疑惑,那時的草藥又該如何保鮮呢?一角擺放的黃色箱體給出正確答案。這是比較古老的冰箱,可以用於存放各類藥品。下方是大冰塊,上方為藥品,所使用冰塊則為地窖內儲存。櫃檯外一張桌子上擺放着一張虎皮,是用狗皮仿製的。過去則是真正的虎皮,開中藥鋪者通過此方式招攬顧客,告訴他們本店有名貴藥品。此作法現在是不允許的。
家用電器廳沿着生活由差變好的軌跡,描繪出一幅暖心畫面。收音機、半導體、留聲機、音箱、錄音機、錄像機、黑白電視等陪伴着我們渡過快樂的時光。一旁所擺放的茶壺、茶碗、桌子等,很容易讓人回到往昔。在收音機、電視等未普及年代,鄰居都要來家裡收聽或觀看。特別是播放經典曲目時,便會主動邀請左鄰右舍來家,共同欣賞之餘,還要喝着茶水嘮嘮家常。
建築材料廳用畫面顯現着家族的夢想。五福臨門是中國老百姓的至高追求,這在構建住宅時可見一斑。五福包括:長壽、康寧、富貴、好德、善終。據說自漢代起,平民百姓習慣蓋瓦房,蓋好後便在房頂上安放幾個瑞獸。瑞獸大多為泥塑品,做成鴿子等形狀。家族中出過舉人以上有功名人物者,其祠堂可以用鐵角瓦脊獸以顯尊貴,瑞獸有着辟邪和祈福降祥作用。雖沒有得到過證明,但表達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木匠用具廳的畫面把人的思緒帶到往昔的境況。那時結婚需要打家具,搬入新居需要打家具,家具出現損壞需要請木匠來修理。看到諸如墨斗、刨子、鑿子、尺子、鋸等工具在此展示,猛然想起這些工具曾屬於家中必備。即使自家沒有,在鄰居家也能很容易借到。木器品製作走上了機械化,使用家具時基本上都去商場買,出現損壞後很少有人去修理,而是直接換新的。
百善孝為先,孝道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占據着重要位置。為了表達對祖先的敬仰之情,人們習慣在年根時開始在家祭祀。臨近年中的時候,全家老少團聚在一起,燒香祭拜祖先是年文化的主要內容。有些常年在外工作者,還要利用祭祀機會與族人見面敘舊。祭祀廳的畫面讓親情溢於言表,在以祠堂為主體勾勒的畫面中,有供奉祖先、緬懷先人之地,還包括着家堂神龕、祈雨神龕和神主牌位等。
自行車廳的畫面打開了回味過去的窗口。作為交通工具之一,至今仍然沒有淡出我們的生活。現在一輛自行車,其「代步工具」的意義體現得更為突出。展廳內自行車為清末至上世紀七十年代生產,還有一些是早期國外生產的。這些自行車大多為加重自行車,有着極強的多用性。除代步外,還可以載人載物。在那個公交車不發達、出租車等沒有出現的時代里,自行車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明清時期,是廣府最為繁華時期。達官貴人、商賈等雲集於此。錢莊類似於現在的銀行,當鋪則為需要緊急用錢者提供便利。據說當時的錢莊為富豪們光顧的地方,當鋪則較受開店鋪者青睞。錢莊當鋪廳用畫面回顧着繁華,其中的算盤為主要工具,錢櫃用於存放錢幣。
計量工具廳內的畫面對豐收後的情景進行着補充。在以農耕為主體的生活中,糧食買賣是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合、升、斗、斛等計量用具主要用於秤量糧食,當然也用於秤量其他物品。其中口大為斗,口小則為斛,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另外,還有過去各時期所使用的各種各樣的木桿秤,其中有着比較早的以十六兩單位為一斤的秤。
用機械化代替人力顯現着進步,其實手工製作過程也藉助着知識的力量。手工作坊廳的畫面對此作着回答。千斤擔、挫鞭炮機、古法造紙設備、做木梳、做籠屜、木旋床等古用具,均是機械化的前身。這些展品幫助我們認識了先人改造自然和征服困難的能力。釘馬掌工具藉助人力增強畜力耐力,千斤擔利用槓桿作用來追求工作效率。兩百斤的重物兩個人搬不起來,而使用千斤擔後,則可以把四百斤左右的重物挑起來。
紡織系列廳的畫面容易把人帶進男耕女織的世界。由棉花變成布布疋需要72道工序,在這些工序中,需要男人在土地上耕種勞作,更需要女人在紡花、染線、漿線、過繒、織布等過程中,將其變成能夠為人取暖禦寒的衣服。72道工序雖在畫面中占主導位置,但不是紡織的全部。其中還包括着用麻合成繩,以及用羊毛製作氈子和各式各樣帽盒擺放等場景。據說過去的帽子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出門戴帽,回家摘掉後不能隨意丟放,必須把其放在製作工藝較高的帽盒內。
