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母玫瑰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母玫瑰天主堂位於莆田市涵江區,324國道涵江塘北路段。

教堂占地約5畝,清代道光年間由西班牙籍傳教士創建,後由當地教友募資翻建,建築面積達2028平方米。這個由水泥紅磚木材混合建成的哥特式禮拜堂,由8根方柱撐起頂部拼木天穹,兩側羅馬式大窗鑲嵌着百葉窗扇,盡顯西式洋風;尤其是與歌經樓相連的18米高的鐘樓,成了塘北片區的地標,1993年6月,這個教堂被定為市級文保單位。

教堂簡介

聖母玫瑰天主堂始建於清朝。道光廿九年(1849年)六月,西班牙籍傳教士在涵江建堂,面積五畝。1923年,教友募資一萬多銀元,拆除舊堂,新建了當前這座水泥紅磚木材混合結構的大堂廳。堂前鐘樓高聳,屬哥特式禮拜堂,整座建築面積2028平方米。

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是伴隨着市民社會的崛起而迅速流行起來,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其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立柱、飛券以及新的框架結構支撐頂部的力量[1],使整個建築高聳而富有空間感,再結合鑲嵌有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氛圍。

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 年在法國巴黎建成的聖丹尼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五顏六色的花窗玻璃,有些呈三角形,有些則為圓形,我們叫它玫瑰窗。這種建築則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仿。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有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2]等。

建築結構

堂廳由8根方柱撐起頂部拼木天穹,兩側是羅馬式大窗羅列,鑲嵌百葉窗扇。大廳一角處巧妙地設置了螺旋形木梯,小巧玲瓏,可登三米寬的廊樓歌經樓。歌經樓連着哥特式的鐘樓,共五層,約18米高。

教堂的鐘樓建築代表一個城鎮的「制高點」,鐘樓作用有哪些呢?能指示時間、報警、為當地的居民宣告重大事件發生等起到傳遞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在教堂里舉辦禮拜、晨晚禱、婚禮或者某個特殊的時刻鳴鐘提醒信徒。

1993年6月,教堂被定為市級文保單位。

城市魅力

涵江天主教堂的成功保護,可以成為各地發展的借鑑之例。其實,只要規劃得力,魚和熊掌就可兼得,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就能實現「雙贏」。城市發展可以為文物保護提供更豐厚的物質基礎,文物也能增加城市的厚重感和歷史感,增添城市魅力。

參考文獻

  1. 【頂級建築】歐洲十大中世紀哥特式教堂,個人圖書館,2016-01-28
  2. 《科隆大教堂》_紀實台,央視網,20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