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獻堂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聖母獻堂會是1985年5月開辦女修院,旨在培養「承行主旨,矢志守貞,服務教會,獻身教會」的年輕一代修女,定名為聖母獻堂會。該會與上海教區的原聖母獻堂會有歷史淵源,但宗旨與會規根據現實而發展變化,是教區的一個年輕的女修會。
發展歷史
聖母獻堂修女會是一個國籍修會,是屬於天主教上海教區前身江南教區的一個使徒性、以「主之婢女在此」的精神,協助教區牧靈傳教事業的女修會。
一、聖母獻堂修女會的創立:國籍修女會在江南教區的起步江南教區包括江蘇、安徽二省,上海屬於江蘇省。
早在國際女修會進入中國傳教區一百多年之前,中國就有一些女教友在多明我會神父提倡「守貞高於婚姻生活」的觀念影響下,自願放棄婚姻生活,加入多明我第三會矢志守貞。她們在家侍奉父母,並參與堂區的服務工作。江南地區教友家庭,同樣也有不少小康之家的一、兩位姑娘在家守貞,幫助父母操持家務,並為本堂區教育孩童們經言,預備他們初領聖體;還在結婚等喜慶日去教友家庭念謝天主經;如遇有患重病者也前去探望、念善終經幫助他們善終;在入殮,三朝、五七、周年等日幫忙念追思已亡煉靈通功經;神父來堂獻祭時,也負責清潔、裝飾聖堂等工作,她們為堂區的發展作了不少工作。
1840年以後,耶穌會再次派遣傳教士前來江南教區。南格祿神父到達上海後,在傳教過程中看到江南教區教務興旺,他滿懷信心地寫信給他的長上說「這個城市似乎註定是開放中國的一扇大門,在這裡將興辦各種慈善事業,在這遼闊的皇朝國土上,將成為其它城市的典範……」他意識到傳教士人數不多,教友之所以能維持信德,是因為貞女們的犧牲服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今後要發展,更需要她們的協助。傳教士希望貞女們集合組織,專職服務。1856年,耶穌會士薛孔昭神父奉郎懷仁主教委託,組織一批貞女們集合到松江橫塘培訓度集體生活。貞女集合後,神父委派一位年齡稍長的陳四姑做團體的領袖,團體命名為聖母獻堂會,簡稱獻堂會,團體生活所在地稱聖母院。
1860年,太平軍逼近松江地區,傳教士為了貞女們的安全,把橫塘的聖母院遷至浦東張家樓,後又搬到南市董家渡。1864年遷至由鄂爾璧神父在徐家匯附近的王家堂造的房屋(該堂已拆遷改為民房)。1867年,郎懷仁主教邀請法國拯亡會修女來上海協助傳教,並委派她們承擔培育新創立的獻堂會貞女的任務。
1868年,郎主教在徐家匯耶穌會會院東面蓋造新房,一年後竣工。1869年2月1日,獻堂會貞女由王家堂遷入新居,郎主教批准獻堂會正式成立。迄今已有141周年。
獻堂會在徐家匯聖母院正式成立,當時聖母院所在地與耶穌會總院及天主堂相隔一條漕溪,教區造了橋樑稱聖母院橋。郎主教親自任會長,副主教任副會長,兩位拯亡會修女任導師。同年9月8日聖母聖誕瞻禮,初學院舉行開幕禮,有32位貞女進入初學院,拯亡會修女負責管理、培訓。
由於當時守貞姑娘們均來自農村,文化水平較低,郎主教規定備修三年,主要是為提高文化程度,相當於望會階段;之後進入初學院初學兩年、出試實習一年,經過領袖培育與考驗,最後由拯亡會神師、導師修女考核批准,行入會宣誓禮,正式成為獻堂會修女。宣誓禮中,矢志神貧、貞潔、服從、奉獻於主,終身為教會服務。由主禮主教或神父授予一枚專制的聖母獻堂聖牌,掛在胸前;修女無特別的會服,穿一身普通婦女的黑色衣服,作為修女的標誌;外界稱呼為先生,不稱姆姆;派往堂區服務的小組組長稱領袖先生,不稱院長姆姆。實際上,她們是遵守修會聖願,但屬於不發聖願的修女會。宣誓帶聖牌後,被分派到教區指定的堂區服務。修女們一般的工作是在堂區幫助傳教。開辦孩童讀經班,讓孩子學習經言教理,預備初領聖體、堅振聖事;管理聖堂祭台、禮儀、清潔衛生等事務;神父來堂舉行感恩祭時,為神父準備食宿等家務;有的堂區開辦了小學,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修女擔任教師;有的堂區開辦了育嬰堂,修女就兼管育嬰堂;在缺醫少藥的偏僻地區,學過兒科醫療知識的修女為當地兒童治病。教區很多本堂神父,尤其安徽、江蘇北部很多神父都要求主教派遣修女到自己堂區服務,修女們的勤儉、刻苦耐勞,有口皆碑。但因當時人數不多,常供不應求。修會自1869年初創立至1949年的80年間,總共培養了600多位修女,她們在教區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地工作,為傳教事業作出了極大貢獻。
1950年,羅馬教廷決定上海教區由國籍神職班接管。教區準備把獻堂會由貞女性的修會轉變為正式修會並着手進行準備,因眾所周知的原因,計劃無法實行。1958年,部分修女被遣散回家,部分留下的修女同在上海教區服務的其它修會修女合併,成為上海教區修女院。