走進商榥家什廳,不像走進商品大世界,而是走進了社會眾生相的畫面。同為買賣人,賣饅頭、賣燒餅、賣香油等所使用的吆喝工具均不一樣。還有剃頭挑子、打錫壺者、焗匠等使用的工具。買賣人的地位同樣有着差別。剃頭行業過去為下九流,為人理髮後別人不給錢他毫無辦法,因為他是沒有權利反抗的。有人給錢,他不能用手接,得讓人放到杌子上方的錢盒內。焗匠主要工具為金剛鑽,通過匠人之手,還原了缺損之美,焗過的盆和碗還可繼續使用,有些材料為玻璃和石頭等,破損後也可以焗。從前無論是有錢人家還是貧窮人家,都本着勤儉持家的觀念,日用品一般不會輕易丟棄。當時錫製品在廣府一帶較為盛行,打錫壺者也有着較大的市場。
日用陶器廳的畫面對陶器用途作了深入性闡述。陶器有着高雅品味,目前大多是供人觀賞的。欣賞陶籠、陶熬子、陶勺、陶噴壺、烤籠等特製陶器時,才知道在金屬炊具和塑料製品等出現之前,人們所使用的日用品是以陶為原料製作而成的。據說陶熬子不用放油,照樣能烙出香脆可口的餅,陶烤籠又能烤出鄉土味道的羊肉串等。
透過精品廳豐富多彩的畫面,感受到地大物博和歷史悠久的意味。坐落在二樓頂頭的精品廳,珍藏着遠古時代、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不同歷史朝代、近代、乃至當代的各類物品。包括古生物化石、過去使用過的石器、陶器、瓷器、紫砂壺等;有能喚起現代人記憶的泥塑、麵塑等藝術品;還有着不同朝代所使用過的錢幣,以及文房四寶、武術器械等。這些展品順着四面八方的航線來此匯聚,被安安靜靜擺放在櫃檯,在歷史的變遷中,展示着各地不同的文化內涵。
婚嫁場景廳對婚嫁內容作了全面講述。花轎、禮盒、食盒、老爺床組成一幅紅紅火火、喜氣洋洋畫面。禮盒和食盒構成下聘禮時的情景,相對於交通工具廳的花轎,此花轎顯得規範一些,花轎頂部雕刻着龍、獅等瑞獸,還有麒麟送子等吉祥圖景,這些雕刻有着辟邪的寓意,更表達了對婚後幸福生活的渴望。老爺床與普通床相比,用床幔隔開分為兩部分,內側為睡覺地方,外側為丫鬟侍奉老爺太太們提尿壺、煽扇子的地方。當然給新郎新娘做婚床時是不能享受此待遇的,只有成為老夫老妻後才可享受此待遇。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承認自己不是一名合格的鑑賞者,卻透過廣府民俗博物館的二十四幅畫面,領悟到發展的意義。畫面用發展軌跡構築成精神食糧,有戰勝貧窮和落後時體現出來的勇氣和毅力,正是用這種精神搭建起進步的階梯,把我們的生活逐步引向了繁榮富強。畫面同時也滲透出教育和警醒的意義,如日用陶器廳的生活用品、中藥鋪的虎皮等,又為合理利用資源發出呼喚。回家盡情吸吮精神食糧,才能正確理解發展的意義:無論取得多大的輝煌,追求的腳步永遠不應該停止,更應該把握好前進的方向。
自從太極文化成為廣府城的名片,楊露禪三下陳家溝學習太極拳的故事在廣為流傳中,在老百姓心中產生了百聽不厭的效果。我站在傾聽者的位置參觀民俗博物館,在美妙音樂節奏陪伴下,不覺進入到高山流水的意境。
廣府古城距今已有兩千六多年的歷史,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曾進行大規模修復三次。自明朝嘉靖年間至今四百六餘年,經歷了十幾次特大洪水和戰亂,古城變得千瘡百孔,殘垣斷壁,甚至連全城1萬多人的民生問題和安全問題也受到過威脅。作為土生土長的廣府人,宋福如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身為民營企業家,在企業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把前瞻眼光投向千年廣府古城。他頂住各種壓力,毅然決定個人投資來修復古城。從2004年至2009年,他共投資1.2億元,用工33萬人次,終將九里十三步的古城牆全部修復,重修全部城牆垛口,復建四門城樓、四角角樓和「三皇」廟宇,城牆上全用青磚鋪路,內牆土牆全部改為磚牆,進一步增強了防洪功能,這次修復成為古城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完善的一次修復。宋福如的善舉和創舉,不僅使千年古城重新煥發出生機,而且還引領了廣府文化旅遊開發高潮,成為邯鄲市文化旅遊開發一號工程、河北省旅遊開發二號工程。如今的廣府古城成功晉升國家5A級旅遊景區。宋福如也成為歷史上大規模修復廣府古城牆第四人!
