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巴巴拉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聖巴巴拉教堂坐落在捷克共和國中波西米亞地區著名的庫特納霍拉市,是世界文化遺產「庫特納霍拉歷史名城中心的聖巴拉巴教堂及塞德萊茨的聖母瑪利亞大教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這座城市最著名的宗教旅遊勝地之一。
教堂歷史
由於庫特納霍的財富完全依賴於銀礦,而聖巴巴拉是礦工的主保聖人,因此稱這座教堂為聖巴巴拉教堂。這座教堂始建於1388年,但是工程幾度中斷,直到1905年才得以最終完成。據說最早建立教堂的人為皮特·帕爾(Peter Parler)的兒子約翰·帕爾(Johann Parler),但相關研究人員認為父子二人至少一同參與了草圖設計。胡斯戰爭期間,聖巴巴拉教堂工程中斷了60多年,最終於1482年才得以重新開始。
建築模式
儘管由於庫特納霍拉小鎮的銀礦產量持續下降而導致聖巴巴拉教堂的建築規模比原計劃的小了兩倍,但這並不阻礙它的迷人風采。整座教堂採用哥特式建築模式,梯形的內部有8個放射狀的小禮拜堂、唱經樓等設施,其花窗玻璃、祭台、講道壇、以中世紀採礦城鎮世俗生活的中世紀壁畫等都是頗受遊客注意的看點。
哥特式的由來
在中世紀的歐洲,繼仿羅馬式教堂[1]之後,興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產生於西歐11世紀後期興起了繁榮的城市經濟有關。在西歐的許多城市中,手工業和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城市之間除了經濟、政治上的競爭,也帶來教堂建築的競爭,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麗雄偉的教堂為榮。基於這一背景,這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從外島內都十分瑰麗華美,即盡奢華之能事,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徵。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從法國的巴黎開始興建,其發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從 12 世紀開始持續到 13 世紀的 50 年代,強調零散結構的遞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第二階段,十分重視裝飾性的處理,並開始追求豐富多彩的整體視覺效果,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第三階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點外,裝飾效果的變化已脫離了視覺上應有的結構整體性,如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禮拜堂[2]。
視頻
聖巴巴拉教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羅馬式教堂建築藝術,新浪博客,2008-05-30
- ↑ 劍橋國王學院及禮拜堂,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