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米歇爾山修道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馬蜂窩網 的圖片

聖米歇爾山修道院位於聖米歇爾山上。聖米歇爾山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梵蒂岡之外的第三大聖地,在法國北部諾曼地和布列塔尼之間的海面上,高約80米。聖米歇爾山經大自然的造化,是世界的一大奇觀,山上的修道院和大教堂更在基督教徒的心目中有着至高無上的地位。自708年,阿夫朗什鎮主教奧伯特遇大天使米歇爾顯靈,並在其腦顱上點開一個洞,奧伯特在島上最高處修建一座小教堂,奉獻給大天使米歇爾,成為朝聖中心。拿破崙執政期間,修道院也曾作為國家監獄。

聖米歇爾山修道院的教堂始建於1023年,整個工程持續了近百年才結束。塔樓與中殿是典型的羅馬式建築,保留了最初的風貌。因為教堂高聳於聖米歇爾山頂,不久便被雷電擊中,引起大火,而且平均每隔25至30年島上就會發生大火災。

1204年法蘭西將諾曼底吞併後,聖米歇爾被人縱火焚燒,老修道院被完全燒毀。1211年法國國王菲力浦二世下令修建一個新的修道院,就是拉梅維耶爾(意為"奇蹟")修道院。修道院僅耗時17年(對那個年代而言是不可思議的)就完成,成為當時舉世聞名的建築傑作,至今它仍被公認為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的典範。

哥特式的由來

在中世紀的歐洲,繼仿羅馬式教堂[1]之後,興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產生於西歐11世紀後期興起了繁榮的城市經濟有關。在西歐的許多城市中,手工業和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城市之間除了經濟、政治上的競爭,也帶來教堂建築的競爭,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麗雄偉的教堂為榮。基於這一背景,這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從外島內都十分瑰麗華美,即盡奢華之能事,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徵。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從法國的巴黎開始興建,其發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從 12 世紀開始持續到 13 世紀的 50 年代,強調零散結構的遞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第二階段,十分重視裝飾性的處理,並開始追求豐富多彩的整體視覺效果,如德國科隆大教堂。第三階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點外,裝飾效果的變化已脫離了視覺上應有的結構整體性,如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禮拜堂[2]

參考文獻

  1. 羅馬式教堂建築藝術,新浪博客,2008-05-30
  2. 劍橋國王學院及禮拜堂,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