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他的詩歌里,跳動着祖國的命脈(楊海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在他的詩歌里,跳動着祖國的命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在他的詩歌里,跳動着祖國的命脈》中國當代作家楊海蒂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他的詩歌里,跳動着祖國的命脈

在他的詩歌里,跳動着祖國的命脈

什麼時代產生詩?

法國18世紀啟蒙主義思想家狄德羅說,「那是在經歷了大災難和大憂患之後,當睏乏的人們開始喘息的時候。」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雪萊說,「在這個時候,人們積累了許多力量,能夠去傳達和接受關於人和自然強烈而使人激動的概念。」

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正是「經歷了大災難和大憂患之後」的中國社會發生巨變的時期。改革開放,把人們的思想從「文革」的專制政治中解放出來,意氣風發的時代,需要呼嘯的聲音和崇高的壯美,以激勵國人變革的昂揚鬥志。

正所謂「詩言志」、詩歌「為時為事而作」。在那場深刻的社會革命中,在那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中,詩歌首先被喚醒,詩人們最先行動。雷抒雁走在最前列。他以狂飈突進的方式在詩歌的道路上前行,先是寫下《希望之歌》,滿懷激情為中華民族的未來高歌;接着寫下《種子啊,醒醒》,喻改革開放為華夏神州希望的種子。

短短時間內,佳作接連問世,社會反響熱烈,他聲名鵲起,然而,依然冷卻不了他沸騰的熱血,平靜不了他狂熱的心靈。

雷抒雁永遠忘不了1979年6月7日。那天,當他捧讀着披露張志新烈士事跡的報刊時,他仿佛聽到一聲慘烈的槍響,看到一個美麗的身軀悽然倒下。怒火躥上心頭,將他的胸膛燒灼得劇痛,他像一匹被關在籠子裡的困獸,兩眼發紅坐立不安。他猛然拿起報刊出門,到處找人講述和爭論,以渲泄內心的憤懣與痛苦。

他要呼喊,他要控訴!是啊,在蘇聯作家的人文精神里,對待暴行,沉默就是犯罪!

萬籟俱寂中,輾轉難眠的雷抒雁,思想在天地間翱翔。漸漸地,散亂的思維開始聚攏,瞬間的感覺得以捕捉,一個景象浮現到他眼前揮之不去:一攤觸目驚心的鮮血上,滋生出一片生機勃勃的野草。有了!苦苦尋覓的詩歌形象,就這樣命定般躍入他的腦海。他難以抑制住興奮,一躍而起,奮筆疾書。

「風說:忘記她吧!我已用塵土,把罪惡埋葬!雨說:忘記她吧!我已用淚水,把恥辱洗光!」

氣勢如虹撲面而來,驚天地泣鬼神。

到凌晨4點,《小草在歌唱》誕生了!它「是在塑造一個生命,一個有血有肉、敢笑敢罵、有憤怒有喜悅的活生生的生命,而不是在寫那些橫臥在稿紙上的押韻的字行」(作者語)。看着眼前的詩行,雷抒雁想唱,想喊;想哭,又想笑。

《小草在歌唱》構思新穎獨特,內容豐盈凝重,全篇採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採用類比、烘托、意象等藝術手段,以小草作為貫穿始終的線索,藉助形象表現情感,用以象徵人民和烈士,從而營造出濃烈的悲劇氛圍。它一反之前政治主題詩簡單、直白、淺顯的唱詩班式的歌頌。在抒情層次上,它從小到大由遠及近,從淒婉的訴說到激昂的控訴,從悲憤的吶喊到深情的歌頌,一步步引向情感高峰;在內容層面上,它不僅追憶英烈,更質問法律、良心、天理,反思全社會和「我」渾渾噩噩的「文革」生活,有批判有自審、有血性有情思、有正氣有靈性;在詩篇結尾處,融入作者的理想和希望,呼籲社會正義,呼喚人性良知,體現出其心靈深處的裂變和覺醒,思想深刻、藝術飽滿、精神內涵強大;美麗高潔的女英雄,在詩中化為光芒四射的夜明珠、光耀大地的啟明星,更使詩篇兼具清新、含蓄、真摯、冷峻、深邃、剛勁之美。

《光明日報》以整版篇幅刊載《小草在歌唱》,《詩刊》也將其隆重推出。

《小草在歌唱》,「帶着詩人的悲憤、歡欣、意志、理念和情感,深入到生活的底層,喚醒了整個神州大地」(評論家語),引起巨大社會反響,被形容為「重磅炸彈」,震撼着沉悶已久的詩壇,為中國詩歌打開了一個新局面,確立了新時代中國「政治抒情詩」這一詩歌美學的典範,成為新時期文學史上的詩歌名篇。有評論家認為它「是新現實主義的開篇」;有評論家認為它「是新時期軍旅文學的先聲之作」。大學將它收入課本,報考藝術院校的學生以它應試朗誦,一批又一批讀者在它的薰陶下,樹立起高尚的人生價值觀。

