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團體工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團體工作

圖片來自books

團體工作,或稱小組工作,系英文Group work直譯,是社會工作中直接服務方法之一。社會工作者在各種小組中,通過小組互動與方案活動達到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目標的實現,或通過有目的的團體經驗,協助個人增進其社會功能,以更有效地處理個人、團體社區的問題。[1]

基礎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是馬斯洛於1943年《心理學評論》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中所提出的理論。該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人是一種追求完全需要的動物」,是解釋人格和動機的重要理論。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分為五個等級: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不同人的需要各不相同,但可依照不同層級提出激勵措施。

人際需要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威廉·舒茨(William Schutz)在1958年提出的一種人際關係理論。舒茨認為,個人在群體中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人際關係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這三種需要各具有主動和被動兩種形式。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即社會認知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心理學基礎理論。主要內容包括,觀察學習與模仿、替代強化(觀察他人的行為獎懲)、強調認知的重要性、交互決定論。

小組動力學

小組動力學理論(Group dynamics)是又稱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學。最初由勒溫於1939年提出,主要用來研究群體中成員之間的互動過程中,小組的結構性,小組成員的人際關係及相互影響,小組內部的凝聚力,小組的成員動機與群體目標,以及小組領導方式和小組發展等內容。

鏡中自我理論

查爾斯·庫利在《人性和社會秩序》(1902)一書中提出鏡中自我概念。他認為,在與他人社會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感知到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從而建立起自我意識、自我形象和自我評價,也就說這種互動過程造就了個人的性格。

小組工作的發展階段

卡蘭德等人的研究將小組的發展分為5個階段。

  • 前屬期(Pre-affiliation)。也即小組開始階段,組員試圖與陌生人建立初步關係。社工於此階段鼓勵成員表達對小組和其他組員的期望。
  • 權力和控制期(Power and Control)。當小組建立後,組員逐漸找到了安全感,並試圖確立自己在小組中的角色。這是一個動盪時期,個別無法從小組中獲得安全和滿足的組員可能會選擇退出小組。
  • 親密期(Differentiation )。組員關係更為親密,公開比較小組生活和家庭生活,亦會出現移情,並開始思考小組的目標。
  • 差異期(Affiliation )。此期形成良好的小組。小組的規範和標準成為組員行為的參考,相互支持和溝通。成員們聯合合作以期能提出現實的建議或實施大型的項目和方案。
  • 分離期(Termination )。小組因工作目標的達成等多種原因而面臨解體。此期社工需處理各種焦慮情緒,如內聚、逃避、拒絕分離、情緒反覆等。

參考文獻

  1. 團體工作,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