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民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民服

圖片來自IFUUn

國民服日語こくみんふく)是日本在1940年制定的,針對男性日本國民設計的制服。國民服的制定目的是在戰時物資管制令的情況下,對民眾的服裝進行合理化及簡單化。但政府並未強制要求民眾穿著。直到太平洋戰爭後期,有很多日本民眾並未穿著國民服。當時日本政府亦設計了針對女性的婦人標準服,但婦人標準服幾乎從未普及。然而與「中山裝」的狀態不同,我們總是對「中山裝」的名詞認知度高於它的服裝細節本身,所以才造成了「中山裝」如今錯漏百出的尷尬局面。「國民服」是正是頒布勒令、且是多次頒布的,明確服裝制式的服裝,儘管都是日本稱為「立折襟」式的領子,由於前面那條的原因,「中山裝」領子的位置更高更直立,「國民服」則低一點,有時甚至可以露出裡面衣服的領子。[1]

歷史沿革

國民服主要是針對男性所制定的標準服裝,1939年日本本土鑒於過去的服裝樣式多由中國、朝鮮影響;明治時代以來則極力仿效西方服飾,加之,製作原料多由外國提供,為避免原料短缺,並增加日本的主體性,遂邀請陸軍、厚生兩省及其他各界人士,針對日本的國情、文化、風俗、氣候等因素,務求設計出一套兼顧勞動及禮儀的服裝,同時考量資源的利用,避免過度依賴外國原料,採用能夠自給自足的原料及最低限度的加工方式製作,

製作方式

其實兩種的領式是基本相似的,只是都可以將最上面的扣子解開,變成一種類似西裝領的穿著方式。一般來說,中老年多穿著甲號,青年人多穿著乙號。1940年11月1日頒布的勅令725號「國民服令」,訂有國民服的樣式(甲號上衣、乙號上衣、甲號中衣、乙號中衣、袴、外套、帽)、顏色(稱為國防色,顏色為當時陸軍軍服的顏色)及禮章佩帶標準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臺灣的氣候不同於日本本土,因此雖有國民服的規定,但穿著可依照氣候調整上衣、中衣與袴的搭配,由此也可看出,設計並不見得考量所有地區的狀況,只能由另訂法令規定之,由於「中山裝」也被稱為「人民服」,所以常常會被混淆(其實也不會混淆,因為國人大概還沒認識到世界上有個「國民服」吧)。尤其乙號的外形頗似「中山裝」(其實更像我國的「軍便裝」),在老照片裡的確很容易被混淆。


參考資料

  1. 國民服,ifuun,1940-11-01