雷抒雁一舉成名天下知。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文學的鼎盛期,也是詩人的黃金期,當時,信封上只要寫着雷抒雁三個字,就能準確地郵送到他手中。

剛釋放出獄的胡風讀罷《小草在歌唱》,激動得提筆給雷抒雁寫信表達激賞;作家鐵馬在牢房裡讀到它,感知到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他說,「這首詩像一陣春風,給我報告了春天到來的信息。」

那時候,詩歌朗誦會在全國遍地開花,而必備節目就是《小草在歌唱》,很長一段時期里,只要擰開收音機,總能聽到有人在朗誦《小草在歌唱》。

《小草在歌唱》影響了雷抒雁的一生。

「小草熱」方興未艾,雷抒雁趁熱打鐵發表《讓詩歌也來點「引進」》與作家閻綱探討:關於詩,我以為解放的步子太小了。我想了想,問題恐怕不僅僅在於敢不敢說真話。現在不是有許多詩在說真話嗎?為什麼反響仍不強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表現力,寫得造作、拉雜、膚淺是重要原因。許多詩不是大白話,就是順口溜。我想,要打破這種局面,詩人必須放開眼界,來點「引進」。

在當時,說這些話需要非凡的勇氣,果然,他的直言不諱引起廣泛爭論,他也成為一些人攻擊的靶子。不過他不在乎,行止在己毀譽由人。

雖然屢屢以詩歌的觸角接近政治,但雷抒雁並不只是寫長篇政治抒情詩,也寫精煉唯美的性靈詩。他不僅是詩思敏捷的政治詩人,也是才華橫溢的抒情詩人。曾經,艾青就興奮不已地寫下《讀雷抒雁的〈夏天的小詩〉》,稱頌他的性靈詩「是真正的小詩,語言精練,達到了明快、單純、樸素的標準,使人讀了之後,留下了深刻的、奇特的印象……每一首都帶來一股逼人的清新的氣息」;後來,詩壇常青樹、著名老詩人李瑛,不顧年邁眼花親筆寫下長文為其喝彩,「單純、清新、凝練、雋永,一首首都像一粒粒圓潤晶瑩的珍珠,又樸實又華美……無論寫大自然,或人間真情或人生感悟,都充溢着一種靈氣,寫得十分聰明。」

在創作中,雷抒雁最為追求的是全詩造成的意境。他有多首詩歌被選入高考試題,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流傳,他獲得過國內幾乎所有重大詩歌獎項。

好詩多出於里巷,名詩多產於民間。「風清月冷水邊宿,詩好官高能幾人?」歷朝歷代的大詩人幾乎都是主流社會的邊緣人物,這種現象在中國尤甚,所謂詩窮而後工。但詩歌繆斯似乎對雷抒雁格外垂青。他的詩,既符合主流意識形態,也沒有失去自我。他以詩歌保持個性獨立,以藝術保護單純之心;豪放不拘的詩人、嚴謹務實的官員,在這兩者之間,他遊刃有餘地轉換着身份和角色。

他寫現代詩,卻喜歡研究古文字,愛讀線裝書。他最愛讀常讀的是《詩經》。在他看來,現在的詩和《詩經》中的詩相比少了單純。他羨慕古人本真單純的情感生活。

「愛情是最古老的一種情感表現方式」,他說,「古人唱自己編的歌,今人唱專家編的歌。古人用自己的心打動別人,現代人借別人的心打動自己。」十年前,我與雷抒雁先生同時參加「全國散文名家北戴河金秋論壇」,師生首次海闊天空地聊,他慷慨陳詞:情詩都不是為眷屬寫的,一旦進入婚姻,就寫不出情詩了。鑑於師道尊嚴,我沒敢接話茬,失去了一次深入挖掘詩人內心世界的難得機會。

《詩經》,作為中國詩歌根基和文學源頭之一,受到中華民族近乎膜拜的尊崇。然而,在經、傳、注、疏的解讀下,它變得越來越深奧和神聖,經過宋朱熹、元湯顯祖、明徐光啟、清陳啟源等大儒們註解後,更儼然成為儒家經典。歷朝歷代的《詩經》研究都受到或多或少政治和道德觀的影響,甚至連五·四時期的聞一多都認為它是一部淫書,是統治階級用來欺騙人的工具。新中國成立後,意識形態領域更是把它階級化政治化。 

《詩經》到底是《烈女傳》那樣的德育教科書,還是先人表達內心真情實感的詩歌?

