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圓桌村(英語:Round Table Villages),是1960至70年代在香港的長洲及梅窩興建的徒置房屋,由於1954年成立的香港圓桌會(Round Table HK)資助興建。最初是為安置因颱風而流離失所的長洲水上居民,其後推廣至居住環境欠佳的木屋居民及難民。
長洲圓桌村說明
圓桌第一村
第一村在1961年動工,並在同年入伙,落成時有單層平房42間,每間11呎x16呎,共容納41戶,為1959年颱風瑪麗襲港時流離失所的長洲水上居民。剩一間平房為合作社。入住居民由香港圓桌會及長洲鄉事委員會甄選。入伙初時無自來水及電力供應,至1963年方水電齊全[1]。1985年擴建,加建第二層。
圓桌第二村
第二村在1964年9月20日落成入伙: 共設雙層平房11間,安置21戶,包括漁民及木屋區民。建築款項由圓桌會在英國及其他地方會友募捐而得。
圓桌第三村
第三村在1967年奠基,1968年1月13日落成,建築款項港幣21萬元,其中香港圓桌會捐助六萬元,海外如英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及南非捐助12萬。香港圓桌會更負責選址、設計圖則及招標等工作。有單層平房48間,每戶每月須繳交11元作維修保養及儲蓄計劃等[2][3]。
梅窩圓桌村
正式名稱為「圓桌會暨加拿大親屬聯會第四難民村」(4th Round Table Kin Refugee Rehousing Village),又稱圓桌第四村,位於今日梅窩碼頭與梅窩濾水廠之間的山坡上。1975年7月26日揭幕。由政府撥地,香港圓桌會捐助,設單層平房三列共三十間,安置梅窩沙咀頭及鹹田兩地三十戶木屋及艇戶貧民,每戶有獨立廁所及廚房。每戶每月須繳交四十元作維修保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