2012年秋的一天,趙海京找到宋福如,表達了創辦民俗博物館的意願。趙海京是永年縣一名農民,曾在當地開辦過標準件廠。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農耕逐漸走向機械化,一度被農民視為至寶的鋤頭、鐮刀等慢慢退出歷史舞台後,看到人們將其隨意丟棄。痛心之餘,他堅定地走上收藏之路。趙海京先來到舊物市場購買,很快發現此類市場很難滿足需求。於是立即把腳步深入到鄉下,在走街串戶中購買各類日用品。他的誠心感動了親友,有些人主動把過去淘汰下來的物品送到他的手上,並主動向他提供線索。為了滿足收藏意願,有時竟然會到廢品收購站高價購買,甚至要到垃圾堆上刨撿。
當一大批的農具、家具、手工用具、生活用具等收至家中,趙海京的心愿有所滿足後又產生新的遐想。最初想法的產生源於小時候看到過的一幅漫畫:一群科學家流落在荒島上,旁邊擺放着許多大米、白面等糧食,這些人因為不會做飯而被活活餓死。在土地上勞作過的趙海京深知農耕的辛苦,深感機械化的便利。所以看到農具的逐漸淘汰,他在自然而然中想到那幅漫畫,所以又想到:如果出現機械化無法滿足需要的情況,會不會出現土地荒蕪的現象呢!此想法並非沒有根據,農具淡出了生活視線,以後的孩子們別說使用了,連見都沒見過,如何能在機械化不能滿足所需的前提下,從土地上索取到豐收景象呢!他把這些物品收藏起來,是對吃苦耐勞精神的依戀之情,更飽含着對其傳承的願望。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這些物品伴隨着人類社會發展史,顯現出勤勞、勇敢、善良、堅強優良品質,正是這些品質鑄造起炎黃子孫不屈的脊樑,更會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其中所體現出來的價值,是多少財富無法相比擬的。產生出此感悟後,想將收藏品展示出來的心愿更為迫切。
趙海京向宋福如說出自己的想法後,二人一拍即合,許多收藏品當月就被擺放到民俗博物館公開展覽,受到遊覽者的一致好評和歡迎。
楊露禪歷經磨難,將楊氏太極拳帶回廣府,後人在積極推廣中強身健體。當其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則能更好地造福人類。宋福如、趙海京二人繼承了這種精神,在挖掘民俗文化中營造着精神家園。這家園是愛心的泉源、是前行的力量、更是追求的歸宿。
走出民俗博物館,忍不住心生感慨。
這是一部跨越年代較長的書,記載着從古到今平民百姓的生活全貌,讓人們在閱讀中不覺對未來產生新的遐想。
這是一幅意義深遠的圖畫,成功再現往昔繁華時,展示出真實的思想,為後人描繪着越來越美麗的圖景。
這是一曲意境悠遠的曲調,在深入了解老百姓生活的基礎上,彈奏出最為接地氣的歌。
在揚帆遠航中找尋回家的路,是根植在家鄉的土地,向歷史深處找尋優良傳統源頭的腳步。
在揚帆遠航中找尋回家的路,是用造福桑梓的心聲,抒發着建設家鄉的心愿。
在揚帆遠航中找尋回家的路,因為堅信祖先智慧是精神財富,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收穫到幸福的希望。[1]
作者簡介
翟永旭,男,邯鄲人。河北省民俗協會會員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