總結早期獻堂會修女的定位,是本堂神父的得力助手。1873年起,她們兩三人或四人小組被分派到江南教區各主要天主堂從事協助神父的傳教工作,尤其在安徽、江蘇北部等小城市和農村堂口管理聖堂,照顧神父食宿等家務,幫助教友家庭的兒童進行宗教教育。不少堂區辦慕道班,當時稱開保守班,發展了很多新教友。如果沒有她們默默無聞的辛勞工作,有很多地區就不可能有那麼多熱心的老教友。她們所承載的教會歷史使命,是不可磨滅的。
聖母獻堂會成為正式修會
上世紀60年代中葉我國發生十年動亂,上海教區受到嚴重衝擊和破壞,神父、修女受到迫害。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重新落實宗教政策。在漕溪北路201號聖母院內上海傘廠傘柄加工場勞動的神父、修女得到平反,恢復名譽,全力投入教會的恢復重建工作,當務之急是儘快恢復宗教生活。1979年6月3日,張家樹主教在聖母院教堂主持了中斷了13年之後的第一台彌撒。1979年的諸聖瞻禮(11月1日),在徐家匯大堂先整修的兩間廳堂,舉行了教友參與的第一台彌撒。當時聞訊前來的數千名教友無比欣喜激動,感謝主恩,隨後從市區到郊縣的一座座聖堂陸續恢復、開放。
上海教區在復甦中發展。為了牧靈福傳的需要,繼1982年開辦佘山修院後,1985年,張家樹主教決定恢復獻堂會,繼承過去獻堂會的光輝事業。同時他還要求神父、教友宣傳聖召,號召青年女教友加入修會。同年5月,招收了第一批初試生11人。張主教蒙主恩召後,金魯賢主教繼承,親任會長。提出了培養跨世紀新一代修女的目標:一方面要秉承老一輩修女的優良傳統和犧牲服務精神;另一方面要肩負起天主在上海教區這片土地上所託付的重要使命。
1989年5月24日,在佘山聖母大殿,金主教為第一屆七位修女主持了宣發初願典禮的大禮彌撒。教區全體神父,佘山修院全體修生和許多教友參加,禮儀十分隆重。這標誌着獻堂會由貞女團體轉成正式的修女會。1990年6月3日,在徐家匯主教座堂,金主教為第二屆10位修女舉行隆重的發願典禮大禮彌撒。1997年11月21日,修會主保聖母獻堂瞻禮,11位修女宣發終身聖願。
聖母獻堂修女會狀況
在金主教領導下,修會順利發展。培育工作先由獻堂會老修女負責,院址仍在徐家匯聖母院。朱洪、金備、顧依英三位老修女秉承主教訓示,教導修女繼任老獻堂會的優良傳統,培育青年修女認真學習修女奉獻於主的意義,着重培養祈禱靈修生活,準備終身不渝的獻身於榮主救靈的傳教事業。
隨着修會的發展和修女的增加,1996年3月,教區安排修女總部自徐家匯漕溪北路201號遷至閔行區七寶鎮天主堂。七寶修女院有三座樓房,包括總部、初試院、初學院,附屬工場祭披聖服間、麵餅間以及印刷廠。
獻堂修女會是教區性的修會,直屬上海教區領導。修會培育有志遵守福音勸諭,追隨基督,將自己獻身於主,專務光榮天主,為天國為教會犧牲服務的修女。培育過程分五個階段:初試期、初學期、實習期、暫願期、永願期。女青年接受修會培育,宣發聖願後,被派遣到教區各項工作中服務。
組織體系
該會教學計劃根據培養目標與實際情況制定,對有志修道者,經本堂神父推薦與文化考核,招收入會,培養期為7年,其中初試3年,初學2年,出試2年。初試階段重點培養和提高初試生的文化與宗教素質,設有文化、宗教課程。文化課設有語文、政治、歷史、法律、邏輯學等,另設護理、會計、繪畫、音樂、心理學等課程;宗教課程設教理、新經、古經等。初學階段着重培養和提高初學生的神修素質,開設神修、修規、教會史、聖經學、神學和倫理學等宗教理論課。
通過學習和靈修,使她們逐步領悟三願(貞潔、神貧、服從)精神,為將來成為一名合格修女打好基礎。出試階段是培養教務工作的能力,主要是到各堂口及教區各機構的崗位上進行實踐,以適應以後教會工作的需要。
彌撒
天主教對聖體聖事禮儀的稱謂。源出於拉丁文Missa,它實際只意味着「某種敬拜」。原為該儀式的主體部分開始前遣散尚未領受洗禮者,以及結束時遣散全體與禮者的用語,後衍用作為儀式的名稱。天主教認為舉行此儀式,用以不流血的方式,重複進行耶穌在十字架上對聖父的祭獻;並認為經過祝聖的餅和酒,實質上已變成了耶穌基督的真正身體和血。主禮人(神父或主教)先領「聖體」和「聖血」,然後讓信徒輪流領聖體(一般信徒不參加領聖血)。
彌撒在教會中,只有神父、主教有神權主持[1]。東西派教會禮儀的形式都各有特點。西派教會(包括後來的天主教)用拉丁語,聖餐用無酵餅,神父領聖體和聖血,信徒只領聖體;東派教會[2](包括後來的東正教)因地區而異,或用希臘語,或古斯拉夫語及其他民族語言,聖餐用有酵餅,信徒則可同時領聖血。20世紀60年代天主教會進行禮儀改革,現在世界上大多數教會都採用民族語言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禮儀。
參考文獻
- ↑ 天主教的祭祀儀式——彌撒,新浪博客,2014-01-03
- ↑ 基督教之十一:查士丁尼一世前後的東派教會,搜狐,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