雷抒雁認為,「《詩經》應該是詩,不應該是經,最早它應該是原生的,是一部可愛的自由詩,像我們的信天游,像陝北民歌。」他要把它從儒家禮教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還原它自由的詩性和鮮活的民歌性,給大眾提供一本簡單進入《詩經》的現代詩書。在解讀中,他不拘泥於事和史,以口語和民歌形式譯寫,並摻入自己的心聲,所以,他的譯作《還原詩經——遠古的迴響》,讀來平易流暢又富情趣理趣,比如《著》譯文,陝西民歌的風情潑俏躍然紙上,令我莞爾。

寫詩譯詩之外,雷抒雁也寫散文隨筆,在詩歌和散文兩個園地里出此入彼。他永遠都是詩人,即使在寫散文的時候。他的散文大氣典雅,哲思和美感交融,既凝練沉鬱,又文采飛揚。他有多篇散文被選進全國高考和省、市中考語文試卷。

然而,他散文的光輝被他詩名的光芒遮蔽了。《小草在歌唱》,成為他一直難以逾越的高峰,不知道這是他的幸運還是悲哀?

而對於雷抒雁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寫詩,以詩歌豐富自己的人生。「沒有詩的生活/是沒有火的夜晚/是沒有花的春天/是沒有雨的苦旱。」這是他的夫子自道。他對文字始終心存敬畏,他要求自己的文字必須是從血管里流出來的。他說他這一生就幹了一件事,那就是文字。從中學時代起發表作品,大學畢業被部隊披沙揀金挑選入伍到《解放軍文藝》當詩歌編輯,之後任《詩刊》副主編,再擔任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的確,他職業生涯盡與文字打交道:寫文字、讀文字、編文字、教文字、講文字。

他寄語讀者和詩人,「詩人,應該是世界上最擁有仁愛之心的群落,應該是情感波展幅度最廣闊的人群。」

他正是仁愛仁義之士。他將書房命名為「三不堂」,意為不害人、不媚人、不怕人,足見其襟懷之磊落、心地之澄明。豈止不害人、不媚人、不怕人,他更俠肝義膽幫助人關愛人。主政魯院時,為了確保下屬能評上正高職稱,他把最具備條件的自己壓下,只上報對方,不惜浪費一個名額。當從我閨蜜處得知我處境艱難時,這位文壇人所周知的錚錚硬漢,為我這個沒有交道更無交情的晚輩學生(雖然雷院長和藹可親禮賢下士,但我自知不才不器,而且性格內斂被動,在魯院高研班學習時,從未與之主動攀談,僅有過「兩語之交」:中秋聯歡晚會上,他稱讚我「舞蹈跳得比一般的專業舞蹈演員還要好」;學員到西柏坡參加社會實踐時,我請求與之合影),竟然屈尊紆貴地向有關人士求情:「現在是她最難的時候,你就幫幫她吧……」

得知此事,我淚流滿面。雖說大恩不言報,但無論如何我也應該表達一下感激之情。民以食為天,我以懇請恩人吃飯聊表謝意,順便採訪。我有幸聆聽到諸多高見:

「文學問題很多,詩歌問題更多,詩離讀者越來越遠了。

「雕琢的詩,或冷漠的詩,大約是缺一口氣。現在我們的詩人,能寫情歌的很多,能寫國歌的找不到,我們現在就缺少大胸懷的大詩人。一個詩人應該是有思想的,他的詩應該更多的跟我們的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連在一起。

「好的詩人也應該是個哲人,他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審美的,同時也應該是啟迪的、思考的。

「寫作,沒有難度就不會有精品。古人『白髮搔更短』『兩句三年得』,現在呢?都想走捷徑,都太隨意,不想費腦子而想寫出好作品,可能嗎?寫出一大堆口水詩,讀者能滿意嗎?詩人要自重!」

越說越激動,詩人的激昂和倔強畢露。我理解他的痛心疾首,體會到他對當今詩壇恨鐵不成鋼的心情。閨蜜悄悄告知:雷老師本色、血性,曾在回陝西老家的車上路見不平時,立刻挽起袖子跟人打起來,根本不顧自己身份。我啞然失笑,閨蜜趕忙在桌子底下偷偷捅我。

結賬卻被他捷足先登,理由是:一個紳士不會讓女士買單的,我是老師也不應該讓學生買單。出餐廳時,他發現我隨意穿着涼拖鞋,立刻疾言厲色批評,言辭之激烈,簡直讓我的自尊心受不了。我明白和感動於他的一片苦心。「非我而當者,吾師也」,他永遠是我的嚴師、良師、尊師、恩師。

