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人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人污》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隨筆》卷五。

原文

孟子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污,不至阿其所好。」趙岐注云:「三人之智足以識聖人。污,下也。言三人雖小污不平,亦不至於其所好,阿私所愛而空譽之。」詳其文意,足以識聖人是一句。「污,下也」,自是一節。蓋以「下」字訓「污」也,其義明甚。而老蘇先生乃作一句讀,故作《三子知聖人污論》,謂:「三子之智,不足以及聖人高深幽絕之境,徒得其下焉耳。」此說竊謂不然,夫謂「夫子賢於堯、舜,自生民以來未有」,可謂大矣,猶以為污下何哉?程伊川云:「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污下,必不為阿好而言。」其說正與趙氏合。大抵漢人釋經子,或省去語助,如鄭氏箋《毛詩》「奄觀銍艾」云:「奄,久。觀,多也。」蓋以久訓奄,以多訓觀。近者黃啟宗有《補禮部韻略》,於「淹」字下添「奄」字,注云:「久觀也。」亦是誤以《箋》中五字為一句。

譯文

孟子說:「宰我、子貢、有若等三人的智慧足以了解聖人。如果聖人有了污點,不至阿其所好,阿諛奉承。」趙岐注釋說:「三人的智慧足以識聖人。污,下也,指三人雖小污不平,也不至於投其所好,偏心所愛而違心地吹捧別人。」仔細審核其文意,可以肯定「足以識聖人」後為一句號。『污,下也』自然是另一句。此處是用「下」字來解釋「污」,其意思非常明白。而蘇溝竟認為這兩句乃是一句話,因此特意寫了一篇《 三子知聖人污論》 ,文中說:「三人的智慧無法達到聖人高深幽絕的境界,最多只不過是僅得其下而已。」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他既然說」孔子比堯、舜更賢,自古以來絕無僅有」,可以說是偉大之極了,然而又說他尚有『污下」,這是怎麼回事呢?程頤先生說:」有若等人當然能夠知悉孔子之道,假使污下,必定不會為投其所好而虛美人。」這種說法與趙岐的看法正好相同,大抵漢代人解釋經書與諸子著作時,往往省略語氣助詞,如鄭玄解釋《 毛詩》 中的:「奄觀銍艾」說:「奄,久。觀,多也。」也就是以「久」訓『夸」,以「多」訓「觀」。近來,黃啟宗著有《 補禮部韻略》 一書,在「淹」字下又增添一個「奄」字,並且注釋說:「久觀也」。他也是錯誤地把鄭玄《毛詩箋》中的五個字當作一句了。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1]、王應麟的《困學紀聞》[2],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3]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容齋隨筆》[4]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聖人污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