不久,神州大地遭遇罕見雨雪冰凍災害。祖國和人民有難,雷抒雁自然不會缺席。他緊急奔赴災區。出於純正的政治熱情,出於純真的赤子之心,又因為葆有敏銳的內心體驗,葆有作為詩歌糧食和薪火的激情,他很快揮就豪壯而又溫情的《冰雪之劫:戰歌與頌歌》。即使用比較符合官方需求的寫法,即使後來被評論家批評「沒有延續原來的高度」,這首詩風剛正的大氣之作,在幾十萬首「地震詩歌」中,也明顯鶴立雞群,超越於群體。

《冰雪之劫》,使雷抒雁的名字再度響亮於全國。外地讀者激動地打電話到報社:「多年不見這樣充滿激情的好詩,災區的朋友讀來能汲取溫暖,參與抗災救災的朋友讀來能充滿力量」;人民網網友留言:「這才是真正中國氣魄的好詩,時代需要《冰雪之劫》這樣的詩歌,需要雷抒雁這樣的詩人。他為中國詩歌送來了春風!」

評論家李星說:雷抒雁的詩,賦予政治抒情詩以新的內涵,從小我之中可見大我。

「他是人民的詩人,道出了人民的心聲」,讀者如是說。

被人民親切熱誠地稱為「人民詩人」,對於雷抒雁來說,是比任何獎項都要高的榮譽。但他保持着清醒的頭腦,說:「人民詩人」,是對我的鞭策,我覺得自己擔當不起,但我希望自己能為人民多寫點東西。希望我的每一句詩都是為了人民,希望我永遠是人民的代言人。

我想起四度獲得普利茲詩獎的美國「農民詩人」羅伯特·伊洛斯特的明智和謙遜:我不敢自稱為詩人,還是讓世界來評判你是不是詩人!

面對媒體採訪,雷抒雁再次表達文化憂憤,話語擲地有聲:我寫這樣的詩,一半是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寫作,大難有大愛;另一半是為自己寫作,即為詩人的尊嚴寫作!

言出有因。

在市場經濟狂潮中,文學邊緣化,詩歌更是被世俗化、功利化、欲望化的潮汐湮沒,加上它自身的口水化、惡俗化和自我撫摸,越來越多的詩歌不再創造和傳播美,反而以審丑取代審美,而詩歌界的中西、雅俗、新舊之爭又紛紜雜沓莫衷一是,更讓人們對詩歌的審美難以達成共識,詩壇呈現出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景象,詩歌淪入十分尷尬的境地。「遍地都是寫詩的人,但詩人卻不見了」,評論家感嘆。

叛逆和破壞,使詩人日漸矮化,使「詩人」稱號更多地意味着邊緣、瘋癲、喧囂和可笑,於是,被譽為「心靈的舞蹈、思想的體操、情感的噴泉、精神的路標」的詩歌,曾被無數人視作生活元素、靈魂寓所和精神鈣質的詩歌,漸漸從人們的視線淡出,與大眾的關係日益疏遠,其社會責任意識越來越削弱,其社會功用越來越弱化。詩人與社會雙向背離。

可是,如果沒有詩歌,沒有它優美的韻律深遠的智慧,我們的心靈將會變得多麼粗糙,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多麼乏味啊!文學是一切藝術的靈魂,詩歌是文學花園中最瑰麗的花朵、是「神對人類的悄悄耳語」。美好的詩歌,發散出的聲音是那麼幽遠,散發出的香味是那麼芬芳,它能夠滌盪世俗的塵埃,生動人類的心靈,讓人們詩意地棲居和生存。

不僅如此,對於一個強盛的國家和民族來說,詩歌還應該是它政治思想中的偉大因素。西方的但丁、彌爾頓、果等等,都向我們昭示:偉大的詩歌,與哲學和政治是不可分的。中華民族則自古就將詩教作為傳統,將詩歌作為前進的火把;曾經,光未然一首《黃河大合唱》,激發了多少中華兒女對祖國的赤膽忠心;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激起了多少炎黃子孫對故土的無限深情……如今,任重道遠的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更需要黃鐘大呂之聲的政治抒情詩篇,更需要氣魄宏大的傑出政治詩人。

詩歌是永恆的,人類永遠需要詩歌,需要真正有價值的詩歌,需要被人民認可的詩歌,需要永遠被銘記和傳揚的詩歌。

雷抒雁,始終以廣闊的社會變革、政治進步、文化繁榮為創作背景,寫出了許多優秀詩篇,讓讀者通過他的情感表達來認知時代變遷。在他的詩歌里,跳動着祖國的命脈,他的詩歌,構成了中國當代抒情詩極為重要的收穫。人民永遠尊崇自己的詩人。

(謹以此文深切懷念詩人雷抒雁先生)[1]

作者簡介

楊海蒂,《人民文學》副編審,《西部散文選刊》(原創版)編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